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松鼠》

如题所述

说明文阅读

一、阅读能力要点

1、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弄清说明对象。

2、准确抓住说明事物的具体特征。

3、分析、识别文章的说明方法,并弄清其在文中的作用。

4、具体分析语言的准确性。正确理解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和作用,准确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

5、了解和识别各种说明顺序。

6、理解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

7、把握段落的中心句、关键语句。

二、重点、难点

1、 1、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

2、 2、重点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和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 3、学会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 4、逻辑顺序的判别。

三、解题指导

(一) 、说明对象与特征的把握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介绍、解说的一种文体。它要求对事物的特征作出直接的说明。所谓特征,就是指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对特征的介绍或说明,一般不要求我们去作形象的描绘,或者发表什么看法。无论是事物性的说明文还是事理性的说明文,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只有把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更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事理。正确地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往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要区分说明文的类型。由于说明对象的不同,说明文既包括事物性的说明文,又包括事理性的说明文。这两者是不同的。一般说,事物性的说明文,常从事物的形状、性质、方位、构造、类别、功能等方面进行说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常从概念、原理、成因、规律、联系等方面进行说明。因此,只有先区分了说明文的类型,从大类上进行了划分,才能较为确切地去了解它是从哪个方面进行说明的,这是掌握有关方法的基础。

2.要能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对象。事物性的说明文首先要通过阅读来了解文章倒底在说明什么。如下文说明的对象是“蚯蚓”。

例1、蚓生活在土壤中,以腐殖有机物和泥土为食。凡经它吞入而排出的泥土均成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而且它排出的粪便是一种良好的有机肥料,富有硝酸盐、酸盐和钾盐,可以改变酸性或酸性土壤,使其变成中性,对农作物的生长极为有利。因此,自古以来,蚯蚓就被人们誉为“耕耘能手”和改良土壤的“功臣”。

蚯蚓有惊人的消化系统,嗜吃粪肥和各种有机废物,除玻璃、塑料和金属外,其他垃圾它都“吃”,诸如蛋壳、香蕉皮、硬纸板或下水道中的污物,它都吃得津津有味,而且胃口大得惊人。美国加利福尼州的一座蚯蚓养殖加工厂,养殖了五亿条蚯蚓,每天能吃掉垃圾200吨,并获得了大量的优质肥料。日本的一家工厂,每年处理木纸浆残渣需要40万美元,而购进125吨蚯蚓后,不仅及时清理了这些废料,还可以转而将蚯蚓粪卖给附近的菜农市场,很快就收回了成本。所以,蚯蚓既是保护环境、处理城市有机废物的“生力军”,又是优质肥料的天然制造者。

在了解说明对象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对其特征的把握。对于事理性的说明文,则可通过阅读搞清它究竟是在阐释一个怎样的事理。如下文是说明抵御风沙的方法。

例2、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3.注意抓住文章中的关键句、中心句。作者为了要在文中清楚、准确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就会将有关事物特征性的句子放在显著的位置。一般说,放在篇首或节前。但由于每篇文章的格局和不同作者对文章的不同考虑,有时上一节的某个特征也会出现在下一节的开头,或放在篇末。例1就属此类。但不管怎么说,中心句一般都是明确而简洁的。所以说把握中心句、寻找关键句是我们迅捷把握被说明事物特征的有效方法。

2007-4-25 20:20 回复
222.70.186.* 2楼

4.借助于说明的内容,概括出事物的特征。并非每篇文章中都能找到有明显说明特征的概括性的语句,甚至在显著的位置上也可能没有什么中心句、关键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通过研读课文,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去提炼其特征。有时,事物的特征还不止一个,我们在研读时应充分注意,否则归纳的内容就不完整了。

5.借助于一定的说明方法反观说明特征。这实际上是从写作说明文的角度来反推的一种方法。因为作者要更好地说明某项事物的某个特征,必定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如例1,作者就是通过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蚯蚓 “保护环境、处理有机废物”的特征。例2也是通过列数字的方法来突出“培植防护林是抵御风沙的有效方法”的。

