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哲理的诗歌 8首 还要赏析

如题所述

  2、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
  全诗解释:
  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说塔上鸡叫时能看见朝阳升起。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双眼,只因为身体站在山的最高峰。
  1. 飞来峰:就是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2. 千寻塔:形容塔很高。古代一寻等于八尺。
  3. 缘:因为。
  4.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写作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鉴赏】:
  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诗人用事,常有点化,此固不能以强求平仄,或用事失误目之,恐意有另指。
  转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浮云遮望眼”,用典。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王句即用此意。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转、结二句,绝妙情语,亦千古名句;作者点睛之笔,正在结语。若就情境说,语序应是“因为身在最高层,所以不畏浮云遮目”,但作者却倒过来,先说果,后说因;一因一果的倒置,说明诗眼的转换。这虽是作诗的常法,亦见出作者构思的精深。

  3、登鹳鹊楼

  王之涣,字季陵,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生于幽并之间(今河北),官至冀州衡水主簿。因不惯官场拘束,他挂冠而去,寄情于山水。他全家酷爱诗歌,这培养了他写诗的浓厚兴趣。以后广泛游历山川,增强了他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也激发了他的诗兴。他努力创作,使他与当时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等人齐名,成为名重一时的边塞诗人。

  相传,他与王昌龄、高适有一个旗亭画壁的故事:一天,三人到一个旗亭饮酒,遇见十多个歌女咏诗。他们暗中约定:看歌女唱谁的诗多。这时,只听一歌女唱“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见唱自己的诗,就举手在墙壁上画一道说“一绝句”。另一歌女唱“开箧泪沾臆”。高适见唱自己的诗,也在墙壁上画了一道说“一绝句”。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歌女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又画了一道说“二绝句”。王之涣见没有人唱自己的诗,便指着一个最漂亮的歌女,对两位好友说:“她若不唱我的诗,我一辈子就不敢与你们争高低了。”一会儿,听这个歌女唱“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便向王昌龄、高适嘲弄道:“村夫,我说的难道是瞎话吗?”于是,三人大笑,痛饮整天,一醉方休。后来,明清两朝都有人将这个故事改成戏曲上演。正如史书所说,王之涣的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

