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带评语

如题所述

一、审题:内涵、外延
和谐、和解、和缓、和气、温和、平和、和舟共济、和为贵、天时地利人和等均可作为立意角度.
二、立意:有深浅之分.“和”的意义:对个人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经济稳定、传统文化、公民个人的文明积极健康的作用.并进一步思考“和”应该有原则问题,加强辩证性.
[误]: 学会宽恕.全文未提“和”.(应提宽恕对实现和的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应该团结→“和”)
爱、忍、爱的奉献/家庭风波、朋友 (不能与话题挂钩:点题意识不强)
反面:“不和为贵”:(要斗争,反抗)未能注意材料的导向.
三、选材:可从上面某一角度写人与人之间/单位/民族/国家,也可从几个角度:个人,单位,国家.
▲素材
A、典型、恰当、广泛、多角度(个人,单位,民族,国家,正反,古今中外,课内外)关注时代信息:“和谐社会”、中国同心结、周恩来:“求同存异”;将相和、齐桓公与管仲、唐朝君民、越王勾践上下齐心“父勉其子,妇勉其夫,兄勉其弟”、昭君出塞(化解民族矛盾)、成吉思汗(九头鸟的故事)、和平共处、海尔集团“上下和衷共济”、科学家:集体协作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宇和李政道)、平和心态:霍金;乒乓球女将王楠、张怡宁单打时是“敌人”双打时却能夺冠、中国女排的合作夺冠、登山运动员结队而行.三个和尚没水喝、安史之乱、台独分子、美国动辄干涉别国内政、滥伐森林、围海造田、污染环境、婆媳不和(刘兰芝,焦母)、、太平天国内部纷争、李自成的政权的内部不和、斯大林家庭不和、《六国论》中六国不和,以地求和.
B、较差:一般化,低幼化,不恰当(缺知识感,真情感)
△ 家庭、父女之间互相关心(发生矛盾,解决了)、班里、同学互相帮助,一起进步、公交车上矛盾的解决、雷锋与人民和谐共处
△ 荆轲剌秦王(故意失手,鲜血洒满大殿时,他微笑了,他知道统一天下的日子来临了:以艺术形象代替历史事实,不合历史事实)
没材料,叫口号,空话,胡乱编造(低幼):纯粹写历史政治,没有文章味:复述台湾历史,中国历史或照搬时事政治内容)、虚构中国与台湾对话、青蛙与水的对话、心脏与血管的对话等.
C、寓言虚构,不合生活情理.
四、布局谋篇:应该注意前后顺序、详略安排、照应.
不能堆砌材料(开头太长);忌切入角度太大,内容没办法体现;
有的一开头就涂改,显得随意化,松散;有的缺乏过渡、照应,读起来很别扭.前后材料的顺序应该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由小→大?由浅入→深?总→分?分→总?古→今?中→外?
主次:“以和为贵”:(正面材料应为主,反面应为次)
典型材料:详.次要材料:略,注意点面结合.
五.文体:议论文较多.但很多同学写自己不清楚的文体,有一定的创新,但也有一定的冒险系数,有时文体特征感不强,很容易判低分.
如对话体:民族对话:中国说……台湾说……/家庭对话:父亲说:……母亲说:…… 究竟是一篇?二篇? 还是戏剧?读者很难理解.写戏剧,没有体现戏剧的文体特征,写辩论会也是不够到位,应该写什么文体就象什么文体.
六.语言、书写、写作速度.
通顺多,有文采少,体现词汇贫乏,停留在初中水平,没味道,语言缺乏.
写作速度.(40—50分钟左右,花一小时的同学太少),
七、备考方向:审题,材料,构思,写作速度.

【作文素材与精彩文章】:
“和而不同”(摘录)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提出来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它具有非常深刻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内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它极其珍贵的内涵在当今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开掘.
“和而不同”首先是一个哲学命题.在先秦,“和”与“同”是两个使用得很多的范畴.“和”与“同”的区别最早见于两部古籍——《左传》与《国语》.在这两部书中,初步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还指出了“和”与“同”的三个区别:第一,“和”是众多的统一;“同”是单一的重复.第二,“和”的统一是化合,各种参与“和”的元素并不消失,事物原有的性质与形态均存在.第三,“和”具有创造性,“和”的统一产生新事物,故“和”是发展之本、前进之基、生长之根;而“同”只是同一事物的相加,不产生新事物,故不具备创造性、再生性、持续发展性.在“和”,一加一等于二,又大于二.而在“同”,一加一只是等于二.
“和而不同”在应用层面上,成为重要的伦理学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说的是交友的原则.朋友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圈,如何交友,有许多重要的伦理原则.在伦理学上,“和”是原则性基础上的统一.既然是朋友,当然要互相帮助,不分彼此,但不能因为是朋友就什么都干.原则性是必须坚持的.朋友之间只是讲“同”,就没有原则了.好事做,坏事也做,如若朋友中有人陷入罪恶,其他的人就有可能同流合污.这些年揭发的反腐大案,基本上都是一窝一窝的,除了利益相关外,在交友原则上讲“同”不讲“和”也是重要的一条.孔子说得好:“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也是一种审美理想.作为美学命题,它不仅揭示了美的事物现象上的特点,也揭示了美的本质.“美是和谐”是中西美学共同的观点.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宇宙的美在于一种数的和谐.人间的音乐实质上只是这种和谐的摹仿,它的原型是从天体上得到和声.这些在天体上活动的星球,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轨道,不同的质量与体积,它们的运行最好地体现了数学的规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曲美妙的音乐.众多的音符、起伏的旋律构成了它统一的和声.而中国古典美学追求的既内敛又开放、既丰富又整一、动态变化而又圆融整一的美学境界的核心本质也是和谐.
作为古典哲学的命题“和而不同”,它的生命力是永恒的,它在今天的价值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伟大事业中,“和而不同”的魅力越来越放射出光辉.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国家,必然是一个伦理充分发挥调节作用但审美又必然极为活跃的国家.“和”既联系着人与自然的血缘关系,又联系着人与社会的血缘关系,还联系着情与理的血缘关系.在法治不到的地方,有伦理的“和”在调控,在伦理不到的地方,有审美的“和”在调控.依法治国,以德正人,以美和心.我们的社会必将越来越文明,越来越美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