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中国历史上官阶最高的外国人

如题所述


半管海关,克清第一人

在上海的外滩,曾经有一座外国人的铜像。从碑文上得知,他的名字叫鲁宾赫德,头上戴着海关税务总局的头衔。三代是一级封,双龙是二级宝星和华菱。大英帝国圣迈克尔和圣乔治勋章获得者。简单来说,他就是掌控中国海关,对当时中国各方面都有很大影响的英国人赫德。

说他在管,好像有点贬义,这是从官方说法来的。其实我觉得用控制这个词更准确更中性,因为不管后人怎么评价他,是褒是贬,都不可否认他对中国近代史的巨大影响,可以说是无可争议的第一洋人。

1854年,19岁的英国人赫德来到中国。他曾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后来担任海关总税务司。他于1908年回国,并于1911年去世。清朝追授他太保太子的爵位,官衔为正。

在掌管中国海关的近半个世纪中,赫德不仅确立了税务总局在海关的绝对统治,而且还涉及到中国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教育等活动。它对中国近代史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知道赫德起源于集邮,因为他设计了中国第一套邮票,著名的大龙邮票。这套邮票又叫海关大隆,很奇怪,因为一般来说邮票是国家邮政部门发行的,而中国的这套邮票是海关发行的,可见当时海关对中国的影响。

历史学家陈旭麓老师曾经说过,“研究中国近代史,要了解三个人,一个满族人,一个汉族人,一个外国人,就是慈禧、李鸿章、赫德。”

他是晚清政坛名人,被公认为近代中国最有实力的洋人。擅长幕后的“业余外交”,是总理衙门的“亲信顾问”,“不仅在税收和商业问题上,而且在外交和内政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在过去,赫德通常以一个突出的标题出现在历史书上。作为晚清的外大臣,他的形象还很模糊,对中国的影响也充满了争议。

众所周知,晚清腐败触目惊心,皇帝已经不可能下决心整治了。它形成了规则,各行各业各层次的组织和人物,无论是潜规则还是明规则,都必须遵守。不做,在官场混不下去。

早在乾隆时期,中国就设立了海关,即广东海关统一管理香港商人的贸易系统,以征收关税。而中国的大国优越心态,使得朝廷对海关实施的实际内容关注甚少,朝廷对“四大外宾服装”的满足大于其从贸易中获利的冲动。

他们担心的是外国船上挤满了蜜蜂,不方便管理。旧海关的技术相当简陋,收入低。五口通商后,仍无起色。清朝海关腐朽不堪,腐败横行,关务混乱,通关占财政收入不到3%。

赫德作为一名中国北方的实习翻译,凭着自己的勤奋和精明,主持了一项卓有成效的事业,很快得到了当时主管中国外交事务的恭亲王奕的赏识。从此,他的政治命运开始了前所未有的转变。在赫德的倡议下,易创建了总理府国家事务办公室,赫德后来正式成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这标志着他作为主要角色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在这里书写了他一生的辉煌。

赫德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时才28岁。他精通业务,彬彬有礼,愿意从维护中国利益的角度来处理事情,因此受到恭亲王和宰相文祥的信任。巩义王子甚至

最奇特的是,赫德建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干净的“衙门”。在腐朽的旧帝制中,肃清了旧衙门中的腐败,造就了清朝唯一一个廉洁高效的衙门,被誉为“世界行政史上的奇迹之一”。

赫德上台后,海关税收从1865年的830万两增加到1875年的1200万两。到19世纪70年代末,税收已达3000万元,一度占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赫德掌管中国海关已经有半个世纪了。在此期间,他建立了一整套科学、严密、高效的管理体系,使得中国海关无人敢贪,无人能贪。他给海关工作人员开出的工资很高,最多能拿到9000两的年薪,这让没有一个海关工作人员愿意贪。赫德以身作则,带头遵守规章制度。

赫德担任晚清海关税务总局长达半个世纪。他在任期间建立了税收、统计、口岸疏浚、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也建立了中国近代邮政体系。邮政、灯塔和海底电缆传入中国,也为中国的政治和国防改革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像一个职业经理人,在特殊时期与东方封建王朝结成了奇妙的伙伴关系。他保持了新的海关机构的廉洁和高效。很大程度上,他在保证战争赔款的基础上,让中国的经济一直努力运行。

他成功嫁接中西文化,权衡各国在华利益,作为英国人把握中英利益分配的分寸,在中国官场游刃有余,成为最重要的“中国第一客卿”。赫德建立的高效海关管理体系被中华民国历届政府完全继承,并运行至1949年。

作为在中国地位很高的“客卿”,清政府对他的态度也是充满矛盾的。赫德一直以“中国人的同胞”自居,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态度为清政府服务,赢得了“温顺有礼”的赞誉。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毕竟是英国人。当中英利益发生冲突时,他的立场不言而喻。用赫德自己的话说,“我是一个英国人。”

当时主政朝鲜的李鸿章对他的态度很有代表性。这两个人有点互相看不起。一个是擅长政治的中国官员;一个是国外就业,擅长经济。他们互相依赖,互相提防。在李鸿章眼里,赫德是一个来中国占便宜的小人,“诡秘专权,狂妄自尊”;在赫德眼里,李鸿章和其他中国官僚一样,是一个“无能的人”。

但是赫德掌控的海关给清朝带来的好处是有目共睹的,也是朝廷所倚重的。况且赫德至少表面上是谨慎温和的,所以清朝的官员对赫德都是抱着感激的态度。这些官僚对海关管理一无所知。他们不愿意干预,也没有能力管理。因此,在赫德的控制下,海关成为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同时又与外界相对隔绝。其内部管理高效廉洁,与清朝的腐败形成鲜明对比。

归根结底,赫德更像一个现代职业经理人。他主要关心的是关税收入和经济秩序的稳定。他对中国改革的建议,他对西方在中国利益的守护,甚至他与英国政府的密切关系都服务于这一主题。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局面的持续,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困境,使他能任职近半个世纪,这是前所未有的。只有在晚清特殊的政治生态下,才出现了这样的“皇权搭档”,他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

赫德一直住在中国,其中他只回过两次老家。但后来清政府实施新政后,也打算收回关税经营权。赫德老了,我

他从未回国休假,并于1911年9月20日病逝于白金汉郡的家中。二十天后,武昌起义爆发,清朝覆灭。为了纪念他,海关在外滩设立了著名的铜像,但在1942年,它被向英国宣战的日军拆除并熔化。从此,他逐渐淡出了中国人民的视野。

后人对赫德的评价褒贬不一,民国政府对他褒奖有加。上世纪80年代,台湾岛内还发行了他诞辰150周年纪念邮票。另一方面,大陆将其视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旧中国的象征,是外国势力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屈辱国家的象征。

很难评价他,这要看站的角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虽然不一定是中国人的好朋友,但一定是清朝的好朋友。他对清朝的所作所为,是对他一生的贡献。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异乡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