  《登鹳鹊楼》这首诗,和“旗亭画壁”这一传说中提到的《凉州词》一样,都是王之涣脍炙人口的著名绝句。鹳鹊楼原址在现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栖于其上,所以得名。楼建于黄河之滨,高三层。登上鹳鹊楼,前瞻中条山之雄伟,下览黄河之浩荡,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当时,许多文人骚客题诗于此。可惜鹳鹊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只是一些歌诵鹳鹊楼的诗篇。王之涣的《登鹳鹊楼》,则是描绘鹳鹊楼风光的最佳之作。全诗是这样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全诗只有四句二十字,语言朴素平易,并无典故和僻字,内容却丰富无穷。前两句,诗人描绘了一幅高山大川、落日汪洋的壮丽图景。十字之中气象万千。十字之外还使我们想象出:晚霞映照高高耸立的鹳鹊楼,登楼之人那宽广的胸怀,还有盛唐时期那繁荣的景象。然而这一切并不是在鹳鹊楼最高层的所见所感。后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且揭示了深邃的人生哲理,给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联想。《登鹳鹊楼》既是一首精美绝伦的风景诗,又是一首发人深省的哲理诗,内容意味深长,令人常读常新,不能不使人佩服诗人那高深的艺术造诣。这首诗流传千古而不衰的魅力也正在这里。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与君俱老矣,自问老何如?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情於故人重,迹共少年疏。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馀。”
  4、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5、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躬行实践。
  赏析:这是一首教子诗,子聿(yù),诗人的小儿子,是要告诉儿子做学问的道理。首句是对古人刻苦做学问精神的赞扬。“遗”,即保留。“无遗力”,即无保留,竭尽全力之意。次句是说做学问的艰难。只有从少年开始,养成良好习惯,打好扎实基础,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所成就。否则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是以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及做学问的艰难来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后两句,诗人更进一步指出实践经验的重要性。“纸上得来”,指的是书本知识。“绝知此事”,指的是真正把握事物的底蕴。“躬行”,就是指亲自去实践。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仅此还不够,因为那只是书本知识,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此时此地的情况,还有待实践去检验。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首诗以思想和哲理取胜,使我们在理性的思辨中,得到教益。
  【注释】
  示:教导;
  子聿(yù ):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6、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田园诗以其清新明丽的风格、谆朴悠然的情趣,深得人们的喜爱,而“牧童”则是田园诗里常出现的形象,特别是宋诗。在宋诗中,“牧童”几乎成了隐居文人、失意官宦理想中的“自由神”。漫步诗海滩头,拾得的几首宋代“牧童”绝句,一并赏析,以飨读者: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垅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的《牧童》是一首饶有理趣的小诗,充分体现了宋诗多议论的特色。前两句写牧童:骑着牛儿,从前村慢慢走过;吹着笛儿,在田间随风飘悠。“骑牛”与“吹笛”,生动地表现出牧童洒脱的形象、悠闲的神情;同时,诗人把牧童放在“村”与“垅”的背景上,使画面境界开阔而又清净,显得“野”味浓郁、雅俗共赏。后两句发议论:有许多在官场上争名逐利的庸人,费尽心机,权谋计诈,其实不如牧童的自在快乐啊!诗人由牧童的悠闲生活想到“长安名利客”,两相对比,褒贬自喻,从中也可看出诗人不与世俗同流、不与市井合污的处世态度

  7、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纷纷的艺苑里各种说法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对错互见,深浅不一,对同一问题的看法有时也五花八门。这时需要的是独具慧眼,有自己的视角和观点。
  如果自己见识低下,就像矮人看戏似的,自己什么也没看见,对戏的好坏心中没有定数,只是随声附和罢了。说明评论事物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8、【译诗】
  钟山吹起了惊惶的风雨,百万雄兵渡过了长江。
  地理若虎踞龙盘的南京今天胜过昨日,面对天翻地覆我慷慨当歌。
  更应鼓舞余勇猛追穷途末路之敌兵,切不可以沽名钓誉学习楚霸王。
  苍天如生感情苍天也会衰老, 人间正途将变沧海为桑田。
  【赏析】
  当光阴到了1949年4月,作者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时,国民党军队形同穷寇,正节节溃败。当时的情形是,人民解放军已连续取得了辽沈 、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辉煌战绩,并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大半个中国,陈兵长江沿岸。国民党政府这时打出了“和平谈判”的幌子,妄图苟延残喘,重振败兵来作反扑。就在这中国革命最紧要的关头,毛泽东高瞻远瞩,在1949年元旦向全军、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战口号及总动员。4月21日人民解放军第二、第三两个野战军在西起江西九江、东至江苏江阴,长达500公里的战线上,兵分三路强渡长江,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捣毁国民党蒋 介石自以为是的千里坚固江防,并继续以毛主席早年所咏哦的“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威武之气向前推进。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兵临城下,一举攻占国民党首都南京。毛主席此时正在香山运筹新中国诞生之大事,因为还有半年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就要诞生了。毛主席喜获这一消息后,心情澎湃、思绪万千,挥笔写出这首诗,中央军委还用电报将此诗迅速发往前线,以鼓励三军将士的斗志。
  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时刻,诗人写下这首翻天覆地的诗篇,既是史诗般的佳构,又蕴含至深的哲理。前四句以实写铺陈,后四句议论滔滔,由近及远,层层推进,达到一个神圣的意境——沧桑巨变。
  前二句,一开始就让人感到诗人龙腾虎步气象非凡的样子,苍苍钟山陷在风雨仓惶之中,诗人指挥的百万雄师正在渡江,诗人虽没有亲自渡江,却令人感到江上有他的英姿幻影,他的大军正在压过长江,逼得败兵透不过气来。此间一个“过”字凝万钧之力,展浩荡雄风,可谓善使动词之高手(笔者在前面已说过毛主席是最会使用动词的,他对动词的妙用对中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贡献)。
  接着以恢宏的形胜之格局点明南京的地理面貌,这地理已换了新颜,而且必然超过昔日的景观。面对此景,面对天翻地覆的当口,诗人当然会情不自禁大发慷慨之歌,“慨而慷”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二句,但毛主席的“慨而慷 ”有两层意思,一是面对胜利充满欣喜之情,二是在欣喜之间,还流露出对胜利来之不易的感怀。
  五、六句是全诗的核心,以历史上楚汉相争中,霸王几次放过刘邦后咎由自取的故事告诫全军、全党:我们应以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一举全歼敌人。这二句中各自起首的第一字“宜”、“不”用得好。“宜”有婉转之古意,承接上下,如用“应”字就不好看了,意思也单薄浅白了,虽意思是一样的;“不”字显得笃定、坚决,不拖泥带水,有一锤定音之声响。
  最后二行的意境更为深远,仍先化用古人(即: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之句,但化出了新意,其实质意思是天不会有情,当然天不会老,天循天的规律,道循道的规律,必将站在诗人一边,而且诗人今日之宏伟格局也敢向“天”挑战,那意思是天若敢有情那天也会衰老。但天不会站在反动派一边,我军席卷全中国自然不在话下。从而又直逼四字:“人间正道”已经抵达,沧海变桑田自然同样不在话下。的确新中国就在这一年10月1日成立了。

