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赤壁大败之我见一千字作文

曹操赤壁大败之我见一千字作文

赤壁之战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罗贯中花费笔墨最多的地方。首先,赤壁之战是当时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争。赤壁之前,全国军阀割据,通过不断的混战进行土地兼并。赤壁之后,由曹,孙,刘主导的三国局面开始逐渐形成,三方之间谁都没有能力统一全国。其次,赤壁之战是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并不少见,比如官渡之战,淝水之战等等都比较出名,但是当时最为经典的还是赤壁之战,因为失败的一方是曹操,一个乱世枭雄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输了,所以很容易引起后人的注意,研究价值非常高。最后,文学作品为了文学故意渲染赤壁之战。《三国演义》说到底紧紧是一部小说,不是历史,小说通常需要“亮点”吸引读者,所以赤壁之战就被罗贯中选中。
赤壁之战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已孙刘的结盟大败号称80万的曹军。这其中原因有很多,后人的总结更是个说纷云。但是我认为,曹操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曹操的个人的原因,而是历史的原因。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地方出发进行阐述。
第一:当时的汉朝气数未尽,用现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还没有一个更加适合的上层建筑能够满足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先看一下曹、孙,刘分别代表的利益团体。刘备被称为刘皇叔,是汉高祖后裔,他代表的是那些追随汉朝人们的利益,所以他是保守派别。如果他统一了全国,那就是汉朝的延续,但是历史的事实是刘备一直很弱,从来没有真正强大过,这就说明,当时追随汉的人是存在的,但是人并不多。曹操被称为“汉贼”,可见曹操当时属于激进派,他的目的是推翻汉朝,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汉朝已经延续400多年了,可以说很多人对汉根本没有感情,而且很多人希望趁乱世浑水摸鱼,也许自己就是未来的利益主导者呢?所以曹操当时的实力最大,因为他是推翻旧利益集团,成立新利益集团的代表者。孙权是中立派,或者是观望派,他认为气数已尽,但是却不知道谁能接盘,所以孙权在三国鼎立的时候一直处于中间派,不强大也不弱小,总会立于不败之地。正因为三方代表的利益不同,导致三个不同的结局:蜀国第一个灭亡,因为支持率较低;魏国第二个灭亡,毕竟太年轻;孙权第三个灭亡,老谋深算但是却提不出一个好的方案。这就相当于一家公司,董事长是汉朝,已经快100岁了,躺在床上都不能动了,却还不愿意把公司权利交出去,所以下面的股东就开始闹了。刘备是董事长的儿子,由他继承当然没问题,但是他也有80岁了,能干几年?曹操相当于20出头的小伙子,代表着公司大部分员工,支持者很多,想赶紧接手,但是股东中还存在一部分老人,他们可不愿意把权利交给这么年轻的人。孙权是一个中年人,相对比较沉稳,现在各个股东闹的不可开交,他也不知道该支持谁,索性我就观望吧。
第二:孙权加入了刘备集团。或许你会感觉奇怪,孙权加入刘备?难道不是刘备加入孙权吗?毕竟孙权才是孙刘结盟的主力啊。不是这样的,正如上面所说,赤壁之战的原因说白了就是以曹操为代表的新利益集团要推翻以刘备为代表的旧利益集团,而孙权作为中间派在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做出选择,因为他不选择,曹操和刘备就会帮他选择。但是孙权当时并不知道到底谁才会是新的董事长,毕竟曹操代表的集团大部分人才20岁出头,当权了之后会干些什么荒唐事也不是不可能,所以为了安全考虑,他选择了刘备。因为刘备也有80多岁了,选择他不过是缓兵之计,他早晚是要完蛋的,等过一段时间形势明朗了,我在决定给谁投票。孙权加入刘备之后,天平开始出现了倾斜,刘备集团实力大增。
