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怎么写七年级

如题所述

泡一杯香茗,翻开那本古朴的诗词集,让茶香和书香融合,萦绕在我左右,伴随我的思绪飘向古典的诗的国度。
先秦汉魏诗言辞豪迈潇洒。荆轲刺秦,便有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楚汉相争,便有了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感慨和项羽“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惋惜。秦汉——诗词文化的开端!
到了唐朝,诗歌盛行。在盛唐时期,伴随着对美景热爱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李白走来了。这位诗仙留下许多令人称颂的诗歌。有体现童真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有孤独寂寞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热爱祖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紧接着,安史之乱使唐朝走上了下坡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出现了。看他“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看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孤傲,看他“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的孤寂。于是,就有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落寞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殷切盼望。
当唐朝被历史车轮碾过后,建立起一个词的国度——宋朝。一开朝,就迎来了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期盼。宋朝战乱不断,有多少人背井离乡,盼望祖国统一?陆游僵卧孤村,贫病交加,又有几人能懂得他为何“铁马冰河入梦来”?一代抗金元帅岳飞精忠报国,“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文天祥宁死不屈,舍生取义,坚持要“留取丹心照汗青”。数万将士埋尸沙场,有多少人见利忘义,出卖国家?实在是人之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却颇遭众议,留下“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警示自己。辛弃疾心怀报国之志却不受重用,只能挑灯看剑,梦回连营,可惜双鬓已白,年事已高,报国之志终于破灭。龚自珍罢官回乡,仍心系朝廷,自比落花,激励后生努力报效国家。
闭眼合上诗集,几首诗词的画面在脑海里一一呈现。诗词确实是历史的产物,它就像这香茗,慢慢品味,就能品出其中的真谛。诗词的确是中华文化的独特象征,它定会像这香茗,永不消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2
散文诗,是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一种文体。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是用诗化的语句散文化地描写,语言精短的、内部结构比较紧密、文字精美的、充满哲理。 散文诗是一种独立的文学体式,是诗歌大类中的一个成员。 只是在文学大环境中,散文诗始终是被弱化的部分。
散文诗是散文还是诗?我认为是散文化的诗歌,或者诗歌化的散文。当然重要的不是文章的结构方式,重要的是它自身的写作和表达方式。虽然它具有散文行文的特点,但他的精髓依旧需要用诗歌的语言和思维来完成情感的表达。
散文诗比散文内容更精辟,诗情更浓烈,篇幅更短小,语言更优美,意境更深远;它比诗歌表现更自由,思维更活泼,联想更丰富,舒展更自如,情感更和谐。
因此散文诗姿态横生,不受格律和韵脚的束缚,它是自由灵活的散文形式与精湛优美的诗意内容的有机结合体,兼二者之长,更重于形式上散文一样的无拘无束,更长于内容上诗一样的抒情言志。
在散文和诗歌的两个空间,散文诗的连接作用是不可以替的,是一条连接两大文学形式的清幽的小路。近年来,散文诗受到更多数人的喜爱,是因为这条路再拓宽同时,散文和诗歌的探索中,也正寻求着散文诗独有的自由和抒情。
从文学的发展趋势与规律上看,文体的区分将越来越细,各种风格不可以兼容的地带,给了散文诗 发展的空间。散文诗是世界性的,而‘且非常平民化的,中国的散文诗虽然发展不过几十年,但中国传统文学中“赋”的写作艺术手法得到了更充分的发挥和继承,因此中国散文诗还是有着自己的创作特点和民族精神的。散文诗是一种新的独立存在的一种适合汉文化发展和实践的优美的文学体裁。
从诗的发展看,从严格的格律体的产生到走向自由诗的过程,都伴随着散文诗的痕迹。而散文诗是自由诗的进一步解放,没有自由诗,是不可能发展散文诗的。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已经形成了各种独立的新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演化为杂文;叙事性散文,派生出报告文学,抒情中的散文于诗歌中停滞于传统风格的流派相结合,产生散文诗是一种必然!
所以说,散文诗的产生是文学发展的必然,它必将摆脱依附于诗或者散文的附庸地位,这是一片新生的绿色的土壤,这里有人文精神的种子,也有大自然的迤俪风光和清新的空气。
了解散文诗要比了解诗歌容易和显与理解,也要比散文更多一分艺术光泽和吸引人们的情趣。对于写散文诗的人来说,了解散文诗与散文和诗歌的血缘关系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自觉地注意到从这两方面来吸取营养。想写好散文诗,注意散文的行文特点以及熟练地掌握诗歌的表现技巧,注意思维和语言的衔接,同样没有真实的情感,是很难写出好多散文诗的。
第2个回答  2020-10-12
  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散文,在古代指的是一切不押韵的文章。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的。在现代,广义的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的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的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的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的一切篇幅短小的文章,都属于散文的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的分类。狭义的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的发展,叙事散文中的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的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的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的散文。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 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定义上就有所区别。

  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

  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什么是散文?散文就是剖露在纸上跳跃的心灵文字!

  如何写散文?

  A、感受生活 觉察幸福

  ——散文写作应有丰富感受

  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个十岁的小胖墩对着满桌的美味佳肴,突然大叫:“我想去死,所有的菜都吃过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妈妈听了感到震惊,就去向心理医生咨询,大夫开了一贴药“粗茶淡饭”,并说:“这是一种心理障碍——觉察不到幸福。现在得这种病的还不少”。读了这只故事,我们不禁感慨,母亲的心是伟大的,但她的伟大已被一些过度的关心与爱护湮没了。为人子、为人女都已习惯了这种关心与爱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怕的麻木。小胖墩生在福中不知福,丝毫不知道母亲的爱,更无幸福可言。同学门是否有小胖墩现象呢?要写好散文,首先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当今中学生的生活似乎比较枯燥,三点一线,家庭(宿舍)——教师——食堂。再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很容易陷入机械、麻木状态。同学们也许会说,有什么可感受的?但你如能仔细观察,悉心感悟,在广阔的学习、生活海洋中不乏美丽的感觉浪花,重要的是,如何敏感地去捕捉它。“师生之间”就是学校生活中的永恒的话题。课内外师生间林林总总的事何其多,日久天长师生间结成的友谊何其深厚,但为什么就不能“动于衷而形于言”呢?因为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从未细细品味过。同学们一定记得魏巍写的《我的老师》中的几个细节吧,作者的感受是多么细腻。他就真切地写出了孩子的心理,感受到蔡老师爱他们,所以蔡老师鞭子高高举起带最后却轻轻落在石板上。其实,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在特定的场景,都会给学生以个体独特的感受,只是平时你不去注意罢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