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味变淡了?

年味变淡,生产力提高是一个很大的原因。

在农耕时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农人一年耕作的基本规律。年节是农闲之时,基本上没多少工作,每天有大把时光用来准备庆祝节日到来。

而现代的生活方式,不依赖任何自然环境,摆脱了时间的桎梏。生产方式也是全年无休,想吃的平时都能吃到,所以对于过年便没有那么期待了。

大家的生活压力都很大,放假就是用来补充睡眠的,不用补觉出门旅游一趟回来,也该上班了。

就像很多人抱怨现在的游戏画面虽好,游戏性却不如从前了。其实并不是游戏性差,而是我们玩游戏,缺了那种「放了假可以放肆玩,每次玩都投注心力」的仪式感。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损毁了各类守旧的过年体验,于是我们觉得年味淡了,曾经珍藏在记忆里的仪式化行动,只能在午夜梦回的时候重现。

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年味? 1、人们变的不像过去那样单纯了,所以年也就复杂了,所以年味就被冲淡了; 2、现在做什么都要向钱看了,就连感情都用钱来衡量,何怪乎年味无味; 3、一到过年就要想着“送礼”“请客”,“利”“权”如此之重,年味变淡也想当然了; 4、匆匆忙忙的快节奏生活,短短的7天假期,如何够用?年的来去匆匆,根本忙不过来,如何能细细品味“年”的气息; 5、一年里每一天的吃喝穿用都如此相同,又如何凸显年的不同,物质生活的提高也消减了年味的与众不同; 6、新思潮,新流向,新时尚,当传统被慢慢的隐去的时候,传统的年又如何的不被淡化了呢。
总体上,钱越来越多,年味越来越淡,这并不是因为中国的民间文化在枯竭,也不是因为“一台春晚,绑架了多少中国人的多少个除夕”。中国年文化的真正价值,就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自觉参与。我们不是没有这个能力,我们缺什么?缺心情?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年年春运一票难求年年削尖了脑袋也要回家过年;缺钱?也不对,否则你无法解释为什么鞭炮礼花越放越大、手中的礼物和红包越来越厚重;是洋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我们越来越忘记自己的根?也不对,因为在春节,并没有什么西方文化形式取代得了“中国味”、“中国色”,同时在海外那些洋文化的本土,中国年却越来越韵味十足、魅力四射。我们缺的是时间。2.3亿农民工,其中1.3亿离开本乡镇千里迢迢到外地打工,此外还有大量游学在外的学子,大量在外求职的游子,每年春节期间汇成23亿人次的人流,在神州大地上浩浩荡荡来回奔波。他们的春节假期,法定只有七天,加上各种调休时间,平均不会超过10天,其中还得有两三天时间耗在路上。真正属于他们休息、娱乐、探亲访友的时间有多少?屈指可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08
不仅仅是生产力改善,还有民生改善,年前年后,街头巷尾热议的不是走亲访友,多是在规划到哪里去旅游,去哪里消费。随着国家对烟花爆竹的管理越来越严,“爆火炮”的人越来越少了,尽管这也是出于环保的考虑,体现了整个社会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也不得不说少了很多“年味”,传统的气息和味道越来越模糊了。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过去只能等到过年的时候才舍得买件儿衣服过年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天天都能吃上肉,吃顿饱饭更是不在话下,新衣服想买就买,哪还用等到过年,这是。要说“年味”够足,还要把目光聚到农村。平常工作很忙,但只要过年,那是必须回老家的。一来是给苦了一辈子的父母添置几件新衣,团团圆圆吃顿乡土年夜饭;二来是走亲访友,回忆旧时光,聊聊家长里短,联络联络感情。每次回家,总能发现三五几个孩童拿着买来的“小火炮”,兴高采烈的“爆着耍”。家家户户那是必贴门神对联,成群结队上坟祭祖,不亦乐乎。“年味变淡”的真正原因,还是要归功于国家的好政策和社会的大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民生得到大幅改善。社会民生改善衣食住行等方面,“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再是部分人的专利,这种改变在农村体现得最甚。目前,全国都在花大力气搞脱贫攻坚,就是要兑现“先富带动后富”的诺言,让大家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实现全中国的全面小康,这是一个趋势,也是党和人民共同的心愿,这个心愿正在变成现实。
第2个回答  2019-02-08
只是因为现在的人们,把一些老传统或者规矩给简化了或者丢弃了。
再有就是现在的污染问题,控制了很多事情不能做。
给人的感觉年味越来越淡。。。
第3个回答  2019-02-08
归根结底,是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了。
有电视,有手机等等。
有好吃好喝的。
第4个回答  2019-02-08
人情变冷,年味变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