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构思方法

详细点

所谓“构思”,一般地说,是指从积累材料、确定主题和文体之后,包括如何提炼和表达主题,选用材料,到安排结构,拟制提纲结束,起草之前的一阶段之中的思维活动,均属于构思范围。通俗地说,就是立意谋篇。它包括确定中心、择取材料、安排结构等。 快速写作一个重要的环节在于构思。快速写作必须学会快速构思,即学会快速立意,快速选材,快速安排结构。 立意既要新,又要快。一个题目有许多角度可写,同一个材料可以表示多个中心,如果凭空去想,挖空心思,必然慢,如果在借鉴中求新,有据可依,立意就会快许多。立意要快。审题后,根据题目要求迅速选择材料,把与题目有关的材料迅速搜索出来,迅速作出决断,将选用的材料概括写在稿纸上。安排结构要快。结构安排的先后、详略,应取决于表达中心的需要,也应注意材料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培养记叙文的构思能力,着眼点应在培养把握文章发展脉络(线索)的能力上。培养说明文的构思能力,应着力培养安排文章顺序的能力。培养议论文的构思能力,要在培养理清思路的能力上下功夫。 如:记叙文的快速构思方法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物的原委为主要内容的文章。它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写人,一是记事。 记叙文的快速构思,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无论是写人还是记事,必须尽快地确定选用的材料,确定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安排好文章的结构。第二,迅速考虑如何把这些材料尽快地连缀起来,寻找一条贯串文章的线索。有的 记叙文 以具体事物为线索;有的以情节发展为脉络;有的以人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场面转换为联系;有的以感情为线索,有的以材料的内在联系为纽带……快速写作时,可能利用这些线索或纽带进行快速构思。第三,根据所选用的特点,采取各种方法把材料连缀成篇。 记叙文常见的几种快速构思的方法: 1、彩线穿珠法 如果把文章比作人体,那么就必须有血脉神经贯穿全身,才能把心脏里的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所有细胞,把大脑的指令传达到身体的各个部分。只有这样,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彩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这种联系文章各个部分,使之成为有机整体的作用。一篇文章,总有一条贯串全文的主线。写作者只要找准这根“线”,然后就可以很快地珠子串起来,形成一篇井然有序的文章。快速构思的关键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声带朝气蓬勃准这根彩线。我们在写作构思的时候,如果能把那些看似互不关联的材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结合到表达主题的总渠中来,这不失为一种快速构思的好方法。“彩线穿珠”的构思方法在高考作文中也十分管用。 训练题目:《幸福的童年》《伞》《故乡,那一片绿》 2、画面组合法在记叙文写作中,我们可以题目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几个生动的、典型的人物生活片断,或事件的情节片断,或景物描写片断,把它们有机地组合起来,共同表现一个主题。这种构思方法,我们称之为“画面组合法”。用这种方法构思的记人叙事的文章,可以在较短小的篇幅内,立体地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叙述事件、描写景物。……运用画面组合法来构思,就可以给作者留有相当广阔的自由创作的天地,使思路开阔,纵横驰骋。这种构思增加了文章的容量,可以表现更复杂的事件,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更为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画面组合法,不一定有一格贯串全文的线索。但这并不等于说,文章的那些“画面”可以随便摄取和组接。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分工而又合作的,独立而又集中集。所谓“分工”,就是各个画面表现的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所谓“合作”,就是所有的画面都要共同表现某一个主题思想。训练题目:《浓浓的母爱》《瞧我这一家子》《-----轶事》 3、小中见大法所谓“小中见大法”,就是从写“小题材”入手,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见微知著。在这类文章中,作者笔下尽管是一些细微平凡的人与事,但于细微处见精神,如同一滴水可以映出太阳的光辉一样,同样可以表现时代风貌。对于这种手法郁达夫曾作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那就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日常生活中细致、平凡的题材,是可以从某一生活侧面、某一生活片断折射出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光辉的。 训练题目:《习惯》《微笑》《我们这里的新鲜事》 4、尺水兴波法 所谓“尺水兴波法”,就是指在很短小的篇幅里也能写得一波三折。我们写一般的 记叙文 ,为了能吸引读者并且能给读者以某种启发与享受,在谋篇布局时,在记事过程中还要注意曲折动人,使文章富于变化,出乎意外,但又合乎情理。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记事曲折才动人”。如果老是平铺直叙,让读者看了头便知尾,那就很难引人了。使文章形成一波三折之势的方法,除了故事情节的波折以外,还有行为动作的一波三折。文章一波三折,具有喜剧色彩,细细读来,妙趣横生,把严肃的思想内容,以幽默诙谐的笔调,新鲜活泼的文风表达出来,不难看出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1
你好,作文的构思可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由点到面
所谓“点”,就是题目,所谓“面”,就是多侧面、多层面地围绕题目进行思维的发散。用朱光潜先生的话来说,这便是“寻思”,“抱着题目四面八方地想”。闸门一旦开启,思绪便会如潮而至,———或是某个瞬间记忆,或是一则轶闻故事,或是某次难忘体验,或是即时闪现的思想火花,甚至是一句妙语,一个精当的词……只要与题目有关的,就都要一网打尽并简要记之。这时你会发现,不断延伸的思路渐入幽僻佳境,想到的东西渐趋独特和深刻。刚开始时还愁没米下锅,这时已像是一位集中了雄厚兵力要去攻城掠寨的军事指挥员,信心大增,写作的欲望和激情也被点燃了。
第二步:由面到点
这个“点”已不是题目,而是在第一步“寻思”而得的“面”的基础上,提炼出精彩之点。
思绪铺陈开来之后,接下来的事就是“收”了,所谓“收”就是筛选和提炼。刚才还很“热”的头脑,这时须冷静下来,面对大量可用之材,要用一种理性的眼光去作一番严格的审视。偏离题目的,只好剔除;叙述冗长的,只得割爱;容易与他人“撞车”的,只能舍弃。沙里淘金,优中选优,留下的便是闪光点、精彩点,它们就是克敌制胜的精兵强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要经过深度思考来挖掘内涵,提升它们的价值。
如果说上面的第一步追求的是广度,那么这第二步追求的则是深度。就像地质勘探师在踏遍青山、巡游戈壁之后,发现了一个个矿点,接下来就要从地表往深处钻探,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第三步:由点到线
所谓由点到线,即把经过提炼的精彩之点联结成线,形成一条完整有机的思路。三步之中,惟此步相对轻松些,但它又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一环。观点材料,孰先孰后;数则材料,孰详孰略;几个段落,如何衔接;开头结尾,如何设计;线索如何确定最为恰当,标题怎样拟定才能新颖别致,等等,都需要在这时作出统筹安排和最后定夺。
,这最后一步,虽然更多的是形式安排上的考虑,但也至关重要, 大有可为
第2个回答  2014-02-21
要把所有的文章用固定的几种章法来框定,这简直不大可能。但我现在又在这里讲章法,是不是自相矛盾呢?当然不是,我讲的只是初学者拿到作文题目不知如何下手时,暂且用这些方法试试。

