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王使平原君求救于楚,平原君约其门下食客文武备具者二十人与之俱,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毛遂自荐于平

如题所述

秦之围邯郸(hán dān), 围:围攻。之:用在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使它成为时间状语。 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zòng)于楚。 使:派遣,有“派……做使臣”的意思。平原君:即赵胜,是赵惠文王(赵孝成王的父亲)的弟弟,平原君是他的封号。平原,地名,今山东省平原县。胜初封于平原,故以其地为号。合从:本是战国时策士苏秦等提出的一种策略,指山东齐、楚、燕、赵、韩、魏六国联合抗秦。这里用如动词,指赵国打算推楚为盟主,订合从之约,联兵御秦。从:同“纵”。于:到。 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约与:约请,邀请。食客门下:通称食客。门下,指食客中派有差使的“门下舍人”。“有勇力文武备具者”是定语后置,备具:全都具有。偕:一同去。〇提出中心事件和有关的人物、地点及背景,写背景,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说明“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使:假使,假如。文:这里指和平手段,与上句表才能的“文”。含义不同。取胜:获得成功。则:就,表顺承关。“使……则……”,表假设关系的复句形式,可译为“假使……那就……”〇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文”相应,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文不能取胜,则歃(shà)血于华屋之下, 歃血:以口稍微吸取盟誓时所用畜禽的血,这是古代盟誓取信的仪式。则:就,那就。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屋子。于:在。这一句也是个假设关系的复句,只是开头省略了一个“使”。〇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必得定从而还。 必得:一定要。得,获得结果。〇概括上面两句,意思是不管用哪种方式,都一定要使楚王答应合纵,这表明平原君完成使命的决心。 士不外索, 士:指随从的文武备具之士。不外索:不到自己府门外去找。索,找,求取。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于:从。足:足够。矣:了,表示确有把握的语气。〇是“士不外索”的补充说明,表现平原君对他的食客门下的才能的乐观估计。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得:获得;找到。余:其余。无可取者:没有值得取用的人。无以:动词(无)与介词(以)的结合形式,一般用于谓语动词之前,对某种事物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否定,意思是“没有用来……的人(东西、办法)”,可译为“没有办法。”〇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 门下:派有职事的食客。有……者:有个叫……的。“有”的宾语兼作下文的主语。前:方位词用如动词,走向前去,这里指走到平原君面前。自赞:自我介绍、推荐。于:向,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遂闻君将合从于楚, 君: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于:到,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 约与门下食客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 以上都是“闻”的内容。“闻”的宾语由一个复句(包含四个分句)充当。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愿:希望。即:就,副词,表示在某种情况和条件下自然怎么样。以:用,拿,介词。遂:毛遂自称,可译为“我”。备员:凑足人员的数额,凑数。而:连词,这里可不译出。唉:吧,表祈使语气。〇毛遂自荐。“备员”二字反映毛遂此时的谦抑和善于辞令。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 处:居住。“处”后省介词“于”(在)。胜:平原君(赵胜)自称,可译为“我”。门下:家里,与“食客门下”的“门下”含义不同。于此,到现在。矣:了,表示事物的既成状态。〇平原君对毛遂的请求不置可否,却向他提出这么个问题,说明要对毛遂有所了解再作决定。 毛遂曰;“三年于此矣。”〇答得简单、干脆,却引出了平原君的一番议论。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 夫(fú):发语词,表示一种要陈述事物的特征或阐发议论的语气,不需译出。贤士:有才德的人。处世:这里指生活在社会上。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全句的主语。也:表句读上的停顿,并指示下文。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xiàn)。 譬若:譬如;好象。锥:钻子。之:用于主谓短语的主谓之间,取消短语的独立性,让它做句子的宾语。其:它的,代“锥”。末:尖端;末梢。立:立即。见,同“现”,显现出来。〇用比喻说明贤士处世的特点,意即贤士与世人接触,他的才能很快就显露出来。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 左右:侍从;身边办事人。未:不曾,有所称诵:称赞你有什么(才德)。有所闻:听说你有什么(才德)。有所:相当于“有什么……。”指示代词“所”与动词(称诵、闻)相结合,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作“有”的宾语。 是先生无所有也。 是:这,代上面两句的内容。无所有:没有什么(才德)。也:表肯定语气,可译为“呀”。〇根据三个方面的情况,言毛遂都不符合条件。 先生不能。先生留。” 不能:指不能“备员而行”,故接着说“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臣:古代表示谦卑的自称,不限于对天子、国君才这么称呼。这里是毛遂自称,可译为“我”。乃:才。“囊中”前省介词“于”(到)。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y?ng)脱而出, 使:假使,如果。蚤:同“早”。得:能够。乃:就。颖脱而出,整个锥锋都露了出来。颖,本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的锋。而: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这里可不译出。 非特其末见(xiàn)而已。” 非特:不仅;不只是。其;它的,代“锥”。而已:表示阻止的语气,译时可仍用“而已”,或译为“罢了”。对其决定避而不谈,只就其比喻委婉地说明自己不是如他所说的那样,表现出毛遂勇于承担重任和豪迈的气概。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竟:终于。偕:一同(去)。〇“竟”字,暗示“与毛遂偕”这一情况有点出人意料,联系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更能看出这一点。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也。 相与:互相,共同。目笑:用眼色表示讥笑。目,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之:他,代毛遂。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却”。未发:没有说出口来,指没有把讥笑毛遂的话说出来。也:表陈述语气,可不译出。〇这一句写出“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 “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记叙平原君到楚国去合纵的准备工作和毛遂自荐的情况,反映了平原君、毛遂等有关人物的关系。这种关系将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产生变化。本段内容虽简单,却写得曲折有致。如平原君先认为所需“文武备具”的二十人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却偏偏“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写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结果又“竟与毛遂偕”,这样,又终于满足了二十人。