  9、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释]
  ①随意移:自由自在地在树林里飞来飞去。
  ②树高低:树林中的高处或低处。
  ③金笼:镶金的鸟笼。
  [解说]
  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今译] 这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里听它啼叫,远不如让它在树林里自由地歌唱。
  [赏析] 本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鸣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10、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语出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释义是: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竹叶沙沙地响动,总感觉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在州县里像我们这些地位卑下的小官吏,民间每一件小事如同画上每一条枝叶总牵动着自己的感情

  11、【原诗】 岭下看山似伏涛,见人上岭旋争豪。一登一陟一回顾,我脚高时他更高!

  陟,是指升高。作者描写自己登高望远时,原先只感觉那座山起伏不平,似乎并不怎么高,等到自己爬到高处,回头看看那座山,这才知道当自己的脚站在高处时,那座山却是比自己更高。爱好登山的人都会发现:在低处看远山,总是不能看出远山的高耸,只有自己爬上高处,才能发觉它的高耸与伟大。颜渊赞美孔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也是这个道理,杨万里的这两句诗可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的高深、渊博;也可用来表示学问本身的永无止境。

  12、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赏析】
  这其实是个高深的哲学问题,因为在佛教看来,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是由于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苏轼的诗简直就是这段话的形象化。

  【说明】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杜甫《戏为六绝句》13、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1
一、《放言》(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首诗的主题是辨伪。首联提出有办法解决狐疑,颔联从自然景物入手具体介绍这一办法:让时间证明一切。颈联转入到历史人物,进一步证明上述办法。尾联顺着颈联的意思延伸:如果周公、王莽在真相还没有显现时便死去,他们的德行真伪就无人知晓。本诗告戒我们:看待事物不要过早下结论,否则容易被假象迷惑而不能分清是非。

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了琴和指头两个形象,用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故作疑难之语,实际上幽默诙谐,意新理妙,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三、《过沙头》(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实践出真知。

四、《论诗三十首》(元好问)

眼处欣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

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

这首诗前两句很容易明白:眼见的真实情景激发心头的真切感情,就能写出意境神妙的诗句;闭门造车,就像黑暗中摸索制作出的东西,总要失真。后两句则说:靠临摹前人作品,画出秦川景色的画家,亲自去长安的能有几人?诗人省略了一句话,即难怪那些人画不好。本诗告诉我们:没有现实生活的感受,没有亲身体验,是不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的。

五、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六、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泰戈尔)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而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 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 用自己冷默的心 对爱你的人 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春蚕也是一种吐丝的昆虫
却缺少蜘蛛那份高超的智慧;
蜘蛛接网,
为的是捕捉飞虫;
春蚕作茧,
反而牢禁了自己!

