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如题所述

从教30年,始终立足课堂,坚持儿童立场,以“语文立人” 为导向,围绕完整人的发展,在长达几十年的主题教学理论与实践探索中,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立足课堂的探索阶段(1994.9—2007.8):提出语文教改的《为生命奠基的“三个超越”》 ,构建了超越空间与时空的大语文观 。作为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的主讲人之一,在人民大会堂作该专题的报告,为国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修订提供借鉴。
2)立足课程的完善阶段(2007.9—2013.9):围绕主题教学思想,系统构建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位一体的语文主题教学课程体系,获得建国六十五年首届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教育部将其作为第一个成果向全国推介。
3)立足全面育人的深化阶段(2013.10—今):主题教学的立人思想,撬动学校“1+X课程”改革从主题教学提升为主题教育。 所构建的基于核心素养 的课程整合,引领全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获得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案例大奖。 针对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难以形成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单篇讲授支离破碎,难以整体提升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过窄、教学方式僵化,导致儿童学习负担过重。为此,窦桂梅提出了用“主题”牵一切语文内容的“一发”,动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全身”,实现着眼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小学语文主题教学。
(1)界定核心概念
首先确定“主题”的核心概念界定。不同于专题、话题,也不同于课题,而是结合中华言语,主题式“表现与存在”,母体存在的“文以载道” 方式,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语言习得规律等确定的核心语词,以及由此表现出的相互联系、立体、动态的意义群。主题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的意义,旨在提高儿童的语文素养、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进而构成人发展的核心素养。
其次明确“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之内涵,即基于基础教育的小学阶段,以“语文立人”为核心思想,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现实困境,根据教学内容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培养健全完整人的哲学角度,坚持以儿童的生命价值为取向,在综合思维指引下,整合多种资源,挖掘教学内容的原生价值,生发教学价值。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引导儿童形成主题意义群,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思维发展、精神丰富,整体提升语文素养与培育价值观,进而逐步形成促进儿童核心素养发展的理论主张与实践模式。
(2)确定核心理念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整合思维——充分运用语文自身整合特点,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语文立人——聚焦于儿童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儿童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儿童语文素养及成长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努力实现既有语言的听、说、读、写作为基底,又有高位的精神价值引领,形成了动态的、立体的教与学系统,整体“立人”。
(3)构建拥有“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素养的主题教学体系
A科学设定主题教学的目标
作为一切学科基础的语文学科,也是育人的基础学科。发掘语文学科,培养拥有家国情怀(家庭爱、祖国情、民族魂)、国际视野(国际理解、世界眼光)的完整人,是根植于民族灵魂,实现母语教育学意义的价值观目标重要准绳。为此提出“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的“三个一”目标。
B精当选择主题教学的内容
①优化整合现行教材:确定精读、略读课文。
②精选补充中外经典:优选诵读内容及推荐整本书。
C有序组织“乐学善思”主题教学的实施
①课堂实施起点:学会教材解读四步走。即“文本究竟说什么”,“文本想要说什么”,“文本能够说什么”,“文本应该说什么”。
②重构课堂样态:创建语文四大典型实践样态。单篇经典主题教学、群文主题教学、整本书主题教学、主题实践活动。
③重构课堂结构:动态语文课堂教学三流程。预学——学生初步自学、整理收获、发现不懂的问题,带着准备以及对主题的预期,走进课堂。共学——注重合作探究,层层推进主题。延学——学生带着对主题更深层次的问题和渴望继续探究。
④课堂操作有载体:提供教学保障四手册。《小学语文乐学手册》《小学语文写字手册》《小学语文作文教材》《小学语文主题阅读》,实现多维度整体立人。
⑤课堂操作有设置:实现课时超时空。大课时:60 分钟,侧重落实精读、主题阅读等。小课时:35 分钟,侧重落实略读文教学、群文教学等。微课时:设置长短不一时间,如课前3 分钟演讲、晨诵10 分钟、阅读微课堂……另外,根据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需要,如跨学科主题实践、戏剧表演等,可以整合大、小课时为90分钟。
D综合开展“多样多选”的主题教学评价
①课堂评价:课堂评价四个值。兴趣值,主题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方法值:主题是否使得学生收获方法并迁移;容量值:主题是否带动了更丰富的学习;意义值:主题是否促进了思维品质提升、情感发展。
②过程性评价:“一单、一册、一护照”。“一单”,单项的语文测试,如语文的百字过关、古诗文过关、读书报告单、专题小论文、主题作文、阅读能力测试等。 “一册”,包括学习习惯的养成、平时学习情况记录、文体活动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除语文学业成绩以外的其他情况。“一护照”,即“主题护照”,记录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与学生徽章、“校长奖”结合使用。在全面记录学生综合情况中,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发展。
(4)形成“建构、整合与深度”的教学特征
A意义建构
建构的“意义群”包含语文素养、思维品质、精神情感世界这三个维度创生意义的学习。有些侧重语言意义的建构,有些侧重思维意义的建构(一个是再现思维,一个是创造思维),有些侧重精神意义的建构。不同维度的主题,伴随着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断内化、发酵,沟通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最终成为顺应了儿童思维和生命的节点与节奏的文化“胎记”。
B深度学习
主题教学既然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及生活经验、语言习得规律、优秀文化等确定的核心语词,以及表现出的相互联系、立体、动态的意义群,就意味着主题教学不是平面的学习,而是向着意义纵深的、立体的、深度的学习。其深度主要表现为情感驱动、深度思辨、动态生成。情感驱动表现在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加强动作的感染力、增进课堂的节奏感。深度思辨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可能,学生阅读文本,给学生提出疑问的空间;在分析与理解问题时,补充相关教学资源,或一篇带多篇,或一篇带一本,或多篇文本比较阅读,包括同、异质文,整本书以及多学科文本等;在体验与感悟主题过程中,学生自觉思考或教师提问引发深度思辨。动态生成按照儿童发展所需要的价值,重组教学内容,师生建立起平等交往与互动关系,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质疑讨论空间,在多维对话、自主建构中实现主题意义的创生。
C资源整合
这一特征指向主题教学课程内容的资源整合。例如教材单元主题整合使学生将各个领域的学习统整到主题之下,使原本的单篇学习得到整合、篇与篇之间建立联系,避免了知识的碎片化,同时对主题有了多元建构。当然,这里的资源不仅表现为文本的资源,还指儿童自身资源、教师自身资源,甚至环境资源。一句话,主题教学,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儿童社会生活、情感体验,实现主题教学课程的整体构建。
主题教学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基于培养完整人的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