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三国人物(一个人)的作文,800字

如题所述

  穿越了时光,穿过了檐廊,将生命的绝唱留在了世间的某个地方;看过了沧桑,经历了悲凉,只愿今生的错别再造就后世的果......
  先来介绍一下主人公,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郡人也。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其父嵩,本姓夏侯氏,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名姓曹。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以上为《三国演义》中对曹操的介绍。后人给与他的评价是,东汉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由此,我不禁联想起另外的一位人物,毛泽东。他们均为文学,政治,军事的风流人物。然而,只要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均知道,曹操奸雄也。而另一位三国人物,刘备世之枭雄也。为还曹操一个清白,我决定撰写此文。
  首先,曹操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因此,我想先正其名。观当时之事,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先者董卓尽起西凉之兵,得诏入京,平定十常侍之乱,取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优势。彼时之董卓,权倾朝野,意气风发,然终死于三姓家奴之手。本以吕布之勇,兵戈之利,是可以一统天下的。却终中王允之美女连环计,然为一貂禅而身首两异,为天下笑!再看曹公,下邳城下擒吕布,白门楼吕布殒命。而当时献计杀吕布者,刘备也。诚然,吕布贪财好色,毫无信义可言,但辕门射戟解其兵血之灾亦有恩于其。而刘备反制其于死地,可能与吕布夺徐州有密切关系,可见此人心胸之狭窄,趁他人之威。据本人推断,当时曹操很想留吕布之性命,正如后来留关云长,由此观之,曹操很惜才。正如当时曹操不杀张辽,接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之谏相吻合。曹操为何得“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骂名,实与中国的儒家文化不谋而合的。无论是中国的古代还是现代,在中国的民众心灵的深处总是存有正统的观念。汉高祖斩蛇起义,灭秦而立西汉,不也是”造反“吗?对于愚昧的平民百姓是不会去想的。社会要发展,都是有道灭无道,这是颠仆不破的历史规律。当然,我现在的观点是现代人的观点,古人是有时代局限性的,罗贯中当然也摆脱不了,我们是不能强求他们,但是,生于现代的人们就不能人云亦云了。因此,每当我听到现在的人们在谈论曹操时总是将罗贯中的观点直接搬用过来,真是可悲。人之为人,主要的原因是人有自己健全的大脑,能够有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能够明辨是非,否则和牲畜无异!
  其次,曹操移驾幸许都之时,虽位居诸侯之列,但并没有取得霸主之地位,当时的局势,西凉仍有董卓的余党郭汜,河北有袁氏兄弟,江东有孙策,荆州有刘表,西蜀有刘漳,汉中有张鲁。充其量曹操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但是他能先灭吕布,再灭袁氏兄弟,平刘表,定辽东,一举平定北方,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础。此为曹操能扑捉机会,相时而动也。深明乱世造英雄之理也。再看刘备,虽被汉献帝尊称为皇叔,实为贩履织席之村夫,虽有刘氏之血统却无韬略,东投西靠,是为暗中取利也;曹有上将千员,其虽有关张赵马诸猛将,然较之于曹公实在太少,究其原因个人之魅力所致也。刘备虽有三顾茅庐之故事,曹公却有跣足迎许攸之美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只有胸怀坦荡,立志高远之人方能明白其中之道理。曹操能以七万之兵破袁绍之七十万之众,足以显示其军事才能,同时也强烈的对比了袁绍和曹操的人格魅力。袁绍,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能接受许攸等人的建议,终致身首两异;曹操,既有自己的主见,劫乌巢坚决而果断,善与把握时机,也广开言路,有当世之名士郭嘉等鼎力相助。官渡之战,虽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但曹公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实为有运筹帷幄之能也。本初虽世列三公,然兄弟不和,谋略不足,魅力有限而灭族。因此,曹操可以称为三国时与诸葛亮并驾齐驱的战略家和军事家。