毛遂比(bì)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 比:至,等到,至:到达。皆:都。服:佩服;钦佩。〇议论当中,初步显示其才能。“皆服”二字,见“十九人”态度的改变,既与上文“目笑”相映成趣,又为下文“先生上”张本。 平原君与楚合从, 楚:指楚考烈王熊完。合从:这里作动词用,指谈判联合御秦的事。〇开始写:合从于楚”这一主要事件。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言:谈论。其:它的,代合从。而:连词,所连接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就”。从:即合从。日中:太阳正顶,中午。不决:指没有做出合纵的决定。日出,日中,都是时间状语。〇以上为第一层,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 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 谓……曰:对……说道上:动词,走上(殿)去。平原君与楚王在殿(堂)上谈判,毛遂等二十个随员立于殿(堂)下。〇见其对毛遂的信赖和鼓舞。用短句,反映他们因谈判艰难而不胜焦急的心情。 毛遂按剑历阶而上, 按剑:按住剑柄与剑身之间的环饰,是准备抽剑击刺的姿态,表现毛遂因“文”不能取胜准备以“武”的手段实现合纵的目的。历阶而上: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〇毛遂上殿时的行动特点,表现出他的胸有成竹和沉着。 谓平原君曰: 谓……曰:对……说道。“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从:合纵。利害:益处、害处,这里偏指合从的益处。两言:两句话,有三言两语的意思。决:决定,做出决断。而:连词,就。耳:表肯定语气。 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 今:现在。〇通过毛遂的话再一次写出“言从”时间之长,反映谈判的难以成功。 何也?” 何:为什么。也:这里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〇明知故问,见其对当时谈判情况的不满,表面在责备平原君,实际在责怪楚王。 楚王谓平原客曰:“客何为者也?” 客:这里指从外面来而不明其身份的人。可译为“他”。何为者:干什么的人。何,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也:呀,表疑问语气。〇见其为毛遂不同寻常的行动和先声夺人的质问,而莫名惊诧。 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 是:这,代毛遂。作判断句的主语。舍人:食客中派有差事的人。也:表判断语气,可不译。 楚王叱(chì)曰:“胡不下? 叱:大声喝斥。胡:为什么。下:下去,动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乃:是,只是,表示对范围的限定。而:代词,你的。君:主子,古代称一国一家之长为君。言:说话。汝:你。汝何为者也,与“客何为者也”句的结构相同,但语气不同。“客何为者也?”表疑问,“汝何为者也”用反诘表肯定,实际是斥责,意思是说毛遂没有资格参与楚王和平原君的谈判,是对“胡不下的补充。〇声色俱厉,盛气凌人。 毛遂按剑而前曰: 前:方位词用作动词,走向前,这里指走向楚王身前。〇又一次“按剑”。无所畏惧,步步进逼。 “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 王:指楚王。所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遂:毛遂自称,可译为“我”。按当时礼节,毛遂对楚王应自称“臣”,这里自称其名,是有意冒犯楚王。者:用在复句的前一分句之末,表示上一分句提示某种现象,下一分句申述缘由。以:凭信。与下一句的“恃”互文见义。众:众多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也:表判断语气。 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 十步之内:指毛遂与楚王之间的距离。不得:不能。恃:依靠。也:表陈述语气。 王之命,悬于遂手。 悬:吊、系。于:在。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吾君:我的主人,指平原君。者:表提顿,不需译出。何:为什么。也:表反诘语气,可译为“呀”。“叱”前省主语“王”,“叱”后省宾语“遂”(我)。〇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喝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 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wàng)天下, 且:表示转换话题,可译为“再说”。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以:用,凭借。七十里:方圆七十里,指面积。下句的“百里”,也是这个意思。王:称王;建立王业,名词用作动词。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文王:周文王姬昌,商代的诸侯,受到其他诸侯的拥护,为西方诸侯之长。他的儿子武王起兵灭商,建立周王朝。壤:土地。臣诸侯:使诸侯臣服。臣,使臣服;使称臣,名词的使动用法。而:连词,可译为“就”。“闻”的宾语由两个句子充当。〇提出所闻的历史事例。 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 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士卒:士,甲士;卒,步卒,泛指兵士。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诚:实在。据:掌握;抓住。其:那。势:形势。奋:发扬。其:他们的,指代汤、文王。威:威力。〇对所闻的历史事例从定与不定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汤、文王成功的原因。以上引古,所以喻今。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今:现在,承汤、文王所处的古代而言。