艾青的详细简介,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

如题所述

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人。他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地主家庭,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艾青的童年可谓悲惨,他的本名叫“蒋正涵”,生长在封建家庭中,天生就不是继承家长意愿的孩子,加之又擅长“考不好就挨打”,这便构成了诗人的童年生活。艾青在孤寂的童年里,唯一的一线光明就是读书,他最早的记忆是关于“艾姓”的。艾青3岁的时候父母为他订了娃娃亲,但婚姻最后还是被取消了,娃娃亲的取消对艾青的影响是巨大的。5岁时,艾青被送到私塾读书,但他的表现让父亲感到绝望,因为“父亲在我身上看不到任何希望”。1928年,艾青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次年因无力负担学费,转入柏林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雕塑。1932年,艾青回国,考入感化院,同时开始了他的诗歌创作。
《我爱这土地》是艾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诗歌的开头作者以鸟的角度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最后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则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4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艾青从对农村劳动人民的热爱和接近他们的要求出发。十多年来,一直向他们呈现着自己最真切的诗情。
第2个回答  2020-10-21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6
艾青的详细介绍: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1928年就读于杭州 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 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7年被错 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 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 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 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 《诗论》、《艾青谈诗》等。 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