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原文译文

如题所述

《小石潭记》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坻、屿等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蒙络摇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形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坐在潭边,四面有竹林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深寂静极了。由于这个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开了。

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来的人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小石潭记》创作背景:

《小石潭记》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被誉为古代山水游记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柳宗元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密不可分。

柳宗元生活在唐朝中期,这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革的时期。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得罪了当权者,被贬谪至偏远的永州任司马。他的政治生涯遭受重大挫折,心情郁闷,开始寄情于山水之间,以寻求心灵的慰藉。

在永州的岁月中,柳宗元遍访山水名胜,品味自然的韵味,创作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小石潭记》便是其中的一篇。据传,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柳宗元独自一人来到了小石潭,被其清幽的美景所吸引,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游记。

文中,柳宗元运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小石潭及其周边的美景。他描绘了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清澈的潭水、欢快的游鱼等,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自然画卷。同时,他还通过描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反映了柳宗元在逆境中寻求心灵寄托的心路历程。他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感悟,抒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同时,这篇游记也体现了柳宗元作为一位文学家的高超艺术造诣和深厚文学功底。他的描绘生动逼真,语言简练优美,使得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小石潭的清幽之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