只要我们掌握这些方法和规律,正确地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应该说是不困难的。

(二)、说明方法的识别,及其作用。

说明文中,作者常运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来准确、有效地说明事物的某些特征,达到说明的目的。说明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主要应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三种。

说明方法既然是学习说明文的重点,那么牢固地掌握它就显得很有必要。大致上,我们可从以下相关的几个方面入手:

1.整体把握,着重体会。文中被说明的事物之所以需要说明,就是因为人们对该事物不了解、不熟悉。也正因如此,就更需要我们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地作如实的说明。为了使说明更清晰、有效,又往往要使用一定的说明方法。但说明方法不是孤立的,因为它融会在文章的说明中,与

文章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只有对文章的内容熟悉,对整体的说明加以了解、研读和分析,我们才能从总体上去把握,才能深入浅出地去体会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说明方法的具体掌握。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最基本的说明方法之一。它是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使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的。它能给人以具体、充实、可感等效果。因为有些事物单靠文字作一般说明,仍只能给人一种粗略的印象和轮廓式的概念,这时,作者往往采用举例子的方法,以起到精当、富于启发性等作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

在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时,有时为了醒目,引起读者注意,常会出现“比如”、“例如”、“如”等字样。但有时文中出现的一些带有这些字样的叙述性的文字,并不都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须加以鉴别。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也是各类说明文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由于使用时出现数字的缘故,所以无论它的形式或作用,在说明文中都是明显的、引人注意的,它有时又被称作“举数据”、“举数字”等。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常使用的一种重要说明方法。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有效方法之一。事物的特征、事物与事物之间的一些联系往往可以通过比较显现出来,由难懂变为易懂,由模糊变为清晰,由抽象变为可感。

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有时在文中不易被人察觉,要特别注意。一般说,采用此方法时总有相比事物之间的可比性,所以文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相比”、“……是……的几倍(几分之一)”、“……大似……”等字样,但也不尽然。关键是仔细阅读,细心辨察,才能掌握其特征。

至于其他各种说明方法,还有打比方、分类别、引用(引资料)、列图表、下定义等。

总之,运用了这些说明方法,能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理性的内容形象化。

(三)、语言准确性的分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往往体现在一些副词、连词、形容词、数量词以及限制性短语等词和短语上。说明文语言强调准确、明白、简洁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征,阐述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对说明文语言的具体运用和表现形式,我们必须加以重视。

2007-4-25 20:20 回复
222.70.186.* 3楼

1、整体把握、理解词义,特别要注意同义词的选用。由于被说明对象的不同,在具体运用名词和术语时就要相当准确。我们在阅读和操练时就要联系对象及其特征,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注意推敲、体会其用词的准确性。特别是一些同义词或近义词的选用,不可随意确定或武断否定,而要再三斟

酌,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包括对上下文的分析、揣摩,然后才能酌定。

2、正确体会关键性词语在不同方面的具体作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简练与精当,还表现在修饰、限制、补充成分运用得好。我们要适当地运用一些语法知识,仔细领会作者的用词意图。一般充当这些成分的是形容词、数量词、副词和连词,如“日本的石油运输绝大部分是从马六甲海峡通过的”、

“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风沙的进攻主要有两种方式”、“蚕丝一股只有一英寸的二干分之一粗”、“吸收水分和养料是根的主要作用之一”、“草地成了天然的‘减音器’和‘吸尘器’”等,这些句中加线的黑体词在文中能否去掉、替换及其理由一类的问题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阅读时应注意从以上提及的方面去辨析、比较。这样,我们才能体会出用词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的质量。

3、看似模糊的语言,实则反映了事物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妨先看一下例句:“原来草地的温度比一般水泥地温度要低十几度”,为什么“十几度”不写成具体确切的度数呢?那是因为文中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再说草地、水泥地的温度本身还受到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而经常变化。所以不可能是一个恒定的确数。诸如这样看似模糊的语言还很多,如“可能”、“几乎”……文中运用这些模糊的语言,或反映事物的实际存在,或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尤其是有些事物本身尚处于变化、发展期,有时又囿于人力、物力及科学水平,对有些客观事物有待于进一步的认识和发现。如果说得太绝

