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不是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当然也包括思恋家乡,思恋亲人的感情在里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9-25
这是一首借月抒怀的中秋词。这首词作于熙宁九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

苏轼兄弟双双进京应试,同中进士,因宦游奔波,两人相别已达六七年,思念日深。此词在抒发怀念轼辙之情时,糅入了自己的政治感慨,着重展现了出世与入世、感情与理智的矛盾,从中透射出终归于热爱人生的旷达情怀。

此词以中秋之月贯穿全篇。上片写对月饮酒,从问月赞月,同往月宫,向往月宫,写到月下起舞,作者的人生态度由出世之想归于入世。下片写对月怀人,从月影移动,月有圆缺,写到月光普照,用理智排遣了别离之情。

在构思方面,这首词明显受到李白咏月诗篇的影响,想象奇逸高妙,意境空灵蕴藉,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第2个回答  2013-04-08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一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当然也包括思恋家乡,思恋亲人的感情在里面
第3个回答  2010-12-11
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自己内心的孤寂,悲凉~及对他人的祝愿
第4个回答  2010-12-11
好像不是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