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拉是谁?秋瑾又是谁?

如题所述

秋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女革命家,年仅三十一岁就献身于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的事业。1877年,秋瑾出生于福建一个地方官员家庭,书香门第使得秋瑾从小就开始读书,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忧国忧民、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深深印在了秋瑾的心里。秋瑾不再只是陶醉于书斋,而是向往广阔天地里的生活,她学习骑马、剑术,这在当时对于女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少年的秋瑾已经胸怀着远大的志向:“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娜拉是个觉醒中的资产阶级妇女的形象。她出身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就是她父亲的玩偶,结婚以后又是她丈夫的玩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21
娜拉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是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作曲家,著有《2008序曲》,《早安中国》等曲。
原创部分作品
《诺恩吉雅》 ---为长笛、钢琴而作(2002年首演于瑞士)
《逝》---为长笛、小提、中提、大提、钢琴、人而作(2002年首演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
《双钢琴组曲》(多次在北京音乐厅、国际艺苑、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等地演出并出版)
《第一弦乐四重奏》(首演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
《第一交响乐》---为三管编制管弦乐队而作
《抗战之声》 ---为交响管乐队而作
《迎宾进行曲》---为交响管乐队而作
《惊蛰》---为小型表演乐队而作(全国首届校际管乐艺术节参赛作品)
《环》---为四支单簧管而作
《雪之舞》---为小型表演管乐队而作
《回忆》---为小型表演乐队而作
《梦回红原》---为单簧管与管乐队而作(单簧管与钢琴版荣获2007年中国“国际单簧管萨克斯艺术节”作曲金奖,同年作品出版)
《2008序曲》---为交响管乐队而作
《早安中国》---为交响管乐队而作
《英雄交响诗》---为交响管乐队而作(荣获2009年第九届“全军文艺汇演”创作二等奖)

管弦乐编曲部分作品
为尚雯婕2009年1月9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演唱会”担任编曲;
为尚雯婕2009年11至12月“全国巡演演唱会”担任编曲;
为陈楚生2011年1月“新年音乐会”担任编曲;
为冯小刚2012年1月“电影作品音乐会”担任编曲等。

原创歌曲部分作品
《爱的风度》、《message lover》---华纳唱片艺人金海心同名专辑
《刚刚好》---奥运冠军刘璇
《决定》---正大国际唱片艺人吴爽
《江边茶楼》---总政青年歌唱家朱鹏飞
《爱校如爱花》---安徽省九姑中学校歌
《青春日记》---贺东久作词、娜拉作曲。(荣获2009年“全军军旅抒情歌曲”创作优秀奖)

秋瑾(1875年11月8日-1907年7月15日),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初名闺瑾,乳名玉姑,字璇卿,号旦吾,留学日本后改名瑾,字(或作别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笔名秋千、汉侠女儿,曾用笔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权。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璇卿),号竞雄,华夏杰出女先烈,民族英雄,别署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县城紫阳书院(七先生祠)。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给今双峰县荷叶镇神冲王廷钧为妻。1896年,秋与王结婚。王廷钧在湘潭开设“义源当铺”,秋瑾大部分时间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冲,当着许多道喜的亲友朗诵自作的《杞人忧》:“幽燕烽火几时收,闻道中洋战未休;膝室空怀忧国恨,谁将巾帼易兜鍪”,以表忧民忧国之心,受到当地人们的敬重。1897年6月生下儿子王沅德。

投身革命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王廷钧纳资为户部主事,秋瑾随王赴京。不久,因为八国联军入京之战乱,又回到家乡荷叶。次年在这里生下第二个孩子王灿芝(女)。光绪二十九年,王廷钧再次去京复职,秋瑾携女儿一同前往。1904年夏,她在丈夫王廷钧的支持下,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并在横滨加入了冯自由等组织的三合会。在日本期间,秋瑾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

秋瑾1907年1月14日创刊
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
光绪三十一年,秋瑾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徐锡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复会后,国内革命形势有了迅速的发展。光绪三十一年七月,秋瑾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

湖南双峰县女杰广场秋瑾雕像
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其实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连家庭,故有脱离家庭之举,乃借以掩人耳目。”是年十二月(1907年1月14日),《中国女报》创刊。秋瑾撰文宣传女解放主张提倡女权,宣传革命。旋至诸暨、义乌、金华、兰溪等地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起义,未果。
从容就义

秋瑾,摄于1905年
1905年秋,陶成章和徐锡麟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借以召集江南各府会党成员到校,进行军事训练。后来,秋瑾在该校发展了600多名会员。
1907年1月14日,秋瑾在上海创办《中国女报》。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1907年2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我们的巾帼英雄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
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1909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
第2个回答  2014-03-21
 秋瑾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女革命家,年仅三十一岁就献身于民主革命和民族独立的事业。1877年,秋瑾出生于福建一个地方官员家庭,书香门第使得秋瑾从小就开始读书,史籍和文学作品中忧国忧民、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深深印在了秋瑾的心里。秋瑾不再只是陶醉于书斋,而是向往广阔天地里的生活,她学习骑马、剑术,这在当时对于女孩子来说是很难得的。少年的秋瑾已经胸怀着远大的志向:“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

  1893年,秋瑾全国因父亲升官而迁往湖南。三年后,秋瑾与当地人王廷钧结婚。王廷钧出身富豪,纨绔子弟一个,与秋瑾的志向大相径庭,他不但不理解和支持秋瑾,而且还斥责她。当时,北方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疯狂镇压中国人民的爱国斗争,大举出兵占领了北京、天津,还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秋瑾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痛恨自己不能果断地去参加保卫祖国的战斗。两年后,王廷钧买了一个官衔,与秋瑾来到遭受浩劫的北京。望着国破山河碎的局面,秋瑾难平心中的忧伤和愤慨,她开始广泛阅读宣传新思想的书籍,并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的朋友来往密切,一起探讨一条救国的道路。

  1904年,秋瑾终于冲破家人的百般阻挠,到达日本。在东京,秋瑾和进步人士接触,学习了很多知识,明白了许多革命道理,思想更为成熟,性格更加刚毅。第二年夏天,秋瑾回国加入了革命组织光复会。1905年8月14日,秋瑾在东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此后秋瑾自命号为“鉴湖女侠”,四处奔走,发展同盟会,积极为斗争作准备。1907年秋瑾在家乡绍兴与徐锡麟成立了“光复军”,决定7月6日在安徽和浙江同时起义。但是计划被泄露了,清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志士,先是徐锡麟壮烈牺牲,之后秋瑾也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秋瑾高昂着头,正气凛然地说:“革命党人不怕死,要杀便杀!”7月15日,秋瑾在绍兴轩亭慷慨就义,她是中国第一个为推翻清朝卖国政府而流血牺牲的女英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