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按农历还是公历推算的?

如题所述

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推算的,也就是阳历。

二十四节气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两者自然吻合度很高,但有1-2天的波动。

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太阳在黄道上进行视运动的24个固定位置(黄道均分成24分,每份15°)。其中四个最重要的是:春分(黄经0°,昼夜平分),夏至(黄经90°,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秋分(黄经180°,昼夜平分),冬至(黄经270°,影子最长,夜晚最长)。

在观测出二分二至之后,其余的节气都可以推算出来。所以每个节气的间隔大致为365/24=15天(实际上地球公转不是匀速,所以并非简单除法)。但是节气是一个精确的黄经度数,所以节气实际上是一个精确的时间,而不是一个日子。只是说节气落在某日,这个日子就被称为某某节气。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二十四节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4

首先要知道中国的历法,官方用的是阳历,很低大农村还在用农历,这个农历是阴阳结合的历法,月份用的月亮的周期,二十四节气是用的太阳的周期,应该说是节气阳历的,上半年逢六、直十一,下半年逢八、二十三都是对太阳历有关,因为中国民间称农历这阴历,节气又与阴历混在一起多数人认为节气是阴历的,实际上节气是阳历的。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由于2000年来,我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如立春总是在阳历的2月3日至5日之间。但在农历中,节气的日期却不大好确定,再以立春为例,它最早可在上一年的农历12月15日,最晚可在正月15日。

节气的来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

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李的节气。

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第2个回答  2019-09-24

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推算的,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二十四节气是属于农历的补充,但是是按阳历计算。上面所有人居然一口同声都说按农历计算,你们给我计算个看看,既然是弥补农历和阳历之间的差别,还按农历计算,那样计算有意义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6-29
二十四节气是按公历推算的,也就是阳历。
二十四节晌返气节气是传统农历的一宴物饥部分,它本质上是阳历,通用的公历也是阳历,两者自然吻合度很高,但有1-2天的波动。
二十四节气本质上是太阳在黄道上进行视运动的24个固定位置(黄道均分成24分,每份15°)。其中四个最重要的是:春分(黄经0°,昼夜平分),夏至(黄经90°,影子最短,白昼最长),秋分(黄经180°,昼夜平分),冬至(蚂键黄经270°,影子最长,夜晚最长)。
在观测出二分二至之后,其余的节气都可以推算出来。所以每个节气的间隔大致为365/24=15天(实际上地球公转不是匀速,所以并非简单除法)。但是节气是一个精确的黄经度数,所以节气实际上是一个精确的时间,而不是一个日子。只是说节气落在某日,这个日子就被称为某某节气。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