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 明月自来还自回,更无人倚玉阑干。”怎么翻译?

如题所述

  华清宫
  作者: 崔橹
  
  草遮回磴绝鸣銮,云树深深碧殿寒。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栏杆。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取材于天宝之乱以后的华清宫。唐朝统治者贪图骄奢淫逸的生活,不图治理国家,只顾少数人奢靡,结果导致天下大乱,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堂堂大唐,顷刻间土崩瓦解,华清宫自然也难逃衰落厄运。“磴”即磴道,是指用石头修的登山之道。过去,皇上年年来此避寒,自然磴道热闹,可现在,御驾匿迹,磴道冷清,杂草已将道石遮没,更不用说能传来皇上辇车的鸾铃声了。而宫中呢,虽然优越的地理环境,使这里仍是树青草绿,但因为无人居住,所以树也疯长,直插云霄,草也痴长,丛生一片,此情此景,给人的不是生机,而是寒冷气氛。到了夜里,月升月落依旧,但物是人去,楼阁处处,空空如也,玉阑依旧,无人倚凭。总之,曾经热闹非凡、温暖如春的华清宫,现在是一片狼藉,一派死气。

  主要用了“分述”的手法。作者写衰落的华清宫,一、二句言白昼之情:从登山入宫之道写起,御辇之道修得很齐整,昔日御驾来时,气派也是不小的,而如今,朝代衰了,帝也不来了,道路上便杂草芜生了。再写华清宫中之景,由于久无人居,宫中树便长得又高又密。层层绿树环抱,各种花卉相拥,皇宫仍是一片碧绿景象。但空室无人,那碧绿给人的就不是生机,而是充溢着寒冷的气氛,使人感到阴森,乃至恐怖。三、四句写夜间之景:到了夜里,华清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中。然而,光有月光照楼影,再无欢歌笑语声,那玉人倚楼、望月赏景的画面,已消逝得无踪无影。想到“上皇(玄宗)正在望仙楼,太真(杨贵妃)同凭阑干立”(唐·元稹《连昌宫词》)的昔日的情景,人们自然会伤神黯然了!由于诗人用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手法,吴融的诗也好,崔橹的诗也好,都让读者对繁盛之宫和凄冷之宫有了强烈的印象和感受。

  善于描绘画面来寄寓题旨。高尔基曾经说过:“应当描绘,应当用形象来影响读者的想象力,而不要作记录。叙述不是描绘。思想和印象必须化为形象。”①应该说,吴诗和崔诗都对历史有些观点和看法,诗人不是直接地评价历史,而是十分注重形象的刻画、画面的描绘。吴融《华清宫》写豪奢生活,将宫内宫外情景作了描绘,构成对比,作者的思想和倾向就流露出来了;而崔橹的《华清宫》通过白天、黑夜两幅华清宫情景的画面,就让读者觉到了诗人的感伤。这种“诗味”,令人久久品啜,令人铭记难忘。

  十分讲究诗歌的含蓄。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有句名言:“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②两首诗,不发议论,但读者能揣摩其情;情在词外,给人无穷的回味余地,创造了诗歌的“隐秀”之境。读他们的诗,掩卷而沉思,吟完而味永,这正是其作品高妙卓绝之处,真可谓诗意盎然,不同凡响。

  崔橹的诗流露的是一种感伤的情调,诗人对唐帝国的兴盛繁荣十分缅怀,对现在的一片凋零衰败充满哀叹:望着眼前的宫殿,诗人久久地伫立,他试图想重现一下昔日繁荣:繁忙的磴道,悦耳的鸣鸾,然而这一切无从得到。白天不见,夜里或许有?可当夜色降临,惟见月色清辉,不见玉人倩影。在另一首同题诗中,崔橹写道:“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月秋声渭水滨。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空山空殿,闭门锁户,落日悄然,秋水无声,红叶纷飞,雨线飘散……这种落寞,怎不触人愁肠?

  人倚玉阑干:传说唐玄宗与杨贵妃曾夜半凭栏望月,明誓永不分离。阑干即栏杆。这两句大意是:明月虽然依旧出没其间,但玄宗、贵妃都已不在,玉阑虽存,已无人凭倚了。
  崔橹此诗极写天宝之乱以后华清宫的荒凉景色。原诗为:“草遮回磴绝鸣鸾,云树深深碧殿寒。~。”作品意在缅怀先朝的盛隆,感叹现在的衰败。此二句写夜景,说多情的明月年复一年地照在华清宫上,可是山空殿寒,已无人玩赏,只能弧寂地自来自去。作品虽纯属写景,但渗透着浓重的伤感情绪,可谓上乘的“隐秀之作”(沈祖棻语,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可用以吊古凭今,抒发人去楼空的感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