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慈悲”的含义?“慈”和“悲”各自的含义?如何做到“慈悲”?谢谢赐教。

如题所述

  慈悲一词出自佛家,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若别释‘慈悲’二字,则有拔苦义及与乐义,以及生缘(众生缘、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之释。兹略释如次∶
  拔苦与乐
  (1)拔苦与乐∶此有二说∶一谓以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二谓与乐为慈,拔苦为悲。关于前者,南本《涅盘经》卷十四云(大正12·696a)∶‘为诸众生除无利益,是名大慈;欲与众生无量利乐,是名大悲。’昙鸾《往生论注》卷下云(大正40·842b)∶‘拔苦曰慈,与乐曰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关于后者,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云(大正25·256b)∶‘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十地论》卷二云(大正26·134a)∶‘慈者,同与喜乐因果故;悲者,同拔忧苦因果故。’,其他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一、《顺正理论》卷七十九等,亦有是说。 对此,诸经论各有解释。《华严经探玄记》卷十谓乃由于有通、别二义,若依通论,慈悲共具拔苦、与乐之义;若依别论,则各有分属。《大乘义章》卷十四谓慈、悲虽同为无嗔性,但以四义不同而二分,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与乐;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觉,慈息贪欲,又,悲能除微细之嗔,慈能遣粗重之嗔;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缘苦众生而起,慈缘无乐众生而起;四以得报不同,故悲得空处,慈生遍净。即是慈悲的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3
佛的至理名言——慈、悲、喜、舍

师父曾经给大家讲过菩萨的“慈悲喜舍”。你们知道为什么把“慈”放在第一?为什么叫“慈悲”,没有叫“悲慈”的。悲悯众生,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但是“慈”是人最先应该做到的。“喜”就是欢喜心。“舍”就是能够舍弃。学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重要。有了慈心(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经常能够看见人家很可怜,这种慈一出来,那么接下来悲悯心就来了。悲悯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如果单单慈心是一种表面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加上悲悯心,那就是从里边出来的。大家听得懂吗?“喜”是欢喜心。对众生都要欢喜,而且要慈悲加上欢喜。你爱了人家了,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因为你经常爱众生,所以众生才会爱你;因为你有欢喜心,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舍”是什么?舍就是舍得。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舍给人家,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也就是说好的东西要舍去,不好的东西也要舍去。好的东西舍去是干什么啊?是帮助人家。把好的品德、好的作风、好的习惯都全部舍出去,去帮助人家,去爱护众生。不好的东西就是把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不该有的毛病、嫉妒人家的心等等一切全部都要舍去。菩萨的慈悲喜舍,一想就知道了。功德是在慈悲中,也是在佛性里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喜舍,它的功德是在佛性里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很悲悯、法喜充满,另外你还很舍、肯舍得,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那么这种就不是在修福了,而是在修功德(做功德)。所以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什么叫福,什么叫功德。以为做了一件善事了、帮助人家了,就以为是有功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很多次了,所有的功德,全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心底里是什么?就是佛性,这才是功德。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

——《无明烦恼是道场》摘录台长讲述于观音堂
第2个回答  2010-12-12
个人的理解:
兹心为慈
非心为悲
具体说:
兹,此也。当知道别人做了有功德之事,此时,这颗心是我的(兹心),心在我处,而为别人随喜。
当知道了别人做了有损功德之事,或在承受苦难,叫苦连天,此时,这颗心不是我的(非心),心在他处,不在我处,而用别人的心来切身共苦。
简单说,就是,
看见好事,好事是你的,我的心在我这里为你高兴---慈
看到苦难之事,我的心已不属于我,我拥有的不在是我的心,而是你的心--悲
-----------
为别人着想,慈悲即生。
第3个回答  2010-12-12
如何做到“慈悲”?
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智慧,明白人和宇宙,人和人关系,生命的本质,坚信了佛祖揭示的道理,就自然会心存慈悲,不忍杀生,看所有的人和众生心自然就不一样了。
其实,在生活中不断提示自己是菩萨,用菩萨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从身边人做起,先孝敬父母、爱护家人,改掉自己的脾气,对待一切有缘人,温言软语,不要按性子来,让你周围的一切人感觉舒服顺心,别说人家不爱听的话,吃亏就是福,多付出少计较。。慢慢培养。
第4个回答  2010-12-12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无源大慈,同体大悲。帮助众生离苦得乐。阿弥陀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