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怎样形象的表达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和乐以忘忧的心境的

如题所述

  传说,孔子有学生3000,其中最出名的有72人,而颜回又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颜回的一举一动,在孔子看来,都合乎心意。所以孔子常常以颜回的事例来教育其他学生。
  颜回,字子渊,所以也叫颜渊。
  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指:颜回,真贤者啊!他住在荒僻的巷道里,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他乘饭用的器皿是竹子做的箪,舀水用的器具是木头做的瓢。这要是落在别人头上,则是不堪忍受的了,但是颜回始终感到满足、快乐。颜回确实是个十分贤德的人啊!
  孔子十分赞赏颜回的这种品德。然而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品德呢?孔安国说,这是“安于贫而乐于道”。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指,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颜回29岁头发尽白,32岁就死去了。孔子为他的短命感到非常悲痛。
  成语“安贫乐道”、“陋巷箪瓢”、“箪食瓢饮”、“箪瓢屡空”、“迁怒于人”均来自本故事。
  意即: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对艰苦的生活泰然处之。

  P.S.个人认为,孔子并不是真正安平乐道的人,他只是因为政治上失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