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

如题所述

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研究

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与信息经济时代,同时知识与信息也在迅猛增长,作为青年一代中思维较活跃的一个群体,当代大学生,在整个大环境的影响下,其心理发展产生了新的特点,这也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采取新的方法加以引导,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针对不同的特点所进行的教育对策。一、
当代大学生心理的一般特点

1、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
当代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是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八九岁至二十二岁,心理发展已基本接近成熟,但如果更全面地仔细分析其心理发展,则可发现他们心理发展某些方面远未成熟。大学生由于他们已达到公民法定年龄,又进入了大学,因此他们便自以为已经成人,说话和行事力求带有成人味道。但从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说,他们只能是"准成人"。大学生不象中学时那样,受到老师及家长太多的约束,而是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在处于这样的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中,他们往往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总以为别人对一切都应该和自己设想的一样,因而在思想感情上往往容易与学校及社会的要求不一致。所以从心理发展说,大学生也只是处在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阶段。

2大学生心理特点的两面性
大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具有两面性,即积极面和消极面。大学生心理发展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些成熟的方面表现出积极的特点,如情绪强烈但善于控制,情绪丰富,热情高涨,高尚情操日益发展;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勇往直前的气魄,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望;抽象高度发展,辩证性日益提高,发散性思维有新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创新意识强;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对自己各方面的认识大大提高,主动性增强,自尊心特别强;人际关系进一步扩大,与他人交往能力提高;富有理想,积极向上,向往真理;等等。

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未完全成熟特点, 决定了其心理发展的消极特点。
如滥用充沛的精力与蛮干;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时,易成为情感的奴隶;自我意识强,情绪体验深,在外界的不良影响下,易陶醉于低级情绪;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导致失败;在缺乏正确理想指导时,求知欲与敏感性易导致迷信错误的、自以为是的"新知识"或"新思潮"。

3大学生的内心矛盾
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两面性,而且其各方面的发展也很不平衡,往往易引起各种的冲突与矛盾。主要的内心矛盾有:锁闭性所导致的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强烈求知欲与识别力低的矛盾;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的矛盾;强烈的性意识与正确处理异性关系之间的矛盾等。

这些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正常的矛盾,但怎样化阻力为动力,正确解决内心矛盾,使心理发展更加趋于成熟,也给我们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大学生几个方面的心理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需要不断适应几个方面,如学习与创造、人际交流、情感、独立的人格与生活等,在各个方面上,当代大学生们也具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只有了解把握住了这些特点,并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使学生们健康成长。

1 大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在改革开放新的形势下,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里,教师单纯灌输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现时代的要求。大学生们不仅要善于理解书本知识,而且应该善于在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不仅要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创造,而且离开了老师的教导,离开了学校,也要善于学习和创造。

大学生的学习可从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方法三方面进行分析。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习动机也在发生着变化,高级的学习动机逐渐减少,而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及追求较高的物质生活占有很高的比例,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同学不明确自己的学习动机,这样导致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目的性不强,学习动力不大。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也是当务之急。

由于现在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断增多,需要自己计划和安排学习,但一大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及自我约束力较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较差,时间不能有效的利用,只是忙于应付老师的考试,而不去主动地获取其它许多重要的知识。使学生懂得珍惜时间,懂得自学,懂得主动学习,也是我们需要加强的方面。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中学,它需要一定的学习方法,需要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需要理解、归纳记忆,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这方面,大部分同学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但也需要高校教师在这方面加强指导。