地:土地,领土。方:方圆,指土地面积。“地、方”在这里不是一个词。持戟:指武装的士兵。方五千里,百万,都不是实数,只用以说明楚国土地甚广,兵力甚强。此:这,代“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霸王:争王图霸;建立霸王之业,名词用作动词。之:的。资:凭借,可译为“资本”。也:表判断语气。 以楚之疆,天下弗能当(dāng)。 以:凭借。疆:同“强”。弗:不。当:阻当;抵得上。〇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为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 白起,小竖子耳, 白起:秦昭王时大将,为秦攻打六国,取七十余城。小竖子:表示鄙贱的称呼,相当于“小子”。耳:罢了。〇对白起的鄙贱,为的说明楚国本不应败在他手下。 率数万之众, 率:率领;统帅。众:军队。〇与楚的“持戟百万”相对照,说明楚没有“奋其威”。 兴师以与楚战, 兴师:起兵。以:连词,所连接的后一部分表示前面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 一战而举鄢(yān)、郢(y?ng), 一战:第一战。指公元前279年白起攻打楚国的战争。举:攻占。鄢:地名,楚曾在此建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郢:楚国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市。 再战而烧夷陵, 再:第二次。再战:指公元前278年白起攻下郢都后烧夷陵,楚被逼迁都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夷陵:楚先王之陵墓,在今湖北省宜昌县东。据《史记·白起王剪列传》所记,拔郢与烧夷陵是同一年的事。 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考烈王的祖父楚怀王于公元前299年入秦被拘,死在秦国。至此楚先王陵庙又被焚毁,故说“辱王之先人”。先人:祖先。这一句是概括有关事实而言,不是全按时间先后说的。 此百世之怨, 此:这,代上面三句的内容。百世:百代。怨:怨仇,名词。〇结上三句,极言秦楚仇怨之深。 而赵之所羞, 而:连词,表并列,可译为“也”。所羞:名词性“所”字短语,意即“感到羞耻的事”。 而王弗知恶(wū)焉。 而:可是,然而。王:毛遂称呼楚王,可译为“您”。弗:不。恶:羞耻。恶,与上一分句中的“羞”为近义词。焉:助词,用来加强语气。〇以上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 合从者,为(wèi)楚,非为(wèi)赵也。 者: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为“啊”,或不译出。〇远远说来,到此才点出合纵。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 〇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前人评此句道: “再找一句,余气勃勃。” 楚王曰:“唯,唯! 唯:很顺从地答应的声音,可译为“是”。重言“唯,唯”,有完全同意对方意见并答应其要求的意思。 诚若先生之言, 诚:真。若:如;象。言:话,指上文毛遂所说的汤、文王以狭小土地却能“王天下”,“臣诸侯”,以及秦一战、再战、三战不断侵凌楚国的“百世之怨”。〇楚王对毛遂的称呼,先是“汝”,这时是“先生”,反映他对毛遂的态度由轻贱转变为尊重。 谨奉社稷(jì)而以从。” 谨:表示郑重和恭敬。奉:奉献;献出。用“奉”字,也表示恭敬。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诸侯都祭社稷,因用作国家的代称。而:连词,可不必译出。以:用来,后省宾语“之”。〇楚王完全答应合纵。前一句就认识方面说,表示完全同意毛遂的说法;后一句就实际行动说,表示将出全力助赵抗秦。 毛遂曰:“从定乎?” 从:合纵。定:决定。乎:吗。〇追问一句,使楚王义无反顾。 楚王曰:“定矣。” 〇答语肯定干脆,表明楚王已下定合纵的决心。以上为第二层,记叙毛遂说服楚王,楚王决定合纵,突出毛遂的“文”。 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 左右:侍臣。谓……曰:对……说。鸡、狗、马之血:古代定盟所用牲血,贵贱不同:天子用牛和马的血,诸侯用犬和豭(jiā公猪)的血,大夫以下用鸡血。楚僭称王,毛遂为了尊崇他以达到合纵的目的,便叫拿天子所用的马血来。 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 奉:同“棒”,双手托着。铜盘:指盛牲血用的铜质盘子。而:顺承连词,不必泽出。进:进献;呈递。之:于,介词,表动作行为实行时所旁及的对象,可译为“给”。〇奉,跪,进,都表恭敬,说明毛遂此时改变了对楚王的态度,与上文“按剑而前”形成强烈对比。 曰:“王当歃(shà)血而定从, 当:应当。歃血:古代订盟时的一种仪式:杀牲取血,用口微吸之(一说,用牲血涂在嘴唇上),以表示守信。歃:用口吸取。 次者吾君,次者遂。” 次者:两个都表次序,前一个可译为“其次”,后一个可译为“再次”。 遂定从于殿上。 遂:于是。定从:这里指在仪式上定下了合纵的盟约。于:在。〇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 持:拿。盘血:铜盘中所盛盟誓用的血,这里特指大夫以下用的鸡血。 “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 公:公等,可译为“你们”。公,对尊长或平辈的敬称。相与:共同。于:在。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录录:通常写作“碌碌”,平庸没有特殊才能。所谓:(人们)所说的。因人成事:是当时成语,意思是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因人成事者:名词性“者”字短语,意即因人成事的人。也:表判断语气,兼带感情色彩,可译为“啊”也可不译出。〇记十九人歃血于堂下。“堂下”与“殿上”相对。上文已说“定从”,故此处只说“歃血”,是“定从”的余笔,并结束十九人活动始末。“录录”二字,表明十九人并非“有勇力文武备具”的人材,与篇首暗相呼应。以上为第三层,记叙赵楚合纵结盟仪式的情况。

