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戾气很重?

如题所述

我认为戾气重大多是因为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缺少人关爱造成的。表面上看,每个人似乎都吃饱了,但他们似乎都累了。他们觉得生活很累。火药桶可以随时触发。从高官到底层人民,理性、平和、安静的态度是社会集体所缺乏的。

尽管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暴力”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情感,但不寻常的是,为什么它如此异常猖獗,以至于像流感一样无限期地传播。当然,有各种原因,但在我看来,社会敌意的最大来源是社会不公。正如曹林所说,由于普遍存在的不公正、机制、消费、话语、医疗、教育、住房、分配不均等,很难描述。所有的人,所有的受益者,实际上都在经历内心压抑和愤怒的“相对剥夺”。

他们都觉得自己没有受益,受到欺凌,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是受害者这种心理失衡、压力和挫折不仅导致公众日益增长的敌意,还直接催生了大量“勇敢”的反社会施虐者,向更弱势群体施压。因此,我认为普遍的不公正是敌意蔓延的主要原因,也是暴力人群出现的最重要机制。 其余的,如为座位争吵、因索要工资而被殴打和责骂,甚至一些刑事案件,都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它们属于人际摩擦的小冲突。从古至今,有些地方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自焚、杀害医生、校园杀人、网络暴力等大规模和新出现的事件在中国社会过去确实很少见,而且越来越普遍。这才是真正的“愤怒事件”,最深层次的原因是上述不公平的机制因素。

也就是说,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能吃得好、喝得好时,公众的需求可能会比数量的增加更注重公平。如果一个人的钱包鼓鼓的,但头脑仍然不聪明,公众肯定无法平静地在一起玩得开心,弥漫的怨恨情绪肯定不会完全消除。所以我认为戾气重大多是因为长期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缺少人关爱造成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7

因为这些人可能受到了很大的压力或是心胸比较狭隘。

原因一、在家中受气、或者成长在受打骂、受委屈的环境中,人就变得极其敏感,做什么都想撒气。别人稍微一点不称其心,气度不够,就会开始攻击对方。不论说话,或者打字中均可以透露出浓浓的戾气。

本来可以好好说话的,本来双方可以共赢的事儿,却也会因为戾气爆棚而搞砸。一定要相信,戾气重的人,成长环境的打骂、委屈、屈辱、自卑都是原罪。受了气,就要在别处撒出来,所以这些人戾气比较重。

原因二、“户中之犬”,也有一重含义,就是家中的小狗狗,没见过世面,不知天高地厚,因此才很嚣张。这一点也是戾气重的原因,比如现在的很多小孩子吧,在家是小霸王,不遂心意了,跟长辈动手也是有的。

这类就是“家中之犬”,认为全世界都要围着它转,都要宠着它。初入社会的时候,就像迈出家门的狗狗,很嚣张的,见人就咬,戾气很重,动不动就说我家有钱、我家有势……企图虚张声势来给对方施压、靠戾气来给自己壮胆。

原因三、长大后不顺,憋屈,憋出来的戾气。家中之犬,职责就是“看家、守岗”。有时候大门都很难出去,自己想做的事情永远做不成。想去看世界,却要憋在办公室里加班,于是乎戾气就很重,就会为难下属,就会刺痛同事,找些不痛快来让自己痛快痛快。

所以很多人痛苦的时候,大吼一声:“这根本不是老娘想要的生活”,消化不掉的话,就会发泄到别人身上去。如果……如果人能过的顺心,能在想出游的时候就出游,自由的过自己的生活,乐乐呵呵的,那很少人会戾气爆棚。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因为生活真的很辛苦,我们也是被逼无奈。

其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温柔有耐心的人,但是因为接受到的不良情绪或者说不友好的环境,真的会让人对生活失去一些想法和期待,所以就会慢慢变得戾气很重。换句话来说,不是我们不热爱生活,而是生活它没有给我一个可以爱它的理由。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还没毕业的时候,我投了很多的简历,想要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其实我要求并不高,只是说能够离自己家近一点就好,而且我已经把这个近的距离放大到自己的省份了,我投出去的简历还是石沉大海。后来才知道,早在几百年前,这个职位就选好了人,我们不过是去表演的。

后来辗转多次之后,终于找到了一份工作。工资不高,但是经常加班。周围的人也很不美好,我一度觉得是因为他们自己过得不好,所以才会各种传播负能量。平时大家没事做的时候,他们就会凑在一起讲别人的坏话,说谁的不是,吐槽自己的憋屈,完全没有那种工作的氛围。