  再说赤壁之战,曹操虽然80万大军葬身鱼腹,然此为当时错综复杂的行使所逼也。吴蜀兼有天时,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际之东南风,又有长江之天险,更有周瑜打黄盖。人无完人,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难于胜也,然很多民众认为当时之东南风为诸葛亮所借。其实不然,只是碰巧罢了。一个罗贯中,歪曲事实,使《三国演义》蒙上神话色彩,尽管它不是历史书,但很多民众《三国志》,《三国演义》不分。以至将诸葛亮神化,对起盲目崇拜,导致蜀国后期的将领总是活在诸葛亮的阴影之下,而坐失诸多良机。当然,我并不否认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为一个战略家是很优秀的,但作为一个军事家就不怎么样了。虽有七擒孟获之美名,然孟获终究为蛮荒之人,怎明《孙子兵法》?此为胜之不武也。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长安实为妙计也,然诸葛亮弃之不用,此为其墨守成规之故也。由此观之,刘备所识之千里马实为驽马也。刘备亦非伯乐也,三顾茅庐的意义犹在乎?!再看刘备作为军中主帅指挥的一场重大战役,此为蜀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鲁肃奇袭荆州,关云长败走麦城,刘备急报关张之仇,一意孤行,不谙行军布阵之道,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终致身死白帝城,为天下笑!由此可见此人,行军打仗一窍不通。较之曹公,实不可相提并论。
  咱们再看看曹操和刘备的性格。曹操性格开朗,作诗气冲云霄,慷慨激昂,令人激奋向前!其诗《观苍海》,《嵩里行》为千古之绝唱!今天我们读之犹能看到一个高大的英雄形象。读《三国演义》,感触最多的是,诸葛亮怎么那么多的锦囊妙计,刘备怎么有那么多的眼泪。我看刘备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哭丧者。这时有人可能认为刘备生性善良,其实不然,此为起阴险狡诈之故也。他深明什么时候该哭,什么时候哭能够得到最大的回报。第一次哭泣是在桃园结义之时,由此他得了两员愿意替其出生入死的兄弟。第二次哭泣是在张飞失徐州之时,其道出了“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服”的感慨。他哭泣原因有二:一为失去了徐州就失去了立足之地;二为他明白失了徐州现在已无法挽回,还不如趁机再拉近和关张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哭泣是在关云长斩颜良文丑袁绍欲迁怒于其,此为保住小命也。以后还有就是在汉中,夺人城池。最后就是在白帝城,其道出了当今最经典的遗嘱之一。当时情景如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效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渝!”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吾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节选〈三国演义〉)由该节可以看出,刘备此次哭泣,是为给诸葛亮加上金箍圈也,名为诸葛亮可以自立为主,实为令其不能簪越。原因何在呢?如果大家细心一定看到了这么一个细节,刘备向诸葛亮说起马谡不可以重用之时,令马谡且退。由此观之,刘备此时完全清醒,然而刘备对诸葛亮有心腹之盐述说之时,却没有挥退左右,明理人不难看出刘备的用意。当然,诸葛亮也不是傻瓜,因此,后来尽管刘禅很是无能,诸葛亮仍无二心。谈论完了刘备的哭泣技巧之后,我们就不难看出刘备的为人了。
  总之,曹操是应该给其一个公正的地位的时候了,就象文革以后,咱们也给刘少奇等人平反一样,咱们应该要有自己的看法,用事实说话。不能人云亦云。这样,咱们的社会才会更有发展。最后,我得出结论,三国鼎立初期的英雄人物中,唯操尔.

  望采纳 写曹操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92096394.html?fr=qrl&cid=84&index=3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9
《三国演义》,人物很多,诸葛亮神机妙算,张飞勇猛无比,曹操奸诈多谋,这些人物各个让人不能忘记。
书中描写的人物大约有四百多位,其中生动的人物让人过目不忘。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还有武将,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一个个栩栩如生。其中,我认为称的上大智的有:诸葛亮、周瑜、曹操、司马懿。不过这四个人都有指致命的弱点:诸葛亮太过于谨慎,周瑜心胸狭窄,曹操疑神疑鬼,司马懿阴险。
在这些人物中,我最佩服曹操。曹操是大智大勇的人,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敢作敢当,是非分明。比如书中有这么一段故事:曹操得到了董卓的信任,董卓一直认为曹操是他的心腹,虽然董卓对曹操很好,可董卓对天下百姓却坏透了。有一次,董卓带人出城打猎,村民在赶集,他兽性大发,将男女老少全都包围起来,将男的全杀了,一片混乱,血流成河。曹操看不过去,众将也是恨之入骨,可都是敢怒不敢言呀!曹操暗地里和王允商量,王允将七星宝刀给了曹操,让他去行刺董卓。可是没有杀成,到害的曹操把宝刀献给了董卓。曹操这次没杀成,但他是非分明,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让我十分佩服曹操。
