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藏书发展的背景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藏书发展的背景:藏书文化的兴盛期则为宋代至清末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发展至高峰并进入总结阶段。

“藏书”一词,始见于《韩非子.喻老》篇。藏书可能为世界历史上所共有,但是我国古代藏书则应该是世界上最早,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夏朝。发展到殷商时代开始有了正式的史官,称为“作册”或“史”,他们是王室文献草拟者和保藏者。

到了周代,周王室和各诸侯国的史官称“史”或“太史”,既记载各国当代政事,又负责保藏政府文献。中国私家藏书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古人把文字写在竹木条(称为“简”)上,编成简册束之楼阁。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收缴天下藏书并设置专门的藏书机构。

至汉代,中国藏书制度逐步确立,刘邦开国之初,修建了石渠阁、天禄阁、麒麟阁三座国家藏书楼,收藏从秦丞相府、御史府收集的书籍。在管理上,西汉时由御史中臣、太常、太史等兼管图书。从东汉桓帝时开始,国家藏书设置了专门管理机构——秘书监。

两汉统治者比较重视文化。鉴于国家藏书甚少,历代帝王从民间各地进行了多次征书与献书。特别是汉武帝时期,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文化的大一统出发,于公元前124年开始,开献书之路,大集天下之书。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大发展时期。据文献记载,隋唐藏书过万卷者达20余人,这一时期我国的学术文化迅速发展,经史子集四部典籍以及佛道经典,比汉代大大增加。

藏书文化的兴盛期则为宋代至清末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发展至高峰并进入总结阶段,为典籍的撰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认识源泉。这一时期,也是浙江藏书文化的鼎盛阶段。

明清藏书必称楼阁。北宋时,杭刻名冠全国,国子监的很多书都在杭州刻版,杭州也与北京、南京、苏州并列为国内书籍四大聚集地。

宋以后雕版印刷的普及带来了图书生产上的革命,印刷术使图书的复本量大大增加,图书的流通范围也相应扩大。到鼎盛的清代,有明确史实记载的、藏书达5000卷以上的藏书家已超过3000人,并涌现出“清代四大藏书家”。

古代藏书受重视的原因

1、历代统治者对“文章的重视”,这是我国古代藏书源远流长的根本原因

继周代有藏书的藏室,秦代也有专门藏书处叫石室。乃至西汉,武帝置太史公,到了魏晋南北朝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兰台等国家藏书处,直至隋唐、两宋、明清历代都设有专门的国家藏书机构。正是由于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我国古代藏书才能绵延不绝、蔚为大观。

2、历代藏书家的经世致用观

藏书为了读书,为了经世致用,这种思想藏书观是中国藏书思想的精华。古代藏书的经世致用,不仅有理论,更有其实践。让藏书对外开放,使所藏之书发挥其培育人才的社会功能,既有和统治者藏书相一致的一面,更有其造福于社会的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