就创新而言,当代大学生似乎具有着强烈的创新愿望,有不断提高培养创造力的要求,有增强创新意识的主动性。创造力形成也需要许多条件,如深厚的专业功底、知识广博、实践技能、学会学习、学会思维、良好心理素质、交往能力等。学校及教师提供更好的条件,加强教学改革力度及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相当重要。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心理活动,心理现象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陌生。让我们结合一个例子来说明心理现象。
小王早晨醒来,她看到阳光已经射进屋子,听到窗外树上的鸟儿正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她打开窗户,一阵微风吹来,使她感到凉爽极了。她尽情地吸了几口清新的空气,似乎嗅到了这空气中带有一股花香味,她推想这花香大概是从不远处的花园里吹出来的,她记得那里有许多牡丹花,现在也许已开花了。她很高兴,今天是星期天,她在心里计划着是不是该去玩一会儿,那该多惬意啊!她很喜欢牧丹花,她已经好多天没去花园了。忽然她又想起实验报告还没写完,离讨论的时间不多了,她必须忍耐一下。于是她简单地吃了早点,又肯起书包向教室走去……
在这一个小小的生活片断里,就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里的看到、听到、嗅到、感到我们称为感觉;记得、想起称为记 忆;推想、计划属于思维;高兴、惬意、喜欢,是感情;忍耐、坚持,就是意志。这些都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反映的对象、心理的内容,个体是通过积极的实践活动去反映现实的。所以,人的大脑发育成熟程度不同,生理状况不同,人所接触的客观环境不同,人的心理也就不同。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什么?它是以什么样的趋势呈现出来的呢?
(一)由发展变化急剧向发展变化缓慢过渡
中学生心理发展非常迅速,呈现出新的高峰。
1、 智力迅速发展并达到相对的成熟
进入中学阶段,孩子智力的各因素迅速发展,逐步摆脱儿童的智力模式。理论思维的确立及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使中学生智力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而达到新的高峰,达到相对成熟。智力的相对成熟对孩子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开始产生巨大的影响。
2、 出现了创造力的高峰
创造性能力和创造性个性品质迅速发展。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有思考和创造的勇敢精神,有富于想象的品质和献身精神,许多人在中学阶段就显露出创造的锋芒。正如著名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所说:“当你老了,你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因为你一旦有了新思想,会马上想到一大堆永无止境的争论,害怕前进,当你年轻力壮的时候,可以到处寻求新观念,大胆地面对挑战。”
3、 情感丰富、热烈而充满活力
比起小学生,中学生进入青年期后情感发展变化是十分迅速的,情感丰富、内心体验的多种多样是儿童期无法比拟的,也是成人不易理解的。同时激情的迸发使中学生富于热情,充满生机,朝气蓬勃。
4、 需要与动机发生了新的变化
需要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生活和发展条件的必然。中学生的需要迅速发展,首先是需要的性质的变化,即社会性需要急剧发展。不仅需要衣、食、住、行,更多的则需要知识与技能,需要交往与友情,需要理解与尊重,需要理想与成功。
动机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力量,是被意识到的需要。中学生的动机迅速发展。首先是动机内容的结构变得丰富了,社会性强了,不仅有学习动机,还有社会动机、社会活动动机、职业选择动机、成就动机等。其次是动机的强度增大了。以学习动机来讲,中学生求知的强烈程度远远超过了小学生,许多学生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精神是小学生无法相比的。再次是中学生动机的内部冲突比小学生复杂,学生自觉调节动机冲突的水平迅速提高,又不断在新的水平上激发着个体积极性。
5、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进入青春期,孩子们心理的自我发展,使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进入一个新阶段。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而且这一发展还没有波及到并影响其他心理的发展。
6、行为的强度增加了,新的行为出现了
生理的迅速发育、性的成熟、情绪的强烈性及社会化过程的加速使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的行为总是发动得比较快、强度比较大,做什么事都比较果断、勇敢,喜欢拼搏,总有一种急促感。同时又出现了一系列小学生所没有的新行为,如求偶行为、反对家庭或教师束缚行为、更复杂的社会交往行为、寻找新的兴趣与爱好行为等。
(二)由矛盾动荡向逐渐稳定过渡
中学生心理发展,既然是处在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那它就是一种质向另一种质的转变过程,儿童、少年的模式被打破,成人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呈现出一种不平衡和不稳定的状态。有人把这一过渡性特点叫做“成人感”与“孩子气”的矛盾。
1、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
孩子自认为已经是个大人了,独立性意向、自尊心十分强烈。一方面想竭力摆脱家长的管教,希望家长和成人把他们不要当小孩子看待,希望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尤其反感父母那种絮絮叨叨的管教。前例中作家顾艳的女儿在家的表现正是这种心理作用的结果。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把过去的自己看作“幼稚的小孩子,力图与过去的“我”一刀两断,常常通过口头或行动方式宣传自己已经不是小孩子了。有的心理学家把这种企图在心理上与对父母的依赖决裂,与自己的儿童时代决裂的现象叫做心理上的“断乳”。但是这种“断乳”却不是轻而易举的。因为第一,事实上中学生并未成熟,在认识、情感、行为上均未摆脱孩子气,缺乏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其他方面也不具备充分独立的条件。第二,现在许多学校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比如一些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学生不仅知识面狭窄,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第三,我国现阶段传统的家庭关系中父母一般不十分发鼓励子女尽早独立,以至于上了大学、研究生,经济上还要依赖父母,特别是许多家长对子女过分溺爱,或望子成龙心切,或百般呵护,使中学生的依赖性往往还相当强,甚至有的孩子虽已独立工作、独立生活,但心理上、行为上仍然对父母十分眷恋依赖,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较差。比如许多学生考上大学后,入校报名时总是要由父母亲属护送;一些学生不知道手续怎么办,只好由父母跑前跑后到处奔波;一些学生连床都不会铺,仍由父母代劳。他们是被社会舆论称为“抱大的一代”。这种情况应引起家长们的沉思。
