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含煤岩系沉积特征

如题所述

准噶尔盆地是一个面积为23×104km2的侏罗纪大型含煤盆地,二叠纪时是由多个沉积中心联合组成的坳陷盆地,三叠纪始形成统一的沉积盆地,现今盆地除西部冲断带和东部隆起外,中部由两隆三坳相间组成,中央隆起带以南坳陷范围大,埋藏深,发育较好。乌伦古坳陷位于最北部,面积1.6×104km2,在二叠系剥蚀夷平面上沉积盖层厚达4000~6000 m,沉积中心紧靠断陷北侧,呈不对称单边断陷。三个泉隆起面积1.8×104km2,呈北西走向,隆起带上发育有多个箕状凹陷,沉积有下二叠统地层,凸起上发育有2000~5000 m的中、新生界盖层。西北缘冲断带位于扎依尔山、哈拉阿拉特山前,呈北东向展布,长300 km,宽20~30 km,面积1.4×104km2,为一长期发育的推覆构造带。玛湖-漠区坳陷呈北西西走向,面积1.3×104km2,坳陷由二个凹陷、一个凸起组成,是二叠纪以来持续发展的坳陷,凹陷内中、新生代沉积厚度6000~12000 m,凸起上厚8000~11000 m。中央隆起带是位于盆地中央呈北西向展布的低隆起带,面积0.4×104km2。凸起上中、新生代盖层约4000~10000 m,二叠纪以来持续发展的凹陷内盖层厚度达18000 m。昌吉坳陷由石河子和阜康凹陷组成,是自二叠纪以来持续发展的最大坳陷,中、新生代沉积厚度2000~12000 m,面积1.7×104km2,坳陷南缘由阶梯状低凸起带与断层相隔。乌鲁木齐坳陷是喜马拉雅期形成的前陆盆地,由博格达山前凹陷、安集海—四棵树凹陷及三台凸起组成,面积2.4×104km2。博格达凹陷、安集海—四棵树凹陷中、新生代沉积厚度6000 m,沉积中心自东向西迁移,三台凸起二叠纪时为潜山,印支至喜马拉雅期被改造为断陷,沉积岩层厚2000~4000 m。

准噶尔盆地侏罗纪含煤岩系为水西沟群,自下而上为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上下两组均为含煤层组,中部三工河组为非煤岩层,顶部与上覆头屯河组整合接触,底部与下伏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组假整合接触。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分上、下两段,厚852.9 m。下段为灰绿、灰褐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粗、中、细、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深灰色泥岩、炭质泥岩,含孢粉化石,厚427.7 m。含煤3层,含煤地层厚103.6 m,顶部煤层厚1.7 m(井下厚3 m)。上段为灰绿、灰褐色砾岩,含砾粗砂岩,中、细、粉砂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炭质泥岩、菱铁矿层,含孢粉化石,夹煤线,厚425.2 m。下统三工河组为灰绿色含砾粗砂岩,粗、中、细、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黄褐、灰色粗—细砂岩,厚589.0 m。中侏罗统西山窑组分上、下两段,厚854.4 m。下段为灰褐、灰黄色粗—中砂岩,灰色细—粉砂岩,灰黑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黑色泥岩,夹菱铁矿层,局部有石膏层,含植物、孢粉化石,与上覆、下伏地层连续沉积,厚415.4 m。含煤层厚169.5 m,含煤14层,煤线多层,煤层厚20.0 m,单层最大厚8.8 m。上段为灰黄、灰白色含砾粗砂岩、粗—细砂岩,灰绿色粉砂质泥岩,灰黑色泥岩、炭质泥岩,夹菱铁矿结核,含孢粉化石,厚439.0 m,含10层煤线,含煤11层,厚157.5 m。

八道湾组出露在盆地南部,小泉沟一带最厚,下段含砾砂岩、砾岩、粉砂质泥岩和煤层,为冲积扇沉积体系,上段下部层段以砂岩为主为扇三角洲体系,上部层段以泥岩、粉砂岩为主为滨浅湖沉积体系。在盆地西北缘和什托洛盖岩层厚682.3 m,下段厚层砾岩、含砾砂岩夹泥岩、煤线为冲积扇沉积体系,上段中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煤层为扇三角洲或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克拉玛依一带岩层厚度减薄至75.3 m,下部为辫状河相沉积,中上部为湖泊相沉积。在盆地东部奇台北山岩层厚100 m,为河流沉积体系。八道湾组沉积时期,冲积扇相区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乌尔禾一带,盆地北缘乌伦古河以南和盆地东部奇台北山一带。河流相包括了辫状河、曲流河体系,以及河流三角洲体系,主要分布在盆地四周,盆地西北缘、北缘和东缘最为发育,南缘相带狭窄。在河流相带内侧的盆地腹部,为浅滨湖相分布区,沉积中心位于玛纳斯至呼图壁一线以北,呈北西向展布。