红藕也是一种清雅的植物,
却缺少梅花那份不屈的风骨;
梅花傲雪,
有的是“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娥娜;
红藕悲秋,
空余“落红万点愁如海”的断肠。

秃鹫也是一种食肉的动物
却缺少猎豹那份傲人的勇猛;
猎豹飞奔捕食,
显示了生命的活力
秃鹫捡食腐肉,
显露了自己的无能
七、 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品评】

元和五年( 810 ),白居易的好友元稹因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元稹在江陵期间,写了五首《放言》诗表示自己的心情: “ 死是老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 (其一), “ 两回左降须知命,数度登朝何处荣 ” (其五)。过了五年,白居易也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时元稹已转官通州司马,闻讯后写下了充满深情的诗篇:《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贬官途中,风吹浪激,感慨万千,也写下五首《放言》诗奉和。
这是一首富有理趣的好诗。它以极通俗的语言说出了一个道理:对人、对事要得到全面的认识,都要经过时间的考验,从整个历史去衡量、去判断,而不能只根据一时一事的现象下结论,否则就会把周公当成篡权者,把王莽当成谦恭的君子了。诗人表示象自己以及友人元稹这样受诬陷的人,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而应当多加保重,等待 “ 试玉 ” 、 “ 辨材 ” 期满,自会澄清事实,辨明事伪。这是用诗的形式对自身遭遇进行的总结。
在表现手法上,虽以议论为诗,但行文却极为曲折,富有情味。
“ 赠君一法决狐疑 ” ,诗一开头就说要告诉人一个决狐疑的方法,而且很郑重,用了一个 “ 赠 ” 字,强调这个方法的宝贵,说明是经验之谈。这就紧紧抓住了读者。因在生活中不能做出判断的事是很多的,大家当然希望知道是怎样的一种方法。
这个方法是什么呢? “ 不用钻龟与祝蓍 ” 。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是什么,却不径直说出。这就使诗歌有曲折、有波澜,对读者也更有吸引力。
诗的第三、四句才把这个方法委婉地介绍出来: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 。很简单,要知道事物的真伪优劣只有让时间去考验。经过一定时间的观察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终会呈现出来的。
这是从正面说明这个方法的正确性,然后掉转笔锋,再从反面说明: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 如果不用这种方法去识别事物,就往往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对周公和王莽的评价,就是例子。周公在铺佐成王的时期,某些人曾经怀疑他有篡权的野心,但历史证明他对成王一片赤诚,他忠心耿耿是真,说他篡权则是假。王莽在未代汉时,假装谦恭,曾经迷惑了一些人。《汉书》本传说他 “ 爵位愈尊,节操愈谦 ” ;但历史证明他的 “ 谦恭 ” 是伪,代汉自立才是他的真面目。
“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 是一篇的关键句。 “ 决狐疑 ” 的目的是分辨真伪。真伪分清了,狐疑自然就没有了。如果过早地下结论,不用时间来考验,就容易为一时表面现象所蒙蔽,不辨真伪,冤屈好人。
诗的意思极为明确,出语却纡徐委婉。从正面、反面叙说 “ 决狐疑 ” 之 “ 法 ” ,都没有径直点破。前者举出 “ 试玉 ” 、 “ 辨材 ” 两个例子,后者举出周公、王莽两个例子,让读者思而得之。这些例子,既是论点,又是论据,寓哲理于形象之中,以具体事物表现普遍规律,小中见大,耐人寻思。以七言律诗的形式,表达一种深刻的哲理,令人思之有理,读之有味。