记叙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 已:已经。定从:指与楚订下合纵御秦的盟约。 归至于赵, 至于:介词性结构,表示时间、处所等所至的范围。可译为“到了”。〇与上文“比至楚”相应。对合纵于楚往返途中的情况都只用一个短句带过,可见剪裁之功。 曰:“胜不敢复相(xiàng)士。 复:再。相士:观察鉴别人材。〇这一句奇峰突起,是有感而发,下文对此加以说明。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shǔ), 寡:少。百数:以百计算。 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 以为:认为。失:错。不失,是不会看错的意思。〇表现平原君过去对自己观察鉴别人材的能力十分自负。 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今:如今,现在。乃:副词,却。于:介词,对。之:他,代“毛先生”。也: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呀”,或不译出。〇语意急转,表现平原君的悔恨与歉疚,下文对此作补充说明。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而:就。重:贵重;宝贵。于:比。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商、周两代都以为传国之宝。大吕:周代宗庙的大钟,也是宝物。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疆(qiáng)于百万之师。 以:凭。三寸之舌:借指辩才。疆:同“强”,优越;好。于:比。百万:举成数,极言其多。师:军队。〇突出毛遂在合纵于楚的活动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与上文“先生不能,先生留”相映成趣。 胜不敢复相士。”〇是根据上述说明得出的结论。 遂以为上客。 遂:于是,就。以为:是“以……为……”的紧缩,“以”后的兼语(毛遂)承上省略,可译为“把……当作……”。上客:最受尊礼的门客。〇以平原君对毛遂的报答和尊敬结束全文。