三工河组以水平纹理泥岩和砂质泥岩为主,中夹厚度不大的细、中砂岩和泥灰岩,富含淡水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化石,滨浅湖相沉积,局部为半深湖相沉积。其中亦有滨岸沙坝、沙洲沉积或浅水重力流沉积。在玛纳斯一带,三工河组上部仍属湖泊沉积体系,其下部有270 m厚粒度不同的砂岩段,自下而上构成由前三角洲、扇三角洲前缘、扇三角洲平原组成的扇三角洲体系,反映了由扇三角洲体系向湖泊沉积体系过渡的沉积序列。三工河组沉积厚度变化大,玛纳斯一带厚600~800 m,阜康南一带厚765 m,和什托洛盖一带厚626 m,克拉玛依厚97 m,奇台北山厚63 m。三工河组沉积时期,河流相沉积不发育,在盆地周缘如百口泉、和布赛尔、乌伦古河西南、奇台北山、乌鲁木齐—阜康一带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盆地中部主要为湖泊相沉积,而且深湖或较深湖相沉积范围较八道湾组沉积时要大,沉积中心与沉降中心不相一致,沉积中心位于盆地中部,沉降中心位于盆地南部山前地带。

西山窑组岩性稳定,分布广泛,厚度变化大,在5~1000 m之间。盆地西北缘厚741 m,底部为河流沉积体系,其上为湖相三角洲沉积体系。克拉玛依一带厚89 m,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但三角洲前缘部分的砂质沉积物粒度较粗,三角洲平原部分无可采煤层,应属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地南缘分布较广,厚度变化较大(137~986 m),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盆地东部和东北缘亦为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但地层厚度较小(5~262 m)。西山窑组沉积时期,盆地内部主要为滨浅湖相区,包括扇三角洲沉积的冲积扇相区仅在盆地北缘发育,河流相区分布在西北缘的红山嘴—乌尔禾、东缘的奇台北山、南缘的乌苏—安集海—玛纳斯—呼图壁以南的山前地带及博格达山北侧。

准噶尔盆地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沉积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十分相似,两个沉积阶段湖盆水体很浅,湖泊三角洲体系发育,在有适宜的古气候和繁盛的古植被条件下,形成有利聚煤的泥炭沼泽沉积。三工河组沉积时期为大面积湖泊相沉积,深水、较深水湖相发育,不利含煤岩系的形成,但是这一沉积组合又有利于下部煤系的演化与保存。

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统上部头屯河组为泥岩、砂质泥岩、细砾岩、砾状砂岩、页岩及煤线,局部夹透镜状砂岩、菱铁矿结核,厚660 m。上侏罗统下部齐古组为红色碎屑岩夹薄层凝灰质砂岩,厚700 m。上部喀拉扎组为红色粗碎屑岩,厚度变化大,在玛纳斯河厚500~800 m,克拉玛依厚仅数米。中侏罗世晚期,准噶尔盆地仍处在北方潮湿气候带,为陆内河湖相含煤砂泥岩沉积,但成煤条件变差。晚侏罗世转为北方半潮湿气候带,属陆内河湖相砂泥岩沉积,气候由潮湿转干旱,沉积相带转为平原河湖相沉积,形成杂色至红色碎屑岩沉积。

白垩纪时期,准噶尔盆地继承了侏罗纪沉积盆地特点,但沉积范围缩小。下白垩统吐谷鲁组为杂色砂泥岩,厚1600 m,含介形类、双壳类、龟类、脊椎动物化石,与下侏罗统不整合接触。上白垩统东沟组为红色砂砾岩,厚800 m,分布局限,产恐龙、介形类化石。准噶尔盆地白垩纪古气候属潮湿—干旱气候过渡带,为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含膏盐层,又有绿色杂色沉积岩系。早白垩世属陆内河湖相杂色碎屑岩沉积,晚白垩世属陆内河湖相红色碎屑岩及膏盐沉积。白垩纪盆地沉积范围变小,可能与受到挤压应力作用有关。

准噶尔盆地第三系自下而上为古新—始新统紫泥泉子组、始新—渐新统安集海组、渐新—中新统沙湾组、中新统塔西河组、上新统独山子组。紫泥泉子组与白垩系不整合接触,为红色砂质泥岩与砾岩互层夹砂岩,在玛纳斯河厚855 m,西部薄,东部厚,含介形虫化石,与下伏白垩系不整合。安集海组为灰绿色泥岩夹泥灰岩和薄层砂岩,厚800 m,含介形虫、双壳类、孢粉化石,分布普遍,厚度变化大。沙湾组为棕红色砂质泥岩夹砂岩、砾岩、团块状灰岩,厚450~500 m,含介形类、腹足类、脊椎动物化石,在山前地带分布广泛。塔西河组为灰绿色泥岩夹砂岩、介壳灰岩,厚100~320 m,含介壳类、双壳类、哺乳类、孢粉化石。独山子组为棕黄色砂质泥岩、泥岩砂岩互层,上部砾岩与西域砾岩层过渡,化石种类繁多,厚1500~2000 m。老第三纪准噶尔盆地处于北方半潮湿气候带,但因位于大陆西部,气候仍较干燥,为陆内湖泊相砂泥岩沉积,沉积岩层多为红色碎屑岩建造,且膏盐不甚发育,具有明显的山前沉陷深向外侧变浅的箕状坳陷盆地特征。新第三纪准噶尔盆地处于西北干燥气候带,至上新世已转变为沙漠、盐碱草原,新第三纪为陆内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沉积。早期以河流相、浅湖相含膏盐砂泥岩沉积为主,晚期是以砾岩为主的磨拉石沉积,仍然具有山前沉陷深,沉积物厚而粗,向侧向变浅、变细的前陆坳陷盆地的特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