八、刘禹锡:“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第一部分分头两句:“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说:人谁不顾虑,不怕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你呢?下四句:“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说:身体消瘦衣带常常紧缩,头发稀疏帽子便自动偏斜,为了爱惜眼睛而废弃书籍不读了,经常请医生调理、治疗,是为了延年益寿。这一部分是承接白居易原诗而来的,表示了对白居易的“咏老”思想情怀的回应,说明在对“老”的看法尚颇有同感。读来极为亲切。
后六句诗意思产生了巨大的转折,诗情一振而起,“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头两句“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是说人老了经历的事多,理解也深刻透彻,看人也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有很深的洞察力。下两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思考深刻,浓缩着人生的精华;认识全面,充满着一种辨正思想;感情深挚,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真情关爱和真诚劝勉。末两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桑榆,喻日暮。是说:不要说日到桑榆已是晚景了,而撒出的晚霞还可以照得满天彤红、灿烂无比呢!这里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托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第2个回答  2021-04-22
(一)
《我对你的爱》
情诗/孙达钧
.
我对你的爱象山一样高,
我对你的爱象海一样深,
我对你的爱象原野一样宽广。
我对你的爱象钢铁般坚韧,
我对你的爱象骏马奔腾,
我对你的爱象狮吼虎啸。
(二)
《生物天性两性聚》
.
生物天性两性聚,
交感则吉易中理。
用心追求好搭配,
琴瑟谐和利社会。
不求财富有多少,
人的品相最重要。
活宝能作百千事,
胜似同重金银造。
(三)
《这就是爱情》
.
好汉不打双啊
遇到竞争对手我最爱你
你是我的左手
我是你的右手
你对我说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对你说想法让他不还手
我们对人有两手
这就是爱呀
(四)
《爱情元素》
.
阴离不开阳
阳离不开阴
男离不开女
女离不开男
雄激素离不开雌激毒
雌激素离不开雄激素
女魂离不开男魂
男魂离不开女魂
阴阳是一体的二个面
男女是一体的二个面
人类进化在完善雌激素
人类进化在完善雄激素
动物没有性素就不会性交不会繁殖
人没有性激素夫妻便难很好相处
生儿育女的兴趣也会减少许多
性激素可以使男女生爱
性激素可以让人感到愉快感到幸福
性激素性细胞可以有目的的移动在外
它们也会阴阳交感地做着爱
地球上有许多雄雌细胞在相好
有不少是从人身上溜出
男女情感也为雄雌细胞所牵
它使同性近不如和异性近的好
(五)
《爱是善于会心的液体》
.
人有几分姿色
你得意的站在我的身旁
伸出微笑的手
触摸我新买的衣裳
我本不想时髦
有些派头也没多想
这里人人都讲吃穿住各合时宜
就象象棋子儿规定了走向
你我气味儿似曾相投
言谈举止大致一样
这里的人规规矩矩
我真怕有些出格
你可不能水性扬花
我真怕浪七浪八
人们就象一个大家庭
你我情热好象冷落了他人
我的心不愿向生处流浪
也不熟悉你的生意场
我的挣钱心思不多
对你的生意到有兴趣
如何做不知不觉想了许多
不知为什么喜欢上你的喜欢
你的人没美多少
和我是差不多的模样
你的心思我易知道
我的心思你易知道
心与心仿佛有根线牵着
一个在寻后来的丈夫
一个在寻未来的妻子
你忖量我
我在满意着你
一天又一天
我感觉还有人在盯注着你
对你献着他的技俩
他是想拖你下水的
他自以为高明
对你下套我会支持你不要理这一套
爱是善于会心的液体
对方怎样可细致入微的感受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