对、太肯定,反而违背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也违背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看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是要抓住根本的一条,即客观地、确切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明白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这一部分内容考查的常见题型是词语的替换、增删、移位以及与原文的词语进行比较等。我们既要抓住这些词语细加体会,又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辨析。

(四)、说明顺序的了解和识别

说明文的特点之一是“言之有序”。任何说明文,总是循着一定的顺序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构造等,或者解说事理的成因、功用、关系等。阅读时,我们如果弄清了这些顺序,有利于把握作者的思路,掌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说明文中的说明顺序是作者根据对说明对象的主次、轻重、因果、内外、先后、上下、大小等内部联系的科学的认识顺序来作出的一种安排。有序的说明是说明文的特点之一。这一般是指能反映客观事物的逻辑顺序。另一方面,从文章层次看,它也应包括有条理有顺序。所以只有理清了说明顺序,才能把握作者的思路,看清事物的特征,也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常见的说明顺序一般包括以下三种:

1.空间顺序。物体总有一定的空间形式,复杂的事物也一定有多个侧面组合而成。要说明对象的构成,必然会涉及到所处的空间位置。空间顺序就是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或自上而下,或由前到后,或从外到里,或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按一定的顺序对事物作介绍。 ’

一般对实体性的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性的介绍,多以此为序。这样,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对象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运用这种顺序,文中常会出现“东”、“西”、“南”、“北”、“里”、“外”、“左”、“右”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这是指以时间的先后作为说明的一种顺序。在介绍事物时,有的文章是按照事物发展的先后为次序的,而有的是按事物从早到晚、从古至今的时间为顺序的,有的又会以某事物制作的步骤、演变的过程为顺序、……

2007-4-25 20:20 回复
222.70.186.* 4楼

一般讲,在介绍对象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等的时候,常采用这种顺序。这种顺序的好处是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运用时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3.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按照事物内在的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规律来进行说明的一种顺序。常用的逻辑顺序包括以下六种: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或由一般到个别);从主要到次要。

一般事理性的说明文和事实性的说明文中常会出现这样的顺序。特别是运用逻辑顺序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总之,阅读时抓住有一定标志作用的语言,可以更顺利地分析说明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说明顺序应局部理解,整体把握。一篇说明文往往不仅使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会根据说明的需要将几种顺序结合在一起。我们只有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段落,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去寻找和归纳其顺序。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把握文章的整体说明顺序,又要把握各层次中局部的说明顺序,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说明对象。

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一、掌握说明文的文体知识:

(一)、把握说明对象,分清说明对象是事物还是事理。明确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标志。

(二)、为了说明事物特征或说明事理,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阅读说明文,了解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什么对象,适应怎样的生活需要;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形式表达的。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配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三)、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四)、说明文的阅读还要注意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五)、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准确性和多样性、灵活性并不矛盾,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由于说明对象和作者语言风格的不同,说明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总之不拘一格。

二、考查要点

(1)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对科技说明文中的关键词能正确理解、判断及阐释。

(2)理解文中重要的句子。准确把握重要句子在文中的意义及作用。

(3)能够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

(4)能够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过阅读对文章的观点、说明对象等能够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

(5)能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

科技说明文阅读能力测试,主要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考查的角度是语言信息和图表信息的捕捉能力,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明确考查对象和要求,便于我们复习备考。

2007-4-25 20:20 回复
222.70.186.* 5楼

三、命题规律

说明文一般以客观题的形式来考查,命题者在设计错误题肢时,往往有以下几种思路:

(1)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2)有意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3)从发展规律看,有意混淆或然、必然的情况。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4)就时态而言,有意混淆已然、未然的情况。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

