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要默守成规,要学会变通”的高中800字议论文

如题所述

世上有不少人的终点与起点没有什么区别,而另一些人能把自己不断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做出人生重大选择时有一种变通的心态。

《易经》剥卦中说:“剥,剥也,柔变刚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顺而止之,观象也。君子尚消息盈虚,天也。”意思是说,剥乃是剥落衰败之像,此时阴柔力量强大,侵蚀改变了阳刚的性质。不利于有所前往,说明小人的势力正在增长。君子在此时应顺应时势,停止行动,从观察卦象便知此理。君子应注意事物消亡生息、盈盛虚亏的变化,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运行法则。由此可见,我们在面对苦难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执著不变,而是要学会变通的原则,掌握好有利的方法去摆脱困境。

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身边发现一些“悲情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虽然不是愚钝,却常常陷入某一个绝对没有好处的事情中不能自拔。任凭他人如何劝说,他们总是执迷不悟,甚至还要找出很多幼稚的理由来欺骗自己,直到有一天,当他受尽折磨,终于解脱的时候,才幡然醒悟,追悔莫及。

 某地发生了水灾,整个乡村都难逃厄运。许多村民纷纷逃生,一位对上帝非常虔诚的牧师,爬到屋顶上去,等待上帝的拯救。

 不久,大水漫过屋顶,刚好有只木船经过,船上的人要带他逃生。这位信徒胸有成竹的说:“不用了,上帝会救我的!”于是木船就离他而去。

 片刻之间,河水已经漫过他的膝盖,刚巧,有搜汽艇经过,要拯救这位尚未逃生者,这位信徒则说:“不必了,上帝一定会救我的”。汽艇只好到别处进行拯救工作。

 半刻中之后,洪水高涨,以至信徒的肩膀,此时,有一家直升机放下软梯来拯救他。他死也不肯上去,说:“别担心我了,上帝会救我的!!”直升机也只好离去。

 最后,水继续高涨,这位信徒被淹死了。

 死后,他升上天堂,遇见了上帝。他大叫:“我是你忠实的信徒,我相信这四十年来你也看到了我的所作所为,可是在这关键的时刻你为什么不去救我??”。

 上帝听后叫了起来:“你还要我怎么样?我已经给你派去了两条船和一家飞机!”

多么固执的一个牧师,他没有想到上帝也是会运用别的工具进行救援的,浮夸、傲慢、懒惰、墨守成规是构成固执心理的要素之一。这种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社会适应性差,不懂变通,对周围环境或人漠不关心,易与人发生摩擦,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自己的内心苦闷,却又不能能耐地听别人讲话,因而使自己的心理积聚无处排解,最后陷入心理变态的泥潭中。

郑人买履的故事:说的是郑国有一个人想买鞋,就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地方,挑了半天,挑中了一双鞋。当他准备买的时候,突然说:“啊!我忘了带尺码!” 说完,他马上回家去取记着尺码的纸,并带在了身上。他又返回到了集市,却发觉那个卖鞋的已经走了。他又看了几个鞋铺,却再也挑不到自己喜欢的鞋了。朋友听说了,就问他:“你当时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呢?” 他说:“我只相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 朋友听完这句话,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走了。后来,“郑人买履”用来形容那些不从实际出发,做事死板不知变通的人。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和尚住在山中的小庙里,有一晚上他在打坐的时候,小偷进来了,小偷一看,哎,有个人在这里坐禅,一动不动,好像睡着了。于是,小偷慢慢摸到菩萨像前,从供桌下拿了钱,正转身要出去,和尚突然喊了一声“站住”,小偷吓了一大跳。参禅的和尚说,“你刚才拿了佛祖的钱,不说声谢谢,就要走了吗?”小偷赶紧向佛祖道谢。过了不久,这个小偷又在别处犯案被抓了起来,招供说还偷过寺庙的钱,警察把他带来庙里对质,禅师说:“他是来拿过一些钱,不过不是偷,因为他跟佛祖说谢谢了。”这个小偷被禅师的宽容感动,于是跟他出家了,成为一位很好的修行人。所以,处理事情不是非要用一成不变的制度,一定的处罚,有时候随机应变,效果可能更好。弥勒佛,即唐朝的布袋和尚(化身),他时常背着袋子四处行慈化世。有一天跟农夫一起下田时,作了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诗告诉我们,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人生的舞台并不大,有时候也许容不得我们一直往前直冲,这时候,若能退到幕后平心静气地思考一番,若能对人对事退让一步,再起步会发现路更宽更广。

以上两则故事都是讲的如何变通处事的问题,值得我们借鉴。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有这样的人,人们一开始进入行业、所从事的工作往往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是有多少人一方面感叹“我不喜欢这个工作”,“再这样下去我的专业要荒废了”,另一方面却在“待遇不错”、“工作还算轻松”、“某领导对我很器重”的自我陶醉下沉寂下来,沿着一个内心深处并不希望的方向固执而又心安理得地走了下去。若干年以后你一时惊醒会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我当初果断地跳出来重新选择多好。”

如果你干了一件事,三年五年还没有起色,那就请参照《易经》的话——变易。赶快找原因,然后做出或者换行业、换项目、或者换课题、或者换单位、或者换人的决策。因为人生苦短,弹指一挥间,在我们有限的工作岁月内,经不起几个三五年无起色的情况。唐代王勃说:“人之百年,犹如一瞬。”还有人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这些都在提醒我们,生活是经不起碌碌无为的消耗,一旦发现碌碌无为,就应该立即改变。变通能促进人们去思考,提醒人们注意观察,广义的讲则能为创造发明指点迷津,有助于推进人类文明的进程。如果老是固执,不学会适当的变通,只是依照学来的东西死板地运用,那么,学来的东西还是别人的,永远不是你自己的。

那么,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固执心理呢?无非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克服虚荣心。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谁都会有缺点和错误,这用不着掩饰。我们要以真诚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要树立远大目标,追求美好、崇高的东西。不要夸夸其谈,不懂装懂,要把精力引向事业,使虚荣心这种变态“能量”得到转化,达到心理平衡。

二是加强自我调控。要善于克服自己的抵触情绪,以及无礼的言语和行为,学会使用感情转化的心理调适方法。对自己的错误,要主动承认,不要顽固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三是学会接受新事物。固执常和思维狭隘、不喜欢接受新事物,对未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担心相联系。因此我们要养成渴求新知识,乐于接触新人新事,并学习其新颖和精华之处的习惯。

四是多读一些好书。法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迪卡说过:“读一些好书,就是和许多髙善的人谈话。”实验证明,经常读伟大人物的传记,能使那些固执的人得到心灵上的慰藉。丰富的知识使人聪明,使人思想开阔,使人不至于拘泥于教条的陈规陋习。

此外,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人修养、平时所交往的对象也是固执形成和发展程度的重要因素。常与个人修养好,善于应酬周旋、灵活性强或虚心随和的人交往,会改变或减弱固执程度;而固执的人与固执的人交往,会促成双方更加固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10-16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