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详细说明

资本主义萌芽是1000多年前的事情了
还要详细说明?
那说点近代的吧
一、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般来说,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资本的原始积累、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中国,这三个基本条件形成的情况,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因此,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走上了另一条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从明朝中后期就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由于自然经济的牢固性,由于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的入侵,截断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正常道路。所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终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参天大树。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帝国沦为西方列强共同支配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深,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具体的表现是,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入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这些地区的农民开始买洋纱织布,或者直接买洋布,从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与此同时,生计日益艰难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境地,这就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东南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枯萎了。那时候,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中国近代机器工业并不是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自然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欧风美雨的刺激下产生的。欧风美雨使中国封建经济结构逐渐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开辟出一定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但是,近代中国却没有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提供资本原始积累的条件。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不可能像西方国家那样,走由家庭手工业到工场手工业,再到近代机器工业的正常道路。换句话说,近代中国机器工业无法首先由民间资本投资创办起步,而是由一些中央与地方的封建官僚,利用手中的权力,倡办新式机器工业,从而拉开了洋务运动以及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序幕。然后,一部分商人、买办、官僚开始投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相对于洋务派创办的官营企业的国家资本而言,他们被称为私营资本企业,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时期。那时候,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存在着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三种形式。在中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外国资本占比重较大,本国资本占比重较小;在本国资本主义经济中,官僚资本占比重很大,又呈畸形发展状况,民族资本占比重很小,实力薄弱。

二、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标准》要求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道路十分曲折。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政府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近代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再加上不久以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中国资本主义得到了一个发展机会,进入了“黄金时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夕,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再加上封建军阀混战,缺乏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民族资本主义受挫。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以及围绕实现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而展开的“改订新约运动”,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显著发展。而这种发展的势头被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所打断。利用战时经济的环境,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本和国民党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1945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以后,国民党官僚资本靠接收日本侵华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明显的优势和垄断地位。国统区的民族资本企业在美货倾销、官僚资本排挤压制、苛捐杂税横征暴敛和通货膨胀等多方面因素打击下,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史实告诉我们: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苦挣扎的。民族工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但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控制下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是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代化,达到强国富民的目的,是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做过的梦,但是毫无例外全都破灭了。历史雄辩地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不推翻腐朽的社会制度,不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的解放,要想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在近代中国,曾经有不少人提出过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张,并为此而奋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三次:

第一次是由太平天国的干王洪仁玕提出、经天王洪秀全批准的《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纲领。由于太平天国的失败,这个纲领没有付诸实践,只是作为思想史的重要资料保存下来。

第二次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19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中日甲午战争以后的几年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的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变法维新。他们提出设议会、立宪法;办铁路、开矿山、奖励农工商;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精练陆军、扩建海军。这些变法维新的主张,其实质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他们依靠光绪皇帝的支持,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将变法理论付诸实践。但是,新法只推行了103天,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守旧势力的打击下,戊戌六君子血染刑场,遭到惨败。

第三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这是在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一次有理论、有纲领、有政党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使命就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从1894年孙中山建立革命团体到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其间经历多次武装斗争,历时17年。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庄严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它理应成为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保障。事实上,孙中山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包括了一些废除封建制度,推行民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的条款。但是,这个新政权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反对封建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的重大举措,帝国主义就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发动反扑。政治扼杀、经济封锁、军事威胁,同时并举,终于迫使孙中山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宝座让给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中的新代理人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付之东流。

历史一再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很薄弱,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发展起来,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和成熟程度,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资产阶级担当不起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无产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肩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