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

如题所述

《红楼梦》第三回,西江月词有两首。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1]

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句句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贾宝玉是个被否定的人物;可是从作者的人生观和社会观来看,他却是个和那些国贼禄蠹完全相反的、保持着人类善良天性的真正的人.两首词句句都是反话. 贾宝玉不假矫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在那样的贵族之家处处受束缚、限制,于是就要产生苦闷,就要采取种种方式宣泄,在道学先生们看来这就是“寻愁觅恨”、“似傻如狂”了.相貌好是真,“腹内草莽”就未必.贾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大,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他拟的那些匠额和对联,使包括贾政在内的所有在场的人都相形见绌.他写的《芙蓉女儿诔》、《姽婳词》等等,表现出了像样的文学家的风范,连薛宝钗都说他“每日家杂学旁收的”,承认他懂得多.他并不是“腹内原来草莽”、“不通世务”,而是他厌恶贾雨村之流的政客,不屑与之为伍.不愿读的文章也只是那些“圣贤”的说教和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了贾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标准要求,那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了.他既不能像其祖先那样“理朝廷、治风俗”,为皇帝做个贤臣良相;也不能像王熙凤那样治家理财,撑起家业的门面,所以说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了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这个典型的意义也就在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贫穷难耐凄凉”一句.这是预示贾家败落后,贾宝玉要有一段困苦不堪的生活经历.《红楼梦》第十九回写贾宝玉去袭人家探视,袭人的母亲和哥哥慌忙招待贾宝玉,摆上一桌子果品,可是袭人觉得没有一样可吃之物,只给贾宝玉拈了几个松子瓤,吹去细皮,用手帕托给贾宝玉.这表现出贾宝玉是十分娇贵的.就在这个地方,脂砚斋有条批语说:将来贾宝玉“寒冬噎酸甭,雪夜围破毡”.对照起来看,他日后的处境是十分凄凉的.贾宝玉在在曹雪芹原著的八十回以后的经历虽然已经不得而知了,但有一段贫穷的经历是可以肯定的,同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大相径庭.[1]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