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人思乡情结那么重?

如题所述

中国人思乡情结重,和中国社会的乡土性特征有关,中华民族重视自己土生土长的地方,即使不得已漂泊在外,也一定无比怀念故乡。

我们中国是一个几千年的农业大国,这种历史造就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在历史上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因此我们的民族和泥土是分不开的,直接靠农业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很少有地理位置的变动。这和游牧民族以及工业为主的人群不同。

有的人离家数日就开始想念自己的家乡,这种情绪因为白日的繁忙而暂时隐没,却每每随着夜风从心底涌上来。每天“放学”的路上,细数着人们匆匆的脚步,想到这些人回到家里,享受着属于自己的家居生活。

而自己却只能望着一弯明月,思念着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这种感情也许只有月亮才能读懂。即使洒脱如游子,也会时时生出怀乡之情,因为自己工作调动频繁,离乡愈远、愈久,而对故乡的眷念之情也愈深。

就像中国的很多传统节日,都有思乡团圆的内涵:中秋节、重阳节、春节、元宵节,离开故乡,就如孩子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到了异地,即使生活得再好,也必在春节回家,故乡才是在外的游子的家。

在现代社会就更是如此,城乡差异的增大,外出务工的,高学历留在大城市的,还有出国留学深造的,因公派遣去外地的,只要离开故土,思乡之情便油然而生。离开了才知道家乡的好,离开了才感到出门在外的孤苦无依。

很多离家千里万里的游子,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回家过节。中秋节和春节一样,都是中国人期盼家人团聚的大节。他们通过各种努力来赚钱,为的是可以在年底买上一张回家的机票,可以与阔别已久的家人团团圆圆的吃上一个年夜饭。

这个节日的年夜饭,是那么的不同寻常。可以让海外漂泊的浪子跨越半个地球,花费一年的积攒只为春节的一个团聚,回到熟悉的国家,熟悉的家乡。故乡才是我们心底乡愁的归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07
思乡,也就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会成为他们思念家乡的“道具”.
从古自今,历史文化名人的思乡之情都蕴涵在诗文之中.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思乡,核心是思家,思念家里的父母亲朋.在文人的笔下,故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们魂牵梦绕.故乡的水、故乡的云,故乡的一切都与他们的生命紧紧相连.
唐代的诗人很多人都没回到家乡
在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陈廷湘看来,在古代作品中,唐诗蕴含的思乡情感似乎格外浓烈.如脍炙人口的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用寥寥20个字,把他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李白20多岁离开四川的家乡,直到终老也没有再回去过.”陈廷湘说,李白一生大起大落、荣辱变换,命途坎坷.55岁被朝廷流放夜郞,永远不得离开,也就永远回不了故乡.“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何等绝望、何等忧伤!他在57岁获大赦后,流离他乡,61岁客死金陵.李白尽管生性豪放,但他的思乡之苦恐也非他人可比.
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薛涛年幼时,随做官的父亲从长安出发,一直宦游到成都.不幸,薛涛的父亲中年去世,留下薛涛和其母亲独留成都,成为艺妓.由于薛涛长得很漂亮,加上才华横溢,她在唐代诗坛里相当有影响力.如果说薛涛有人生的遗憾,是她终老之时都没回过长安.
薛涛写过这样一首诗《乡思》:“峨眉山下水如油,怜我心同不系舟.何日片帆离锦浦,棹声齐唱发中流.”这位远离故土的游子,通过文字来抒发对家乡的情感.
胡适的家书深露对家人的思念
陈廷湘说,其实,所谓思乡,更确切的理解应该是思念家人.
1917年前,在美国留学的胡适给家里写信:“儿将学成归来,回家孝敬父母!”可惜世事难料,胡适的博士毕业论文被老师“拦截”下来,但拿不到博士文凭似乎并没有影响到他回家的脚步,就在他返程的前一个月,胡适再次给家里写信:“儿将归来,回家孝敬父母.”这份家书只是删掉了“学成”二字.足以见得,在胡适心目中,家,父母的地位高于一切.在胡适身上,最能体现父母权威的,不得不提到他的婚姻.胡适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原本以为他应该在追求自由恋爱的道路上务必坚决,但与胡适终身为伴的妻子是父母为其操办的,胡妻没有文化,理论上来说与胡适这种新青年是没有共同语言的,但他们却携手走过一辈子.
中国历朝历代,凡是高中进士的人,在上位之前都要先回家省亲,而在进士们到家之前,早已是捷报先登.古代人特别看重进士衣锦还乡.读书人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没有父母家人的辛苦供养是不可能的.中了进士回乡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把这份荣誉带给亲朋好友,荣归故里,光宗耀祖.家便从此成名门望户.
陈廷湘说:“中国人把漂泊在外的人称为游子,只有回到家,回到亲人身边,才会感觉到有家的温暖.”
鲁迅的文字洋溢对儿时的怀念
在鲁迅的作品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鲁迅儿时看戏的地方,上学的路,给父亲抓药的药铺,还有小时候的伙伴闰土,在他的文章中都能寻觅到.在鲁迅的作品中,闰土带着儿子见鲁迅,“让他给老爷磕头”,鲁迅的这段文字流露出对封建礼教的反感,但也折射出他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只有离开了家的人,有过漂泊经历的人,才能写出这种文字.”陈廷湘说.
四川大学有一名叫黄祖申的博士研究生,70岁的美籍华人.黄祖申说:“我生在成都,我想到川大念书.”1943年,黄祖申6岁那年跟随父母去了台湾,后来又到了美国.2010年,黄把生意交给儿女打点,2013年,黄祖申终于成为川大最年长的博士生.“黄之所以要到川大念书,这反映出他对家乡的眷恋.”陈廷湘说.
为何中国人思乡情结如此浓烈?
在陈廷湘的分析中,中华民族的生存样态与西方不一样.按恩格斯的观点,西方社会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时候,即手工业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后,西方的血缘家族关系解体,形成集团社会,以个人身份加入集团社会的结果就是西方人的独立性很强,依恋家庭的情感比较淡薄,这一点与中国人截然相反.
中国的血缘家族关系长期存在,直至今日.中国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情结,有“父母养育之恩”深似海的情结.亲情是中国社会的纽带,所以说中国是一个情感至上的国家.
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的模式下,以家庭为生产单位.一家之长往往是这个家里最权威的人物.中国有句古话叫“家和万事兴”,只要一家人和和睦睦,家庭就可以兴旺发达.
第2个回答  2019-09-07
因为中国重视家庭,重视传承,家庭观念比较强。家乡是出生及生长的地方,是归属感最强的地方,饱含了美好的成长记忆与回忆,对一个人成长有巨大影响作用。
第3个回答  2019-09-07
因为传统思想认为故土难离,落叶也要归根,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第4个回答  2019-09-07
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信奉金窝银窝比不上我的狗窝这句老话,中国人大多都比较恋家!而且很多人都信奉落叶归根这个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