长期这样下来,我甚至觉得自己的生活都可以一眼望到尽头了。如果我一直待在这种环境下,我可能就会慢慢变成和他们一样的人。然后我就会想,一样的读大学,为什么别人就可以一毕业就找到好的工作,而我拼尽全力也只能过上免受饥寒之苦的日子。

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一些意难平的感觉。所以,我辞职了,去考研了。走出去那一刻,真的觉得很轻松。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请给自己身边的人多一些宽容吧,尤其是那些戾气很重的人,他们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真的是因为他们也经受了很多不快乐的事情~

第3个回答  2020-09-19

  说到现在的人戾气重我是深有所感啊。

  就拿我妹妹来说,这几天她的戾气可真不是一般的重。从来都不给我一个好脸色看,动不动就坐在那里生气,让她帮个忙,比登天还难,不说话不要紧,一说话能把人气死。

  比如今天中午,母上去上班了,我老父是个只会吃,不会做的主,我老妹就不指望了,所以,尽管这天气热得冒火,我还得坚持在第一线给他俩做饭。

  菜品是鸡蛋炖黄瓜,主食是水油饼。一切准备好,菜在那里炖着,我就去和面,但是我这人做事比较慢,总觉得不够吃,一遍一遍的加面,又一遍一遍的加水,活着活着,突然想到我的锅上还有菜。赶紧去看,还好,菜没有炖的太过,放一点醋,再放一点盐,出锅正好,醋我是提早拿来了的,但是却忘了拿盐。这时候真的很紧急啊,我也不好抽身。于是只能喊我那尊贵的妹妹移一下尊臀帮我把盐拿过来。

  过了一会儿才听到脚步声,很重,充满了不情愿。

  “盐在哪里啊?”一副要挑事的调调。

  “啊,在窗台那个地方呢”这时候我只能全方位360度热情的服务甜甜的语言伺候着,谁让我有求于人…

  “哐当”,“哐当”,“没有啊”还是那个要死不死的调调。

  “就在窗台上呐,你好好找找。”

  “就是没有啊!”已经极其不耐烦了。

  这时候我也没啥耐心了,天儿这么热,我给你做着饭,让你拿个盐你至于这个态度吗,我该你的还是欠你的还是活该做你的老妈子伺候着你啊?要不要那么有眼力见儿!看来你明天吃包子是没有什么毛病了。

  我三步并两步走过去正看见她在菜板子那里逛荡,从窗台拿了盐我就赶紧过去了,有一瞬间我看出她脸上有点挂不住。

  其实她为啥不高兴我也知道,前几天母上发了钱给了我俩一百让我俩买吃的,接着我俩就进了超市…各种买买买,结果在牛奶那里出了分歧。

  她看中了完达山的纯奶,因为那个在搞活动还送六盒酸奶,结果我想要伊利的纯奶,总觉得完达山一开始是做奶粉的,他的奶未必好。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没有什么卵用,她还是不愿意。但是在我的强权之下,我们抱了伊利的奶回家。

  于是乎她就闷闷不乐了这么多天,能坚持下来也是醉了。

  终于让我见识到小孩是有多记仇…兄妹情在几盒牛奶的分歧之下荡然无存。得,大不了今天把她的牛奶搬回来。

  

第4个回答  2021-03-22
在儒家上千年文化的浸染下,我甚至可以说每个中国人或多或少都带着儒家习气,平和,中庸。从中国人待人接物的谦卑中可见一斑。但与之矛盾的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国人,正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沉不住气。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我敢把年龄的下限划到那些小学生,我越来越频繁的看到一些小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正变得越来越差,越来越没有为人子女的样子。

为什么,如果小孩子的戾气在于父母的溺爱,对他们言行举止的放纵,那么成年人的戾气,来源何在。为何会从翩翩君子变成一言不合就发火的暴躁男人。深厚的儒家习气是怎么消失的?

这个问题实在很大,可以探究的角度也很多,而我以为生活压力是其中体现十分明显的一方面。无法否认,现代社会赋予人的生活压力正一日比一日大。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家庭压力,子女抚养压力,不一而足。加班人群数量激增,房价节节上涨,婚恋问题,不胜枚举。越是长大,我们所面临的压力与需要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而成日被这些烦扰着的我们,却没有一种稳定合理的方式去疏解,去排泄。最终,我们被动地选择了暴戾。

说到底暴戾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是排遣压力的方法,它只是我们回应问题的一种态度而已。我们越是暴戾,就越会滋生暴戾,最终成为一种恶性的循环。伤的,也只是自己而已。但我们又忍不住不去以暴戾的态度回应这些压力与问题,毕竟发怒人对于烦扰的一种本能反射。

说真的,我觉得我们是真的需要提供自己一种稳定合适的发泄途径,以免抑郁成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