2、强烈的求知欲望与有限的认识水平的矛盾
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十分强烈,对什么问题都想问个为什么,想学习、想思考、想探讨,但由于知识经验有限,思维水平有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常会发生无目的、无计划、不加分辨、急于求成的学习和吸收。一个时期之所以出现许多中学生热衷西方哲学的一些观点的现象,如尼采的超人意志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等,与他们心理上的这种矛盾不无关系。
3、 闭锁性与强烈地要求交往、要求理解的矛盾
所谓闭锁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它是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的。中学生由于思维的发展,对外部世界认识的广泛性、深刻性的发展,尤其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加之相应的独立性与自尊心的发展,便失去了儿童时期的外露、直爽、单纯、天真等特点,出现了心理活动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首先表现为出现了“内心的秘密”,“自我交谈”的时候增加了,开始要在自己的房门、自己的抽屉上上锁,反感别人随便翻动他的东西,在没有人的时候写日记,自己向自己倾诉内心的秘密。同时在与人交往中变得不那么坦率了。比如我们问儿童某些问题时,他们可以不加考虑直截了当地回答,而问到中学生时,他们往往要考虑很多,有时坦率、直接、真实地回答,有时则不然。
中学生心理的闭锁性,使他们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要求较高,选择条件苛刻。因此,他们不仅与父母、师生之间不易达到心理相通,在同龄人之中也不容易找到真正“心心相印”、“相互理解”,能够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而常常感到不易被别人理解,心理上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觉。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要求,中学生却强烈地想与人交往,得到理解。这一矛盾常常使孩子不能平静,个别人甚至变得性情孤僻。
4、自主性与被动性的矛盾
自主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主观心理状态的一种倾向性,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的心理活动的自觉主动性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发展了,但总的来讲,在青年期以前孩子们的认识和行为还更多地由成人帮助进行控制调节,只有到了青年期,随着大脑的成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才出现了较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这时起,孩子作为个体来讲更加积极主动。无论在认识上、情感上、行为上都力图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去思考认识、去体验、去行动。在认识外界事物时他们要求并努力辨别是非真伪;在行动中他们努力按自觉确定的目的去行动,在各种活动中他们努力控制调节主客观之间的关系,并在活动结束时竭力总结经验教训以进一步确定自己今后应该怎么认识、怎么行动。但另一方面他们不善于自觉主动地控制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相应的外部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被动盲目性。比如在情感和理智的关系上,中学生非常想同成人那样控制自己,但因为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却常常办一些傻事、蠢事,以至令其后悔莫及;常常跃跃欲试地想克服困难,完成确定的任务,但由于对任务本身的意义认识不足,或对客观上的困难估计不足,或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自觉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水平的能力不足,而不能坚持始终。
5、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中学生满怀激情,富于理想,勇于追求理想,追求美好事物,因此常对社会、对国家、对自己进行种种美妙的设计。这不仅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还由于富于激情的特点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驱使他们能反映现实环境并推测未来。但他们的激情尚不稳定,社会地位尚未独立,知识经验积累得还不足,因为他们考虑问题还未能完全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这又使他们不善于认识和对待现实,不善于在理想鼓舞下立足于现实去奋斗,对现实与理想的认识和设计缺乏稳定的意识倾向,往往只求得在想象中的心理满足,或者以错误的、片面的选择来对待理想与现实,不善于将理想与现实统一起来。
综上所述,中学生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心理变化发展到相到成熟时期。心理发展的急剧性和矛盾动荡性,使孩子心理发展具有空前的速度和加大的动力。个性心理发展趋向稳定和倾向及心理内容的社会性的发展又增加了他们心理发展的选择性。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有利于家长了解孩子,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参考资料:http://www.dddxs.com/xljk/ShowArticle.asp?ArticleID=84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2-28
一般说来,少男少女性心理的发育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

