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老子的学说思想

如题所述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另老子一词在口语中有多种用法。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3]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属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广西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 明道宫
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人物简介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互有争论)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4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如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互有争论)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
末年人。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3]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属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广西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
明道宫
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第2个回答  2010-12-04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老子授经图卷(局部)
[3]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见于下文 老子故事 孔子问礼 第4段)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的意思。
应当注意到:。
事实上,人活着犹如宇宙之存在,没有人能理性地指出其目的。
因此,非理性地选择某个(些)目标成为唯一的选择。
老子是站在道这个无穷高的位置来看问题。
因此,老子只说了“方法”,但没有指出“目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人何必为刻意达到目的而痛苦不堪。无为,逍遥亦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关于老子的宇宙观,根据之前的道,“无”与“有”(万物存在即是“有”)会相互转化。因此老子认为宇宙万物来自虚无,也走向虚无。比如:人的生与死(可参见下文 老子故事 圣人辞世 “昔日老聃之生也,由无至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归无”)。
辩证法属于方法论,方法论包含道论,老子道论中那些与辩证法非常相似的内容,素为人们所称道。与上述认为老子思想企图包罗一切的观点相比,另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属于纯粹的方法论的范畴。依广西师大《老子感悟》的介绍,其论点大致如下:
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methodology)也就是“道论”,词根met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odo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为达目的该如何选择道路的探究。
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
明道宫
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五、一个人可以从幼稚“走”向成熟,一个国家可以从专制“走”向共和。“行走”有非常抽象而广泛的比喻意义。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达某德。所以,方法论问题也就是 “走路”的问题;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存在、追求什么样的目标,是老子道论的基本问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3个回答  2010-12-04
李耳[1](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老聃(dān),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互有争论)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 老子标准像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后人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①东汉边韶《老子铭》说:“老子,姓李,字伯阳,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在,在濑乡之东,涡水处其阳。”《水经注》卷二三载:“涡水又曲东,迳相县故城南。”据此,老子生地相县及太清宫应该在涡河北岸。②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7)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说:“老子生于曲涡间。”曹丕《临涡赋》提到了曲涡:“荫高树兮临曲涡,微风起兮水增波。”。③晋葛洪《神仙传》载:“(老子)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 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相传老子在此关点化了函谷关总兵尹喜。后一路西行至盩厔(今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观此处依山傍水(终南山田峪河)、峰峦起伏,遂在此驻足,并结草为楼修行说经。沿传至今世称楼观台。为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内存历代文人骚客墨迹碑石三百余座。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去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跟孔子同时,曾著书十五篇宣传道家之用;还有人认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中即说明了当时对老子何其人有过此两种猜测。“或曰:老莱子亦老莱子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当时司马迁也疑老子即为老莱子。现在很多学者都采用第一种说法,认为老子就是李耳,春秋末年人。
第4个回答  2010-12-04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如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