(5)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6)因果颠倒或强拉因果。即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或给无因果关系的二者建立因果关系。

(7)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8)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9)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

四、解题指导

(1)、整体感知材料

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为的是对阅读材料内容作基本把握。力求能初步的概括主旨、辨识行文思路,并对整个材料的内容有一个基本的总体的认识,为进一步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打下基础。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对理解文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局部问题的准确分析、深入理解,离不开对材料整体的准确把握。从整体入手,大处着眼,把握阅读材料的主旨、行文特点、重要信息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加深对阅读材料中各个具体或局部问题的理解,从而达到能全面、准确地回答所要求解决的问题,这应是科技类阅读材料应试阅读的正确程序,也体现了阅

读过程的一般规律。中考科技文阅读材料历来十分重视整体内容设计,突出考查整体理解水平的命题特点,更要求我们在应试阅读中首先应从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入手。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还要注意如下几点:

①、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内容要点;

②、抓住关键词语、重要语句,贯通全文内容;

③、联系试题,突出整体把目的性和针对性。

(2)、筛选整合信息

当然,信息材料的筛选、整合以符合试题要求为原则。信息的筛选、整合,是阅读过程中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重要方法。筛选、整合重要信息涉及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更关涉到筛选的目的、意图。筛选和整合信息要注童如下几点:

①以阅读试题为依据,从整体着眼,明确筛选整理的目的,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到一段甚或几段乃至全篇。

②归纳、整合筛选范围的内容,发掘其隐含信息。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但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而需对该确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方能获得。归纳、整合应从该确定范围内的关键句意、层意入手,进而发掘其隐含信息。

③根据阅读试题的要求,对筛选整合的信息一一辨别。辨别时找准对应点,从语意重点,修饰限制语的范围、程度、正反方向等角度去认真辨析。

(3)、借助逻辑知识

科技说明文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借助逻辑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文意。

①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②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一般有如下关系:统一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③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3)借助语法知识

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说明文的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2007-4-25 20:20 回复
222.70.186.* 6楼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参考资料:http://tieba.baidu.com/f?kz=19461970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13
松鼠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啮齿目松鼠亚目松鼠科松鼠属。体形通常中等大小,是寒温带针叶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代表动物。四肢强健,趾有锐爪,爪端呈钩状,体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稍重一些。松鼠体态修长而轻盈,体长大约为18-26厘米,尾长而粗大,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体长。

尾毛密长而且蓬松,四肢及前后足均较长,但前肢比后肢短。耳壳发达,前折时可达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长毛束。全身背部自吻端到尾基,体侧和四肢外侧均为褐灰色,毛基灰黑,毛尖褐或灰色。腹部自下领后方到尾基,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尾的背面和腹面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褐黑色。吻部、两颊及下颠如背色,但偏青灰,耳壳黑灰色,冬毛具有大束黑色毛簇。个体毛色差异较大,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随着地区的差异,毛色也有变化,如辽宁松鼠的颜色偏灰,而我国南方的松鼠颜色则较黑。此外,毛色还受季节的影响,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

【习性】

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别长,能适应树上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和尾巴倒吊树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捕食。松鼠在秋天觅得丰富的食物后,即会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储存果实等食物,同时以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

松鼠到夏季全身红色的毛,到了秋天会更换成黑灰色的冬毛紧密地覆盖全身。初生的松鼠,全身无毛,眼睛亦不明,生后8天,才开始长毛,30天以后即睁开眼睛,45天就能食用僵硬的果实,行动变得十分敏捷。松鼠是对主人非常温顺的小家伙,我们也要温柔地对待它们,这样它会对你死心塌地,绝对不会用牙齿伤害到你。当然它们会用牙齿轻轻地啃你的手指,和你玩耍,感觉会很痒痒,这是它对你友好的表示。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生儿育女能力很强,它与别的啮齿动物一样,具有成熟早、繁殖快的特点。每年的一二月间,雌雄松鼠开始谈情说爱,雄鼠摆动粗大尾巴在树冠上跳跃追逐雌鼠,此时雌鼠也是兴奋不已热烈相随。发情期约延续两周,这期间雌雄几乎形影不离。雌鼠妊娠35—40天产崽,一般每年产两胎,偶有3胎。第一年生育的雌鼠,每胎产3崽—6崽,第2年后每胎可产5崽—10崽。刚出生的幼崽光滑无毛,全身红色,双眼紧闭,体重在7克—8.5克,体长5.6厘米,尾长2.4厘米。幼鼠出生8—9个月开始性成熟,也就是第2年便可配偶繁殖。

