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这几句诗表达了对弹筝者和音乐的欣赏,也含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惋惜之情。这几句是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江城子·江景》,全词原文如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白话译文:

雨后初晴的凤凰山下,云淡风清,明丽的晚霞映衬着湖光山色。湖面上的一朵荷花亭亭玉立,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不知从什么地方飞来一对白鹭,它们就好像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一样,特意停留在水面上。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回荡在山间水际。

扩展资料:

苏轼在杭州任职时,曾多次出游,享受杭州的美丽风光。熙宁六年,苏轼再次游杭州西湖,而这次,与他同游西湖的是著名词人张先。张先,字子野,是宋朝著名词人,他善写小令,又创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世称“张三影”,著有《张子野词》。

张先为人幽默风趣,虽然年长苏轼四十七岁,但也经常与他们这些年轻人一起唱酬。这次苏轼与张先同游西湖,以同一题材作词,写出了这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写西湖景致,湖面荷花和空中白鹭。下片转写“闻筝声”,写哀怨的筝声和弹筝人,最后寻人不得,更添弹筝人的神秘。

下片中的“湘灵”引用典故:湘水之神,帝尧二女娥皇、女英溺死湘水后化成。屈原的《楚辞 远游》写道:“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最后的“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化用了《省试湘灵鼓瑟》:“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有关这首词的传说很多,有说是东坡与二友游西湖,见一彩舟靠近,中有一女尤为靓丽,正在弹筝,风韵娴雅,不过还没弹完,她们的舟就走了,所以苏轼就作了这首词。

也有人说是湖心舟上有一位妇人,仰慕苏轼已久,听说苏轼在游湖,特意跑来弹筝给他听,希望苏轼能为她写一首词,最后苏轼拒绝不了,就作了这首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7

这几句诗表达了对弹筝者和音乐的欣赏,也含有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惋惜之情。这几句是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出自宋代苏轼所作的《江城子·江景》,全词原文如下: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白话文释义:凤凰山下,雨后初晴,云淡风清,晚霞明丽。一朵荷花,虽然开过了,但是仍然美丽、清净。什么地方飞过一对白鹭,它们也有意来倾慕弹筝人的美丽。

忽然听见江上哀伤的调子,含着悲苦,又有谁,忍心去听。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这曲子,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一曲终了,她已经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注释:湖:指杭州西湖。张先:北宋著名词人。凤凰山:在杭州西湖南面。娉婷:姿态美好,此指美女。湘灵:湘水女神,相传原为舜妃。《楚辞·九歌》有《湘夫人》。

扩展资料

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

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开头三句写山色湖光,只是作为人物的背景画面。“一朵芙蕖”两句紧接其后,既实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收到了双关的艺术效果。从结构上看,这一表面写景,而实则转入对弹筝人的描写,真可说是天衣无缝。

此处用“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的比喻写弹筝者,不仅准确,而且极有情趣。接着便从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词中之双白鹭实是喻指二客呆视不动的情状。

下片则重点写音乐。从乐曲总的旋律来写,故曰“哀筝”,从乐曲传达的感情来写,故言“苦(甚、极的意思)含情”;谓“遣谁听”,是说乐曲哀伤,谁能忍听,是从听者的角度来写;此下再进一步渲染乐曲的哀伤,谓无知的大自然也为之感动:烟霭为之敛容,云彩为之收色。

最后再总括一句,这哀伤的乐曲就好像是湘水女神奏瑟在倾诉自己的哀伤。湘灵,用娥皇、女英之典故。词写到这里,把乐曲的哀伤动人一步一步地推向最高峰,似乎这样哀怨动人的乐曲非人间所有,只能是出自像湘水女神那样的神灵之手。

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

“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是那样的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苏轼——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 时闻弹筝

凤凰山上雨初晴。
水风清,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背景及解释:此词为苏轼于熙宁五年(1072)至七年在杭州通判任上与当时已八十余岁的有名词人张先(990-1078)同游西湖时所作。作者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未见到弹奏之人,略带惋惜吧。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