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是怎样教子的?

如题所述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

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芦衣顺母】

周闵损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

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扩展资料:

1、孟母(公元前392~公元前317年),孟子的母亲仉(zhǎng)氏,战国时邹国人。

她克勤克俭,含辛茹苦,坚守志节,抚育儿子,从慎始、励志、敦品、勉学以至于约礼、成金,数十年如一日,丝丝入扣,毫不放松,既成就了孟子,更为后世的母亲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为名垂千秋万世的模范母亲,在中国历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黎民百姓传颂着她的故事,文人学士为其立传作赞,达官显贵、孟氏后裔为其树碑修祠,后人把她与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母亲欧母,“尽忠报国”岳飞的母亲岳母、晋代名将陶侃的母亲陶母列为母亲的典范,号称中国“四大贤母”,而且位居“贤母”之首。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萧县历史悠久,孕育了众多饱学之士,像我们平时所熟知的广陵散绝的嵇康,五代后梁的开国皇帝朱温,被唐明皇封为辟邪将军的钟馗,唐代诗论大家司空图,孔子高足、二十四孝子之一的闵子骞,等等。

闵子骞生于公元前536年,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在千年之后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

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值得一提的是,“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汉语成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芦衣顺母 (《论语·先进》中的典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3-12
孟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著名的母亲,她以教子有方而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重。据记载,孟母在教育儿子孟子方面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于家庭教育至今仍有启示意义。

首先,孟母注重培养儿子的性格品质,从小就教育孟子要勤奋好学,努力向上,以成为像孔子那样的伟人为目标。她还经常以身作则,以正义、慈悲和诚实来引导孟子,让他延续这些优秀品质,并将其成为自己的人生信仰。

其次,孟母注重实际动手训练,使孟子不仅能够掌握理论知识,还能够获得实践技能。例如,她教导孟子如何耕种和缝补衣服,以及如何与人交往和处理各种事务等。这些技能不仅帮助孟子更好地适应生活,还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此外,孟母重视良好的交际关系,鼓励孟子与同龄人一起学习和游戏,在社交过程中逐渐适应社会并发展出领袖风范。她给孟子的忠告也极具智慧:要与劣者交往,就会变劣;要与贤者交往,就会更加聪明睿智。

最后,孟母注重教育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因此在教育方面兼顾了孟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她注重和儿子的情感交流和沟通,尊重孟子的想法和愿望,并根据他的需要调整课程和方法,使他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和成长。

总之,孟母的教育方法是全面而灵活的,她希望孟子能够在优秀品质、实际技能、社交技能和心理素质方面都得到完善的培养。这种教育方法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家长们也可以借鉴她的经验来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