记叙平原君对毛遂的高度赞扬。

【译文】

秦兵围攻邯郸的时候,赵国派平原君向楚求救兵,要和楚国连合抗秦。他邀请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兼备的食客门下一同去。平原君说:“如果用文的方式能够成功,那好极了;文的方式不能成功,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 (不管怎样,)一定要定下纵约才回来。随从的人士不到外面找,从食客门下中挑选就足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余没有可取的了,无法凑足二十个人。门下有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合纵,邀请二十个食客门下一同去,现在还少一个人,请您就拿我凑数一同去吧!”平原君说:“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马上就露了出来。如今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三年了,我身边的人不曾称赞你什么,我不曾听说过你,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才能)呀。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到今天才请求到袋子里来。如果让我早就到了袋子里,那就会整个锥头挺现出来,不只是现出尖端而已。”平原君终于带着毛遂一同去了。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讥笑他,只是没有说出口来。

毛遂等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问题),十九个人都钦佩他。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合纵,谈论合纵的利害关系,太阳出来时开始谈起,太阳正顶了还没做出决定。十九个人对毛遂说道:“先生上去!”毛遂手按剑柄,一步一级台阶走上去,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三言两语就可以决定。如今太阳出来就开始谈合纵,太阳正顶了还没做出决定,为什么呀!”楚王对平原君说:“他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的舍人。”楚王喝斥(毛遂)道:“怎么不下去!我是跟你的主人谈话,你是干什么的!”毛遂手按剑柄,走上前去道:“您之所以喝斥我,是凭仗着楚国众多的军队。如今在这十步之内,您不能依仗楚国众多的军队啊,您的命吊在我的手上。我的主人在这里,您喝斥什么呀!再说,我听说汤凭着方圆七十里的土地做了天子,周文王凭仗方圆百里的土地使诸侯向他称臣,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士兵众多吗?只因为能够把握形势,发扬他们的威力。如今楚国的土地纵横五千里,武装的士兵上百万,这是称霸称王的资本。凭仗楚国的强大,世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抵挡。白起,一个小子罢了,带领几万军队,前来与楚作战,一战就攻下了鄢和郢,再战就烧毁了夷陵,三战就侮辱了您的祖先。这是子孙万代忘不了的怨仇,也是赵国人感到羞耻的事,您却对此不知羞辱。合纵是为了楚国,不是为了赵国啊。我的主人在这里,您喝斥什么呀!”楚王说:“是!是!的确如先生所说的那样。我谨奉献全国的力量来听从。”毛遂说:“合纵的事定了么?”楚王说:“定了。”毛遂对楚王的侍臣说:“拿鸡、狗、马的血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盆,跪着呈献给楚王,说道:“您应当歃血来定下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主人,再次是我。”于是在殿上定下了合纵的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盆,右手招呼十九个人,说:“您们一起在堂下用它歃血。您们碌碌无能,是人们所说的靠别人力量办成事情的人呀。”

平原君(在楚国)订下了纵约回来,回到赵国,说道:“我不敢再观察评价士人了。我观察士人,说多,上千人;说少,也有几百人。自己认为不会看错天下的士人,如今对毛先生却看错他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咱赵国比九鼎大吕还受尊重。毛先生凭着三寸长的舌头,比百万军队还强。我不敢再观察、评价士人了。”于是让毛遂做了上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11
这个就是“毛遂自荐”的典故

“毛遂自荐”见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和《东周列国志》中。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论议,十九人皆服。平原君与楚合从,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十九人谓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剑历阶而上,谓平原君曰:“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楚王谓平原君曰:“客何为者也?”平原君曰:“是胜之舍人也。”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县于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毛遂曰:“从定乎?”楚王曰:“定矣。”毛遂谓楚王之左右曰:“取鸡狗马之血来。”毛遂奉铜盘而跪进之楚王曰:“王当歃血而定从,次者吾君,次者遂。”遂定从于殿上。毛遂左手持盘血而右手招十九人曰:“公相与歃此血于堂下。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平原君已定从而归,归至于赵,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遂以为上客。