我把作文章法分成“竖着写”、“横着写”和“纵横交错的写”三种。也就是说,拿到作文题目,已经找到了要写的感觉,先想一想竖着写呢,还是横着,要不,就来个纵横交错。当然,不管是竖着写还是横着写,它们本身也是各不相同的,这要根据写的对象、材料和个人的感悟来决定。

同样是竖着写的,可以用事情本身的发展顺序来写,比如《一只惊天动地的虫子》,它写的是虫子,《人生状态》写的是人,都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写得一波三折,摇曳多姿;有的则以时间为序,如《雨具》,围绕一样东西,顺时而下,娓娓道来,情理自在其中;而《生活是一条山路》和《孩子,我为什么打你》是说道理的。说理也有两种,或者是竖着说,即一层层地顺势剥下去,深下去,到最后道理自明;也可以横着说,用一个个的论据围拥着论点,有点众星捧月的味道。

横着写的也各有各的样子,冰心的《笑》写的是情,她先设置了一个情景,然后用一根丝带把三个有关笑的片断轻轻绾在了一起;而《父亲的夏天》就显得平实一些,只是用几个关于父亲在夏天的记忆碎片,写出了父亲的特色;《假如再做一次女孩》则是用跳跃式结构和语言打乱了生活原来的顺序,采点式的写出了她之所以想做女孩的原因,主动权掌握在作者自己的手中,行文则散而不乱。

一篇文章更多的时候是纵横交错的,比如《雷雨前》,从全文来看,是以时为序,可在一个时间段中,又是散点式的收集各方内容,这样写成的文章,既有序,又丰满;比如苏童的《夏天的一条街》,好多零零碎碎的人和事集合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既热热闹闹,又规整有序;而《折断一半的苹果枝》用的是一种逻辑顺序,即先陈述事物,接下来是分析事理,最后揭示一种哲理,其实这也是一种竖着写的方式。

前面已经说过,横竖一说,也只是对初学者而言的,毕竟文章以达意为主,即使这水流得有些不大规则,这浪溅得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只要能很好地表达出想表达的意思,也就不要过于计较了。其实,我讲的也就是写作文的构思方法。虽说写的时候有时也会有神来之笔,但从道理上讲还是要先想好了再写的,不然的话,脚踏西瓜皮式的去写,很可能会跑题,或者头重脚轻,或者有头无尾,写到后来,也不知自己在写什么。再说,灵感显现,神来之笔,不是也要在题目的范围之内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