1.异性疏远期

少男少女发现了自己与异性在身体外表上有了差别,可能感到羞涩和不安,在异性面前会显得拘束和尴尬。女孩怕男孩观察到自己的乳房发育了,特别怕男孩知道自己来月经;男孩怕女孩发现自己脸上长胡须,更怕让女生看到腋毛和体毛。于是男女孩子彼此疏远,课间活动保持界限,男孩一堆,女孩一群。即使是儿童时代很要好的异性朋友,此时也有所冷淡和回避。有的人在家庭中还不由自主地疏远异性长辈,女孩生怕父亲知道自己来月经了,男孩也生怕母亲发现自己遗精的秘密。这种青春初期异性疏远的背后,潜藏着对两性差异的莫名感和神秘心理。

2.异性吸引期

对异性产生好感与爱慕,一般发生在女孩12-13岁、男孩13-14岁以后。两性的外表差异突显出来,正是这种差别产生了吸引力,“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就是所谓“磁场效应”。这时少男少女一般好表现自己,吸引异性。男孩乐于在女孩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以赢得女孩的好感和赞许;女孩开始注意修饰打扮,以引起男孩的注意和喜欢。男女相互接近的渴望使人乐于参加与异性在一起的集体活动,喜欢结伴外出郊游、娱乐或参加体育锻炼等等,并对异性表示关心、体贴,乐于帮助异性同学以博得异性好感,但这种接触交往多半没有专一性和排他性。要多在集体中与异性同学普遍交往而不要过早地陷入与某位异性同学的单独的特殊亲密关系中,以免“作茧自缚”,孤立自己,失去在集体交往中获益的机会。

3.异性眷恋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少男少女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与父母的关系倾向疏远;由于体内激素水平越来越高,异性相吸的磁场效应也越来越强,每个人都可能交上一个或多个亲密的异性朋友。此时的青少年应当加强责任感与自我控制,积极自然地多交异性朋友,在交往中学习两性尊重和平等,并增强自尊和自信。但此阶段,如果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发生越轨行为。

少男少女的交往及其功能

青春期少男少女对异性之间的神秘感、好奇心和吸引、向往、眷恋等等心理,既不是完全出于个人的意愿,又不可能受他人左右。对青春期性心理的自然表达和健康安全的性心理满足,是通过少男少女正当的异****往而实现的。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同胞异性之间的交往,寻求家庭之外的异****往就是完全正常的事情。这种交往有着许多积极的功能。

1.娱乐型交往

少男少女的交往多数具有娱乐性。“开心”,“有趣儿”,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交往中的感受。由于异性之间有“磁场”作用,使异性之间的娱乐格外令人感兴趣。聊天、谈笑、遛马路、逛公园、唱歌、跳舞、玩游戏、外出烧烤、旅行,以及开个生日“Party”等等,都是男女同学在一起开心的好机会,以此愉悦身心,心旷神怡,达到排解压力、放松身心、消除孤独寂寞感等等目的,从而增进健康,补充精力。

这种交往多半是在大庭广众之中、光天化日之下的群体行为,无需躲藏,不必掩饰。在男女之间娱乐性的交往中获得性心理自然满足而带来的快乐感,是少男少女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

2.社会化型交往

“社会化”是指每个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并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性和完善人格的过程。这一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而青春期是个人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异****往,有着不可取代的功能。一是与同龄异性之间形成正常的阴阳和谐关系,避免停留在“恋父”、“恋母”状态,这叫“第二青春期”。二是在交往中在比较之中正确了解异性,深入认识自己,学习两性之间的尊重与平等、为未来的择偶与婚姻家庭生活做准备。“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男女同学相互了解,相互接纳的过程,就是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一个人决不能等到考试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做练习,再考试。未来的恋爱、择偶、结婚,是人生路上最难的考试,为什么不在事先读书并做些练习呢?

3.心理救护型交往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是不是常有“成长的烦恼”:乳房不够丰满,****不够“标准”,体形不太理想,胡须太多或太少,脸上长了青春痘,或是月经来潮,或是遗精了……如此种种,都可能使人产生不良情结。还有人际关系的磨擦,考试的失误,学习的压力,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苛求,甚至父母关系不和等等,都会给处于敏感期的少男少女带来烦恼。

处于烦恼情绪中的少男少女,好象掉进了一个深渊,多么想有人送下一根救命绳搭救一把!此时,谁来担当救助者呢?当然,最好是父母罗。然而父母天天忙于自己的事,说不定自己也在烦恼之中呢。那么,老师该救助一下烦恼中的学生吧?但一个班主任管着四、五十个学生,还要兼上课,哪里有精力去仔细观察每个学生每天的情绪有何变化呢?

如果你有位最要好的异同学,他(她)正在你烦恼时来到身边,用几句设身处地的话语来安慰你。话语中带着磁力,最容易打开心扉,使你顿时感到云消雾散,雨过天晴。你感到只有他(她)理解你,读得懂你,你多么需要他,感激他,喜欢他啊!你很快从心理深渊中解脱出来。可是过了一阵子,那根“救命绳”就自然不那么有用了。或许,被救助者自己有了经验和力量,又会深有感触地走近另外一个心理困境中的异性同伴呢。就这样,属于心理救助****往的男孩女孩,不可能也不需要保持天长地久的关系,就象病人康复之后不再去看医生一样。这难道不是少男少女的友情交往中最常见的情形吗?

4.学习型交往

其实,男女同学在一起切磋学习,商讨功课,效果最好。因为男女生在学习上各有所短和所长;来自异性磁场的吸引力,更使男女同学之间的互助、互比和相互激励成为学习上进的无形力量。我们看到一些学习上的佼佼者,知识丰富,又善于交往的好学生,并不是那种独来独往,与异性老死不相往来的“中性人”。他们性格开朗,包容性强,喜欢参加异性相聚的群体活动,但不搞小圈子,其周围许多异性和同性喜都欢他(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