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字的演变过程

如题所述

“豆”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豆”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字形一脉相承,均为独体象形字,象一个高足的托盘形状的容器,容器内的一横表示容器中所盛之物,有些字形在容器上部还有一横,一般认为是指事符号,强调容器中所盛之物。

一说到“豆”,便会联想到它的含义是指类似于球形的小颗粒粮食(例如黄豆、绿豆、豌豆、蚕豆等),或者是指豆类植物的总称。然而,“豆”字的造字本义却与之相距甚远,最能体现它的本义的说法应该是“觞酒豆肉”这个成语。

相当于今天所说的“一杯酒一碗肉”,“觞”是古代的盛酒器,而“豆”则是古代的盛食器,这有象形的古文字字形为证。依据《说文》的解释,“豆”就是用来盛装肉食的器具,它是一个象形字。大凡跟“豆”的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豆”作为它的表意偏旁。

至于“豆”是否是用来盛装肉食的器具,据考证“豆”最早是用于盛放黍稷的,后演变为专门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的器物。“豆”最早源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金属质地的“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豆还常作为礼器与鼎、壶等配套使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0

关于豆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豆"字的演变:

豆盘下附高足者称为豆,豆即是此类物品的泛称,也专指木质的豆,陶质豆称为登,竹质的豆则做笾,都是盛食的器皿。

新石器时代晚期即已产生陶豆,沿用至商周时期,汉代已基本消亡。青铜豆最早产生于西周而不见于商代。商周时期,豆均是专以盛装肉食的,广泛用于祭祀场合,故后世以"笾豆之事"代指以食品祭神,豆类器皿因此被称为"礼食之器",用途甚明。

“豆”字本义是器皿,象形字。像豆形,豆是古代盛食器之一,上部是盘形浅腹,腹顶有密合之盖,腹下有高柄圈足。《说文》:“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豆”字早见于商代。

殷商后期,“豆”字顶部表示器盖的长横已开始变作短横,或在顶盖形上增一短横饰笔,也有在豆腹形内加短横的。西周中期之后,顶部短横多超脱于豆腹形上,渐失像器盖之初意。同时,高足形内或又加横画饰笔。

战国时代,楚系文字上部多作“曰”形,其他地方或把豆腹内短横收缩成圆点,为《说文》古文所从。小篆承商周古形,豆腹形写成椭圆,上有平行的长横。秦汉隶书从小篆,至东汉始变原像高柄的“八”形为倒“八”形。本义就是食器之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