松鼠喜欢吃素,偶尔也吃荤。它的素食主要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和榛子、橡子的干果以及种子为主;荤食主要以昆虫、幼虫、蚁卵和其它小动物等为主。在食物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松鼠另有选择。春季吃树芽,夏季吃蘑菇、托盘和越桔等浆果,到了秋季食物极大丰富,吃喝不愁,想吃啥就有啥,但最上口的还是红松果仁。谈到采松籽这可是松鼠的拿手好戏,无论树木多高,球果长在何处,松鼠都能口到食来。具体过程是:它先将成熟的球果咬断落地,再从树上下来,像灵长类动物那样,用前足扒开球果鳞片,咬碎种皮,取出种子,以松仁为食,很有趣的是松鼠受到惊吓时也不轻易放下食物,而是叼着球果逃跑。

松鼠的嗅觉极为发达,它能准确无误地辨别松籽果仁的空实,凡是松塔尖上被松鼠放弃的种子都无种仁,虽然这种种子的外壳没有被咬开,松鼠还是一嗅便知。松鼠还有储存食物的本能,秋季红松籽成熟时,松鼠奔来跑去口含松籽运送到安全地方藏起来,几粒或十几粒一堆,埋在地下,留作越冬食物。冬天大地虽然被积雪覆盖,但松鼠仍能毫不费劲地找到所藏食物,个别也有遗漏找不到的。但正因为埋在地下遗漏找不到才有助于红松种子的扩散和传播,促进了天然更新。

松鼠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整个森林。它的种群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丰欠。如果连续几年食物丰富,种群数量会明显增多,特别是在松籽丰收的年份,外地居住的松鼠也成帮结伙迁移来此落户,第二年就地繁殖,因而数量剧增;如果这个地区松籽歉收,松鼠就要举家迁移另找栖息之处,导致该地区数量剧减。松鼠这种随着食物丰歉来决定种群数量的行为,实在是技高一筹,它不仅有助于种群繁衍而且还有利于种群广泛分布。

松鼠的生活习性不同于其它动物,很喜欢在光天化日之下活动,特别在清晨更为活跃,常常在树干和树杈间窜来跳去,一会觅食,一会玩耍,无拘无束,好不自在。松鼠没有冬眠的习惯,但在数九隆冬的季节,也畏寒伯冷不甚活跃。特别是严冬刮烟炮的天气出窝时间较短,通常上午9点左右出来活动1小时—2小时;下午1点多钟再出来活动1小时—2小时,其它时间呆在窝里不动。松鼠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天气怎么寒冷,它都不在窝里吃食,而是坐在树枝上,面向朝阳,前肢抱着食物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时而竖耳侧听,时而转动双眼环顾四周,举止滑稽,令人发笑。

松鼠虽然是鼠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由于它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所以它仍然受到天敌的威胁,一种是食肉类的猛禽,如紫貂、香鼬、青鼬、伶鼬、黄鼬等和猫头鹰、金雕等。另一种主要是喜鹊和乌鸦,它们在繁殖季节,对松鼠幼崽下手。前一种天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松鼠种群健康繁衍有好处,因为天敌所追捕到的大都是老、弱、病体。而后一种天敌则有害无益。松鼠不仅它的形象逗人喜爱,更重要的是松鼠经济价值广为人知。松鼠皮历来为黑龙江省大宗野生毛皮之一,过去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松鼠皮可做皮衣、围巾、帽子,尾毛可制画笔等。近些年,由于红松林减少,导致松鼠赖以为食的红松籽产量下降,使松鼠数量也随之减少。目前年产松鼠皮不足2万张,历史上最高曾达18.5万张,可见,松鼠的数量已经稀少,应采取措施,严加保护。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12-24
松鼠在动物分类中属于啮齿目松鼠亚目松鼠科松鼠属。体形通常中等大小,是寒温带针叶林和混交林中的典型代表动物。四肢强健,趾有锐爪,爪端呈钩状,体重通常在350克左右,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稍重一些。松鼠体态修长而轻盈,体长大约为18-26厘米,尾长而粗大,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以上,但不及体长。

