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故乡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题所述

一、谋篇立意

故乡》以搬家为线索,以“我”回到故乡的见闻为内容,把现实和回忆结合起来,组成一个艺术整体;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二、文章脉络

小说按“我”回故乡的时间顺序叙写,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写“我”渐近故乡时看到的萧索景象及悲凉心情。这一派破败荒凉的景象实际上是封建军阀混战年代日趋破产的农村的缩影。触景生情,“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这里边有的是对现实的忧虑和失望。“悲凉”二字为全文定下了基调。

第二部分(从“第二日清早”到“已经一扫而空了”),写“我”在故乡逗留期间的见闻,着重通过描述故乡人事的变化,揭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

这一部分是小说情节的主体。

归家后母亲的谈话引起“我”对儿时好友闰土的回忆。这一幅用明丽的色调绘制出来的“神异的图画”更加反衬出现实生活的昏暗。

杨二嫂的出场是一个精彩的插曲。杨二嫂身上的巨大变化.展示了农村破产的深广程度。作者还以鄙薄的心情描写了作为破落的小市民的代表杨二嫂身上尖刻、自私、懒惰的种种恶习,与下面闰土的朴实、善良、勤劳形成鲜明对比。

闰土的出场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在这里,作者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罪恶统治。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结尾),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想,抒发了“我”要求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写作方法

第一、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主题的深刻性。“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河地“神异的图画”,是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豆腐西施”与“圆规”,是人物今昔的对比。人物对比中又具有着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肖像的对比;有闰土前后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闰土少年的友谊与中年的“隔膜”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关系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一气”的对比。这样多方面的对比。都有力地突出了“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这一主题的深刻性。

第二、传神的肖像描写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少年闰土的肖像是:“红活圆实的手”,“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淡淡几笔就把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特征描绘出来了。中年国士的肖像是: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象是松树皮”。脸“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这就是一个在旧中国受尽了苦难和折磨的农民的典型的形象特征。

杨二嫂的肖像则是素描式的勾勒。“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象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这正是一副乡村泼辣妇女的神气

第三、生动的景物描写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波澜。“阴晦”的天气,“鸣鸣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索”的荒村,荒凉的景物中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在这幅“神异的图画”’中,寄托着作者对理想中故乡的爱与眷恋。这一幅明净美好的画面在篇末又一次重现,则更有力地衬托了作者的美好的“愿望”。

此外,“黄昏”天色,“深黛”色的青山,“模糊的风景”,也都与作者“模糊”了的“影像”,“惘然”、“悲哀”的心境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四、问题探究

关于《故乡》的主题:

一直来我们把《故乡》定位在批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反映旧中国农民的辛苦生活。然而这样的理解明显带有时代和政治色彩,而且对一个中学生来说,显得十分牵强。这篇小说比较深刻全面地反映旧中国的社会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还应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的过程。这样的悲剧在今天或许还在演绎。不过是麻木的特点不同而已。

2、从闰土、杨二嫂的身上可以看到旧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渴望故乡可以说是渴望一个纯真、美丽的精神家园。然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现代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庸俗化,使作者感到十分的失望。

以上几种主题的理解都是可以的,我们一方面结合小说的时代、人物探究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联系现代社会的现象理解小说反映主题的典型性。

【练习解答】

第一题: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把握文本的主线,体会作者的情感。

“我”的感情脉络:

忆故乡:天真烂漫的童年,让“我”感到心情无比欢愉。

在故乡:冷漠的家乡,隔膜的人情,使我感到无比悲哀。

离故乡:“我”想故乡会好的,但是总觉得美好的未来很渺茫。

“我”对故乡的感情比较复杂;回忆中的故乡是一个带有神异色彩的美的故乡。现实的故乡却又是在现实的重压之下失去了精神生命力的故乡。期望未来的故乡能有所变化,却又觉得希望有些渺茫。

第二题: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把握人物分析的基本方法。答案略。

第三题: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文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帮助理解文章的主题。

(1)这是一段重要的景物描写,准确地传达出作者对现实中的故乡的沉寂、毫无生气的失望,也为后文对故乡人物的精神世界的变化作了铺垫。

(2)作者通过这段话婉曲地表达了对“故乡”的理想。

(3)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第四题:设计此题是为了引发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探讨,过去多持第一种看法,现在持第四、第五种看法的学者较多。鼓励学生提出有个性的创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4
表达了鲁迅先生对闰土的敬佩,和对自己所处环境生活的不满与对农村生活的向往,还有对闰土的怀念.
第2个回答  2020-10-21
6666还算不赖,鲁迅这个文章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