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与昆明的渊源

如题所述

汪曾祺曾因求学来到西南联大学习,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总在文章中写到在西南联大的经历。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反映昆明当时的市民生活的作品共有8篇。这些作品以联大为中心,围绕着校园周边生活来展开。其中反映云南本地人的有散文《背东西的兽物》、《昆明年俗》,小说《职业》、《钓人的孩子》、《求雨》,反映外来人口对昆明的影响的有散文《泡茶馆》和小说《落魄》。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1944年,他24岁毕业。为了生计在西南联大学生开办的“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两年,在1946年回到上海。这在昆明生活学习的七年里,与西南联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它的回忆占了很大比重。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扩展资料

昆明作为度过了最重要的青年时代的地方,昆明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因而每每在文章里提及在昆明就读西南联大时的经历。除去只部分提到昆明的篇目不算,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共有4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35篇。

1939年,19岁的汪曾祺从上海经由香港、越南,不远万里奔赴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24岁毕业,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做了两年教师,直到1946年回到上海。

写于1994年的《七载云烟》是对这段日子的总结,汪曾祺在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在昆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天地一瞬》中写自己往来于昆明市中心,常去的书店、裱画店、茶叶店等见闻,也记录下全国各地来联大的学生所走的“陆路”和“水路”以及自己远渡重洋而来的经历。

《斯是陋室》描写了联大的校园环境之简陋与同学之好学;《不衫不履》描写了联大师生的衣着随着时局的艰难而变得破旧;《采薇》是对昆明饮食生活的总结,从刚开始手头宽裕时下馆子,到时局艰难时吃野菜和昆虫,也有对泡茶馆经历的回忆。

《西南联大中文系》、《闻一多先生上课》、《金岳霖先生》、《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吴雨僧先生二三事》、《唐立厂先生》、《新校舍》都是对联大中文系各位教授上课状况的回忆。

在《唐立厂先生》中,汪曾祺一语道破联大精神:“西南联大就是这样一所大学,这样一种学风:宽容,坦荡,率真。”除去上课,汪曾祺与诸位大家还有课下交流。《博雅》、《晚翠园曲会》、《食道旧寻》都是对联大教师们课余生活的描写。

其中汪曾祺与其他教师最主要的交集是《晚翠园曲会》写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参加的联大昆曲社,在《博雅》中也多有提及。《食道旧寻》是《学人谈吃》一书的序文,回忆了几位联大教授的饮食喜好。

回忆老师之外,其文也有对身边同学的记录。《地质系同学》、《未尽才》描写了对几位普通联大同学的旧日回忆。《地质系同学》里的人物日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大家,《未尽才》中的人物则英年早逝,让人遗憾。提到英年早逝的同学,必须得注意到蔡德惠。

蔡德惠是联大生物系的学生,治学严谨,为人低调。本是未来生物学栋梁之才,被多位老师所看好,却因肺病学业未成便去世。汪曾祺对他多有瞩目,《蔡德惠》《日规》两篇文章都是专门写他,也曾多次在其他文章里提及此人。二人虽无深交,但汪曾祺对蔡德惠的治学、人品都有相当的好感,对他的去世一直抱有遗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31

汪曾祺曾因求学来到西南联大学习,在昆明生活了7年。这段时光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光,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因此总在文章中写到在西南联大的经历。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反映昆明当时的市民生活的作品共有8篇。这些作品以联大为中心,围绕着校园周边生活来展开。其中反映云南本地人的有散文《背东西的兽物》、《昆明年俗》,小说《职业》、《钓人的孩子》、《求雨》,反映外来人口对昆明的影响的有散文《泡茶馆》和小说《落魄》。

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大学期间,汪曾祺与同学创办校内的《文聚》杂志,并不断在杂志上发表诗歌、小说。

1944年,他24岁毕业。为了生计在西南联大学生开办的“中国建设中学”任教两年,在1946年回到上海。这在昆明生活学习的七年里,与西南联大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它的回忆占了很大比重。这期间写了《鸡鸭名家》、《戴车匠》等小说。

扩展资料:

《七载云烟》是对在昆明这段日子的总结,汪曾祺在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在昆明生活的方方面面。

《天地一瞬》中写自己往来于昆明市中心,常去的书店、裱画店、茶叶店等见闻,也记录下全国各地来联大的学生所走的“陆路”和“水路”以及自己远渡重洋而来的经历。

《斯是陋室》描写了联大的校园环境之简陋与同学之好学。

《不衫不履》描写了联大师生的衣着随着时局的艰难而变得破旧。

《采薇》是对昆明饮食生活的总结,从刚开始手头宽裕时下馆子,到时局艰难时吃野菜和昆虫,也有对泡茶馆经历的回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汪曾祺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06

    汪曾祺与昆明的渊源:因求学到西南联大,而在昆明居住了7年,进而与昆明结下了不解的缘。

    作为度过了最重要的青年时代的地方,昆明给汪曾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因而每每在文章里提及在昆明就读西南联大时的经历。除去只部分提到昆明的篇目不算,汪曾祺以昆明生活为描写对象的作品共有43篇,其中小说8篇,散文35篇。

    1939年,19岁的汪曾祺从上海经由香港、越南,不远万里奔赴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24岁毕业,又在西南联大学生办的“中国建设中学”做了两年教师,直到1946年回到上海。在昆明的七年时光里,与西南联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无怪乎对联大的回忆占比最重。

    写于1994年的《七载云烟》是对这段日子的总结,汪曾祺在文中从不同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在昆明生活的方方面面:《天地一瞬》中写自己往来于昆明市中心,常去的书店、裱画店、茶叶店等见闻,也记录下全国各地来联大的学生所走的“陆路”和“水路”以及自己远渡重洋而来的经历;《斯是陋室》描写了联大的校园环境之简陋与同学之好学;《不衫不履》描写了联大师生的衣着随着时局的艰难而变得破旧;《采薇》是对昆明饮食生活的总结,从刚开始手头宽裕时下馆子,到时局艰难时吃野菜和昆虫,也有对泡茶馆经历的回忆。

第3个回答  2018-12-06
吴三桂投靠清朝,在果敢(今缅甸特区)捉住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绞死在落鬼坡,被封为云南王,昆明金殿是吴三桂的行政大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