尾毛密长而且蓬松,四肢及前后足均较长,但前肢比后肢短。耳壳发达,前折时可达眼,冬季耳端具一撮黑色长毛束。全身背部自吻端到尾基,体侧和四肢外侧均为褐灰色,毛基灰黑,毛尖褐或灰色。腹部自下领后方到尾基,四肢内侧均为白色。尾的背面和腹面呈棕黑色,毛基灰色,毛尖褐黑色。吻部、两颊及下颠如背色,但偏青灰,耳壳黑灰色,冬毛具有大束黑色毛簇。个体毛色差异较大,为青灰色、灰色、褐灰色、深灰色和黑褐色等等。随着地区的差异,毛色也有变化,如辽宁松鼠的颜色偏灰,而我国南方的松鼠颜色则较黑。此外,毛色还受季节的影响,冬毛灰或灰褐色,夏毛黑或黑褐色。

【习性】

鼠的耳朵和尾巴的毛特别长,能适应树上生活;它们使用像长钩的爪和尾巴倒吊树枝上。在黎明和傍晚,也会离开树上,到地面上捕食。松鼠在秋天觅得丰富的食物后,即会利用树洞或在地上挖洞,储存果实等食物,同时以泥土或落叶堵住洞口。

松鼠到夏季全身红色的毛,到了秋天会更换成黑灰色的冬毛紧密地覆盖全身。初生的松鼠,全身无毛,眼睛亦不明,生后8天,才开始长毛,30天以后即睁开眼睛,45天就能食用僵硬的果实,行动变得十分敏捷。松鼠是对主人非常温顺的小家伙,我们也要温柔地对待它们,这样它会对你死心塌地,绝对不会用牙齿伤害到你。当然它们会用牙齿轻轻地啃你的手指,和你玩耍,感觉会很痒痒,这是它对你友好的表示。

松鼠在茂密的树枝上筑巢,或者利用乌鸦和喜鹊的废巢,有时也在树洞中做窝;它们除了吃野果外,还吃嫩枝、幼芽、树叶,以及昆虫和鸟蛋。秋天一到,松鼠就开始贮藏食物,一只松鼠常将几公斤食物分几处贮存,有时还见到松鼠在树上晒食物,不让它们变质霉烂。这样,在寒冷的冬天,松鼠就不愁没有东西吃了。

松鼠生儿育女能力很强,它与别的啮齿动物一样,具有成熟早、繁殖快的特点。每年的一二月间,雌雄松鼠开始谈情说爱,雄鼠摆动粗大尾巴在树冠上跳跃追逐雌鼠,此时雌鼠也是兴奋不已热烈相随。发情期约延续两周,这期间雌雄几乎形影不离。雌鼠妊娠35—40天产崽,一般每年产两胎,偶有3胎。第一年生育的雌鼠,每胎产3崽—6崽,第2年后每胎可产5崽—10崽。刚出生的幼崽光滑无毛,全身红色,双眼紧闭,体重在7克—8.5克,体长5.6厘米,尾长2.4厘米。幼鼠出生8—9个月开始性成熟,也就是第2年便可配偶繁殖。

