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是谁说的,为什么身体发肤不能随意拆卸,更不能自行拆修

如题所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中曾子说的,《孝经》中假托孔子对曾子说的话影响中国人有二千多年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我以为二千年来似乎一直很有问题。从字面看,这说的似
乎是一个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行孝的开始。二千多年来,人们都是这样加以理解
的。《世说新语·德行》上有个故事:东汉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挑菜,误伤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声啼哭。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非为痛,身体发
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孝经》,是当时小孩的读本,无论是范宣还是他的启蒙老师,我相信他们都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上面的话的。范宣因为误伤手指,觉得
自己没有很好地践履《孝经》的教导,有违孝道,所以伤心地啼哭。他年纪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
门”。
  东晋创净土宗的高僧慧远,因其影
响为权臣桓玄所嫉,桓玄以“震主之威”写信给慧远劝他还俗,遭拒绝。后桓玄进攻殷仲堪,路过庐山,慧远称病不出虎溪。桓玄便径直入山,见了慧远,劈头便
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这是带有问罪性质的发问,言外之意是指责慧远的出家不符合孝道。慧远毕竟不凡,立刻回答:“立身行道。”也是以《孝经》的话
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孝道。
  揆之情理与史
实,范宣、桓玄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理解是错的。对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应该都是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
地整治自己的头发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范宣之类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有些主动的
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
矣”。
  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
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以为,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也。毁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
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刂刑,割去耳朵等。因此,毁伤身体发
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受刑被辱,既失慈亲宗族之望,还会带来无法赡养父母宗族甚至连累他们的严重后果,所以儒者于此极为用心,慎之重之。《论
语·泰伯篇》载孔子弟子曾子临死前,召门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乎!小子!
 
 曾子临死,让他的学生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主要在告诫弟子们小心做人,莫蹈刑戮之门,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心可谓良苦。李泽厚引
“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后说:“实不知所云”,这是因为他并未读懂此话的真正意思。《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语,应该是《孝经》作者
取《论语·泰伯篇》曾子之意而发。古人多忌讳,刑杀之类词汇,每用委婉语表现之,如《礼记·坊记篇》有一句话:“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字面意思是:大
夫不坐在羊皮上,士不坐在狗皮上。但郑玄注谓:“古杀牲食其肉,坐其皮,不坐犬羊,是不无故杀之。”不坐羊,不坐犬是不无故杀羊杀犬的委婉说法。“身体发
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是一种劝人不要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在当时的语境下,不会引起歧义。当时这样说的人也绝想不到会造成后世的误解。
 
 《孝经》的这句话,取的主要是曾子之说,曾子小孔子四十余岁,较之孔子,他的气象似很有些不同,一味束身谨慎,不像孔子虽亦求明哲保身,但仍有其豪迈的
一面,如孔子曾高呼:“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鲁国的执政者季氏富裕超过周公,他的学生冉求还替他搜刮,以增加更多的财富。孔子于是对学生们
说,冉求不是像我们这样的人,号召学生们“鸣鼓攻之可也。”攻冉求也就是攻季氏,可见孔子的胆量。曾子的个性与孔子有差异决无疑义。但曾子之约身唯谨,既
有他的个性因素;可能也与曾子时代较之孔子时代的社会环境更为凶险有关。这是儒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适应。后世社会环境进一步恶化,于是儒者以曾子为保
身的榜样,以小心谨慎、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孝道”的出发点,虽说曾子临死时讲的那话,并非在讲孝道,而是指点一种处世之
道,但他们大约觉得孝是处世的最主要方面,于是将这话作为“孝之始”并假借孔子的名义而加以强调。儒者的孝道强调顺随现实政治秩序,这是统治者所乐意看到
的,后来的统治者把《孝经》这样一本小册子纳入《十三经》,唐代的玄宗皇帝也欣然为它作注,决不是偶然的。追问

也就是说一定要爱护每一个零部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