第三:新的上层建筑还没有形成,国家统一需要过程。正如前面所说,当时适应新的产生力的上层建筑还没有成型,需要一个成长阶段。而我们知道三足鼎立其实就是一个稳定阶段,毕竟三角形最具稳定性嘛。还是之前的例子,能代表公司利益的到底是谁?对不起,这个人还没出现,他还在读大学呢,等他大学毕业了才行。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晋”,他不是公司的董事,他应该是由董事会外聘的总经理,作为董事会成员的各个股东都是公司的受益者,其中任何一个掌权都势必会影响另外一个股东的权益,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外聘总经理,只有他才能公平的保障每个股东的权益,让公司的上上下下心服口服。不过可惜的是这个总经理能力有点不足,没干几年就被赶走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8-11
提到三国英雄,我们便自然而然的想到孙仲谋、周公谨、诸葛孔明。至于曹操,人们却不甘截然的称其为英雄。曹操的确有其两面性。
  反面的曹操给我的印象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他逆大道而谋贤才。愤祢衡之才而借刘表之刀杀之。清异己而杀孔融。心胸狭隘而以怨报德,误杀恩人一家,声称:“宁使吾负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负我”。
  从这些方面来讲,人们对曹操的印象当然大打折扣,认为曹操仅能是小人,不能是英雄。然而曹之故事,全非正史记载,故势必有一定的局限性。那么曹操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实在是有待商榷。
  古语云:“乱世出英雄”。曹操便出生在汉末动荡年代。幼年的曹操看到了汉室的腐、颓废,便决计要干一番事业。成年后,曹操四处奔走,结识各路英雄豪杰。
  所谓:江湖险恶,人心叵测。故乱世中英雄衣不可无防人之心。曹操所谓的“心胸狭窄”以及后来的“以怨报德”也许正是他能在乱世中颖脱而出的根据。
  祢衡之所以遭人谗陷与其恃才傲物不无干系。已经身为汉相的曹操本来就对某类“人才”有所忌讳,何况祢衡。孔融集仁义于一身,一心筐扶汉室。但错就错在他的愚忠。未能把握潮流所向,大势所趋。与为高权重的曹操处处为敌,死在所难免。
  在我的眼中曹操是一位文学家、政治家、谋略家。
  从文学意义上讲,曹操有一颗善感的心灵。观沧海见到了沧海的的博大和江山的美好,抒发了一代政治家的豪情。“神龟虽寿,犹有竞市时”表达了的人生观、事业观只有在有生之年干得一番事业才足以慰藉平生。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更显示了自己志向的深沉悠远。中国有句古话说:诗品如人品。那么曹操的人品从其诗品中可见一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曹操对人才的渴求。厚与关羽,长板坡上怜子龙,无不显示曹操对人才的宽仁厚义。因此曹操能攀得高位。
  谋略上,曹操将胜败视为兵家常事。胜不骄,败不馁。倒运时,她会揶揄自己的厄运;走运时他会调侃自己的好运。身处顺境时,他横槊船头,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诗。赤壁之站,折兵十万,败走华容道,遇赦于关羽,不禁笑叹:“今遇云长,吾命得还矣!”无不表现出一代谋略家、政治家的风范。从这些意义上讲,曹操亦不愧为一世之雄!
第2个回答  2016-08-11
政治:东吴孙权吴人吴制,也就是政权江东化。本质上缓解了一定的内部阶级矛盾。曹操方面:北征乌丸刚结束,新降荆州集团,内部矛盾压力大,曹操依循法家思想治国,严重影响士族阶级的特殊为官地位,面对的舆论压力大(舆论掌握于士族阶级之手) 总结一句话:东吴基本上下一心(孙权斩岸立誓之后)与刘备联军,曹操内部矛盾虽未彻底激发,但要相对较大。

军事:孙氏久占东吴,以历三世,国险民附,易守难攻,且入主东吴必经水战,江东之人多以水战为主。曹操方面军事力量强大,兵数众多却因新老(亲兵,新降,地域)关系上下离心,不习水战,故而略显外强中干。

战术:曹操领5000精兵追击刘备后,突然离奇的停顿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并没有顺势追击刘备或者等大军到齐顺江而下东吴,给刘备时机联合东吴做足够的战前准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在巴丘停顿了将近半年,从而丧失了战机的主动权(有说法是军队得了瘟疫。)

思想:骄傲自满,过于轻敌。顺便说下一楼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庞统什么事!!庞统那时没名气没地位,凭什么让曹操相信他?连锁战船是曹操或者他自己的幕僚们的想法,一是因为瘟疫,二是因为北方人不善水战,三是气势。

总结一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错再错,指挥上与思想上严重失误,再加上瘟疫及内部政权阶级不稳,后方不干净(马腾,韩遂)以及孙刘联盟和周瑜指挥的正确性,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