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问题

复制者闪
一全诗
1 运用了什么手法
2 描绘了哪些意象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 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三句话 的 意象 写作手法 翻译 和表达的感情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 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三句话所反映的哲理 100-200字左右

回答的好自然给分!

  一全诗
  1 运用了什么手法
  2 描绘了哪些意象
  3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全诗虚实结合,由眼前美景想到人生宇宙,因为人生短暂,自然过渡到游子思妇间的相思之情。
  2、描绘的意象主要有春江、花林、芳甸、白沙,最主要的是月。
  3、作者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二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 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三句话 的 意象 写作手法 翻译 和表达的感情

  意象:月,江。
  手法:拟人、反问。
  翻译: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情感:人的个体生命是短暂的,但整个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长久的。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肯定的乐观积极地情绪。
  三
  从江畔何人初见月 到 但见长江送流水
  这三句话所反映的哲理 100-200字左右
  诗人感叹的是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说的是,初见月之人早已逝去,今人看的还是那轮千古的江月。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体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整个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长久的。而宇宙的永恒只是单调的重复。)作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绝望,可谓“哀而不伤”。张若虚用他的《春江花月夜》让我们聆听到了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这是多么美好的哲理,让我们的人生少了杞人忧天的哀伤,多了几分乐观自信的昂扬。
  自己做的,看是否对你有帮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2-07
1 作者抓住扬州南郊曲江或更南扬子津一带月下夜景中最动人的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作者更是透着对生活美好的向往把扬州的景色以文字表达出来。
整篇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起首四句,就两现春江、两现明月、两现潮、两现海,交错叠现的景观立即把人带进了一个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后一句,又为整篇描写的江月埋下了伏笔。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3 我们看到,诗人在第二组是写初月的朦胧,第三组是写高月的皎洁,并发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面对这一轮江月深深地思考着,满怀感慨和迷惘。也许后来大诗人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以及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只是此句的翻版。而第四组的起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则如出一辙。张若虚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刘希夷感慨风物依旧而人生易老,两者之间何其相似!这里月的叠用、人的叠用以及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飞丝相接,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诗人创造的这种诗歌语言形式,后来发展成为散曲和民歌中的“顶针续麻体”,至今中国诗坛还留有它动人的影子。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春江花月夜

第2个回答  2010-12-06
有时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