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为什么人们更关注负面消息

如题所述

相信不少人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一句话就可以毁掉孩子一生。这句话主要反映了语言暴力的可怕性,由于孩子对家长老师等权威的依赖,使得原本只是情绪发泄的负面言语,有了足以摧毁孩子自我的力量。

只是孩子会受其影响吗?

有没有想过已经长大成人的你,接受了良好教育甚至是认为自己有绝对自由意志的你,也和孩子一样在遭受负面信息的攻击时毫无招架之力。不同的是,小时候你受其影响是因为没有选择,长大后受其影响恰好是因为你有了选择。

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回想下你最近关注的话题,有多少是正面消息,有多少是负面消息。
时间到,这里给大家看下小编最近搜集到的讨论量比较大的话题:
鲍毓明事件
罗志祥多人运动事件
丰巢收费事件
Papi酱孩子随父姓事件
大头娃娃奶粉事件
如果你回想起来的与这些事件性质正好相反,那恭喜你,你的大脑可能已经进化到可以摆脱人类发展的束缚。如果你回想起来的事件性质差不多,也恭喜你,可以好好感受下人类进化的痕迹。

很多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对负面信息更为敏感,表现为对其关注度高和对负面词汇反映更快。进化心理学认为,关注负面信息有助于人类的存续,忽略负面信息可能付出的代价往往比忽略正面信息要大的多。

就早期人类来说,忽略几公里处有一棵果树这样的信息最挨饿,但是如果忽略附近有猛兽这样的负面信息则随时可能致命。因此,我们本能会对负面信息更为关注,这个设置到现在依然左右着我们的注意力。

新冠疫情来说,每天治愈了多少人你可能不清楚,但手机推送栏跳出来的新感染人数你大概率会点进去看,甚至在疫情爆发期不少人因为过分关注感染数据而出现失眠、恐惧、绝望的情况。

当然这不仅只是关注点的问题,流量视角下的新闻推送也不断迎合着这个特点。各个新闻媒体为了制造话题也会优先选择报道负面消息,同一事件也更倾向于报道负面内容。

就像这篇推文题目的设置,如果写成:让自己上进有多容易,可能一句话就足够了。你可能根本不会点进来。

两者结合之下,就造成我们关注到的内容大部分是负面信息,这同样也导致贩卖焦虑,制造恐惧的内容被广泛传播,很多时候可能已经影响到了我们对事件的判断。

在当下大家普遍不是特别好过的大环境下,这个大脑设置模式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真的需要关注一下。
这里说一下之所以想写这个主题,是因为小编最近在整理选题内容的时候发现,选题范围内的事件中,负面信息和正面信息的比例严重不匹配。然后想到上次推文后有读者反映不应该宣传阶级固化的问题,忽然发现好像不太对,所以放弃了原有的选题,跟大家分享下这个现象。

由此可见,小编也无意识地关注了更多的负面信息,同时有意识地传播了负面信息。虽然我们声量不大,但也反映问题。

就像刚才提到的,这样的偏好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写到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了大脑的自动程序。

现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再生活在重重危险之中,对于负面新闻的过分偏好反而可能对生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如果你发现自己特别容易被周围的负面信息影响,而且影响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状态,就有必要警惕下这种情况。

尤其以下这几种情况中,更是如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3-04
人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死的本能(因为有旧事物死亡才有新事物的诞生吗,所以死和生是必然的)。
死的本能在人格高尚的一面(超我)是不被允许的,本能的我(本我)只好把他压抑住(心理防御机制之一),可是压抑住了总要发泄呀,那么人们会把这种“死的本能”投射于那些负面之中。
发没发现,其实那些所谓的笑话,都是负面的东西,原理都一样。
那为什么还有人喜欢喜剧,喜欢爱情呢?因为人也有生的本能呀,至于这两种本能哪个在起作用,其实他们都是均衡的,哪个都不会太过,太过了,心理失衡,就会出现问题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1-02-2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