松鼠喜欢吃素,偶尔也吃荤。它的素食主要以红松、云杉、冷杉、落叶松、樟子松和榛子、橡子的干果以及种子为主;荤食主要以昆虫、幼虫、蚁卵和其它小动物等为主。在食物青黄不接的情况下,松鼠另有选择。春季吃树芽,夏季吃蘑菇、托盘和越桔等浆果,到了秋季食物极大丰富,吃喝不愁,想吃啥就有啥,但最上口的还是红松果仁。谈到采松籽这可是松鼠的拿手好戏,无论树木多高,球果长在何处,松鼠都能口到食来。具体过程是:它先将成熟的球果咬断落地,再从树上下来,像灵长类动物那样,用前足扒开球果鳞片,咬碎种皮,取出种子,以松仁为食,很有趣的是松鼠受到惊吓时也不轻易放下食物,而是叼着球果逃跑。

松鼠的嗅觉极为发达,它能准确无误地辨别松籽果仁的空实,凡是松塔尖上被松鼠放弃的种子都无种仁,虽然这种种子的外壳没有被咬开,松鼠还是一嗅便知。松鼠还有储存食物的本能,秋季红松籽成熟时,松鼠奔来跑去口含松籽运送到安全地方藏起来,几粒或十几粒一堆,埋在地下,留作越冬食物。冬天大地虽然被积雪覆盖,但松鼠仍能毫不费劲地找到所藏食物,个别也有遗漏找不到的。但正因为埋在地下遗漏找不到才有助于红松种子的扩散和传播,促进了天然更新。

松鼠的分布十分广泛,几乎遍布整个森林。它的种群数量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食物的丰欠。如果连续几年食物丰富,种群数量会明显增多,特别是在松籽丰收的年份,外地居住的松鼠也成帮结伙迁移来此落户,第二年就地繁殖,因而数量剧增;如果这个地区松籽歉收,松鼠就要举家迁移另找栖息之处,导致该地区数量剧减。松鼠这种随着食物丰歉来决定种群数量的行为,实在是技高一筹,它不仅有助于种群繁衍而且还有利于种群广泛分布。

松鼠的生活习性不同于其它动物,很喜欢在光天化日之下活动,特别在清晨更为活跃,常常在树干和树杈间窜来跳去,一会觅食,一会玩耍,无拘无束,好不自在。松鼠没有冬眠的习惯,但在数九隆冬的季节,也畏寒伯冷不甚活跃。特别是严冬刮烟炮的天气出窝时间较短,通常上午9点左右出来活动1小时—2小时;下午1点多钟再出来活动1小时—2小时,其它时间呆在窝里不动。松鼠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天气怎么寒冷,它都不在窝里吃食,而是坐在树枝上,面向朝阳,前肢抱着食物送入口中,津津有味地咀嚼品尝,时而竖耳侧听,时而转动双眼环顾四周,举止滑稽,令人发笑。

松鼠虽然是鼠类中体型较大的一种,由于它不处于食物链的顶端,所以它仍然受到天敌的威胁,一种是食肉类的猛禽,如紫貂、香鼬、青鼬、伶鼬、黄鼬等和猫头鹰、金雕等。另一种主要是喜鹊和乌鸦,它们在繁殖季节,对松鼠幼崽下手。前一种天敌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松鼠种群健康繁衍有好处,因为天敌所追捕到的大都是老、弱、病体。而后一种天敌则有害无益。松鼠不仅它的形象逗人喜爱,更重要的是松鼠经济价值广为人知。松鼠皮历来为黑龙江省大宗野生毛皮之一,过去是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松鼠皮可做皮衣、围巾、帽子,尾毛可制画笔等。近些年,由于红松林减少,导致松鼠赖以为食的红松籽产量下降,使松鼠数量也随之减少。目前年产松鼠皮不足2万张,历史上最高曾达18.5万张,可见,松鼠的数量已经稀少,应采取措施,严加保护。

参考资料:沙发

第3个回答  2010-12-13
松鼠的第一节的顺去描写了松鼠的漂亮 乖巧。。。2是漂亮3是驯良 45是乖巧把 我啊我啊

参考资料:我自己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