【译文】
秦兵围困邯郸的时候,赵国派遣平原君请求救兵,到楚国签订“合纵”的盟约。平原君约定与门下既有勇力又文武兼备的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平原君说:“假如用和平方法能够取得成功就太好了;假如和平方法不能取得成功,那么,(我)就在华屋之下用“歃血”的方式,也一定要‘合纵’盟约签定再返回。随从人员不到外边去寻找,在门下的食客中选取就够了。”平原君找到十九个人,其余的人没有可以选取的,没办法补满二十人(的额数)。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毛遂(我)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下食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现在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我)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平原君说:“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能的士人处在世界上,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现在,处在(我)赵胜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们(对你)没有称道(的话),赵胜(我)也没有听到(这样的)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先生不能(一道前往),先生请留下!”毛遂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我)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终于与毛遂一道前往(楚国)。那十九个人互相用目光示意嘲笑他却都没有说出来。
毛遂到了楚国,与十九个人谈论,十九个人都折服了。平原君与楚国谈判“合纵”的盟约,(反复)说明“合纵”的利害关系,从太阳出来就阐述这些理,到太阳当空时还没有决定,那十九个人对毛遂说:“先生上去!”毛遂手握剑柄登阶而上,对平原君说:“合纵’的利害关系,两句话就可以决定。今天,太阳出来就谈论‘合纵’, 日到中天还不能决断,(这是)为什么?”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平原君说:“这是(我)赵胜的舍人。”楚王怒斥道:“为什么不下去?我是在同你的君侯说话,你算干什么的?”毛遂手握剑柄上前说道:“大王(你)敢斥责(我)毛遂的原因,是由于楚国人多。现在,十步之内,大王(你)不能依赖楚国人多势众了,大王的性命,悬在(我)毛遂的手里。我的君侯在眼前,(你)斥责(我)是为什么?况且,毛遂(我)听说汤以七十里的地方统一天下,文王以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臣,难道是由于(他们的)士卒众多吗?实在是由于(他们)能够凭据他们的条件而奋发他们的威势。今天,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持戟的土卒上百万,这是霸王的资业呀!以楚国的强大,天下不能抵挡。白起,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竖子罢了,率领几万部众,发兵来和楚国交战,一战而拿下鄢、郢,二战而烧掉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代的仇恨,而且是赵国都感到羞辱的事,而大王却不知道羞耻。‘合纵’这件事是为了楚国,并不是为了赵国呀。我的君主在眼前,(你)斥责(我)干什么?”楚王说:“是,是!实在象先生说的,谨以我们的社稷来订立‘合纵’盟约。”毛遂问:“合纵’盟约决定了吗?”楚王说:“决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左右的人说:“取鸡、狗和马的血来:”毛遂捧着铜盘跪着献给楚王,说:“大王应当歃血来签订‘合纵’的盟约,其次是我的君侯,再次是(我)毛遂。”于是毛遂在宫殿上签定了‘合纵’盟约。毛遂左手拿着铜盘和血,而用右手招唤那十九个人说:“先生们在堂下相继歃血。先生们碌碌无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依赖别人而办成事情的人啊。”
平原君签订“合纵”盟约之后归来,回到赵国,说:“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赵胜(我)鉴选人才,多的千人,少的百人,自以为没有失去天下的人才;今天却在毛先生这里失去了。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高于九鼎和大吕。毛先生用三寸长的舌头,强似上百万的军队。赵胜(我)不敢再鉴选人才了。”于是把毛遂作为上等宾客对待。
第2个回答  2011-01-05
赵王派平原君赵胜到楚国去求救,赵胜准备挑选门下食客中文武双全的二十个人一起前往,但只挑出十九个,剩下的都不足取。这时有个叫毛遂的人向赵胜自我推荐。赵胜说:“贤良人才为人处世,好比锥子在口袋中,锥尖立即能露出来。如今先生来到我赵胜门下已经三年,我左右的人没有谁称赞过你,我也未听说过你的作为,说明先生没有什么长处,先生不能干,先生留下吧!”毛遂说道:“我不过今天才请你把我放到口袋里而已!如果早把我放进去,我早就脱颖而出了,岂止是露出个锥尖呢!”
第3个回答  2012-10-03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第4个回答  2011-01-03
【译文】

秦兵围攻邯郸的时候,赵国派平原君向楚求救兵,要和楚国连合抗秦。他邀请二十个有勇力、文武兼备的食客门下一同去。平原君说:“如果用文的方式能够成功,那好极了;文的方式不能成功,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 (不管怎样,)一定要定下纵约才回来。随从的人士不到外面找,从食客门下中挑选就足够了。”找到十九个人,其余没有可取的了,无法凑足二十个人。门下有个叫毛遂的,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要到楚国去合纵,邀请二十个食客门下一同去,现在还少一个人,请您就拿我凑数一同去吧!”平原君说:“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说:“到现在有三年了。”平原君说:“有才德的人生活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布袋里,它的尖端马上就露了出来。如今先生在我的家里,到现在有三年了,我身边的人不曾称赞你什么,我不曾听说过你,这说明先生没有什么(才能)呀。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到今天才请求到袋子里来。如果让我早就到了袋子里,那就会整个锥头挺现出来,不只是现出尖端而已。”平原君终于带着毛遂一同去了。那十九个人互相使眼色讥笑他,只是没有说出口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