曹操虽然有远大的志向,可是他有致命的弱点:太过多疑,就因为这个,他错杀了他的伯父。曹操的伯父吕伯奢好心收留了曹操,他去镇上买了点酒菜,可过了很长时间都没有回来,曹操以为他去报了官,就杀了吕伯奢全家。曹操虽然凭他的智慧收回了许多失地,可也有失策的地方呀!比如有一次,曹操听了庞统的计策,将军中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觉得心里才踏实多。可曹操手下的谋士程昱却对大家说如果吴军要用火攻,我们的船全都用铁环连结在一起,到时侯不是一条船也跑不掉了吗?而曹操说现在是在深冬,只有西北风,不会有东风,假如他们用火攻,岂不是烧了自己吗?晚上,黄盖登上火船,乘风而行。曹操在在大船上观望,曹操心想一定是黄盖带着粮食来投靠,于是便命人去查看。而黄盖的船行驶的速度快,一个劲的向曹操这边驶来。黄盖接近曹军,便下令点火,霎时火船借东南风,向前飞奔,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直奔曹操的水寨。人被困在船中,不能逃跑,全被烧死了。而曹操侥幸逃脱了。
曹操不听谋士的话,损失惨重呀!就因为太过多疑,不听谋士的话,所以没赢得天下。
我崇拜英雄,关羽的义重如山,张飞的有胆识,赵云的高强武艺,曹操的雄才大略……虽然我不是男儿,但我长大以后也要报效祖国。
第2个回答  2017-06-26
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诸葛亮
诸葛亮足智多谋,是刘备的军师,曹军把蜀军击败后,有准备攻打吴国,所以蜀国和吴国联盟。
吴国有一个非常杰出的青年都督周瑜,他有勇有谋,但他心胸狭窄,有嫉妒心。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来商议军事。以公事为借口,委托诸葛亮十天造好十万只箭。诸葛亮不但答应了,还立下军令状,如若三天造不好,敢受军法处置,并请周瑜三天后到江边取箭。诸葛亮走后,周瑜吩咐鲁肃,不给诸葛亮备齐造箭的材料,想为难他,同时还让鲁肃去探听消息。
诸葛亮见了鲁肃,问他借了20条草船和数百名军士,并请他保密,鲁肃答应了。回去后,鲁肃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周瑜很疑惑。
鲁肃帮诸葛亮准备好了船和士兵,等候他的调度。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上船,趁大雾漫天之际,命令士兵将20条船连接起来,驶近曹营。并一字排开,擂鼓呐喊。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后,不敢轻举妄动,只叫弓弩手朝江中放箭。很快船的一面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另一面受箭。( 万景文学 www.wan-jing.com )
天渐渐亮了,诸葛亮让插满箭的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曹操得知上当后,要追也来不及了。
20条船靠岸时,周瑜按诸葛亮的要求派人来取箭。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听了借箭的经过,自叹不如。
第3个回答  2019-07-28
你这是想让我累死,没门儿!
第4个回答  2017-06-15
刘备创立蜀汉,三分天下,其政治策略,战略眼光,用人,人格魅力方面,都不逊色于汉高祖。想想看当时有多时势力庞大的诸侯如:袁绍,刘表,哪一个有刘备的志向,哪一个有刘备的成就。
刘备当时能驾驭那么多猛将名臣,就说明他的能力突出了。无能者不可能控制得了比他聪明的人,只会反被控制。刘备能够和北方强大诸侯公孙瓒关系那么好,就说明刘备有过人之处。刘备刚出道时,投奔当时实力最大的诸侯袁绍时,袁绍当时能亲自出城到很远的地方去迎接刘备,者在当时是别的人不可能享受到的荣誉。这更加说明了刘备并不是同我们看到的《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一样那么无能,那么优柔寡断!
曹操当时也是很欣赏和佩服刘备的,自认为不如刘备。可惜的是他们始终是战场上争锋相对的敌人。曹操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曾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三国演义的评论。其中曾经说到过:早期征战的刘备以武勇闻名于天下群雄,数次战前冲杀。先后有斩:杨奉,韩暹……这些功劳在《三国演义》中却把它给了关羽和张飞。斩蔡阳给了关羽,火烧博望坡给了诸葛亮,赤壁之功完完全全归功于东吴周瑜!至少刘备赤壁有40%的功劳,华容道释放曹操的其实不是关羽。其实是刘备本人。
刘备总的来说是个明君,也是仁君。敢作敢当是他的人品;善于用计是他的智慧;伸张正义是他的作风;豪情壮志是他的气魄;善于用人是他的战略眼光。我相信在今天有刘备这样的人门可罗雀!是少之又少!如果不是刘备病逝了,那么一统三国的将是蜀国!历史将会被改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