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我的中职老师正文如何写

如题所述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而作文课在语文课中又占有很有重要的比例,大多数的中职生看见作文几乎都无异于是遇上了洪水猛兽。我曾经做过一份关于我校中职生作文写作情况的调查,现状令人堪忧:大部分学生 “怕写作文”、认为“没有什么好写的”、“ 没有思路”、“ 不知该怎么写,不知该从何下手”、“写作时没耐心”、“深度不够,没想法,不知怎样用文字表达”、“不知怎么写,边想边写思路比较乱,字数难凑,总结较少,感悟和经历太少,”、“写不出,积累太少,没思路,书看的太少,把时间放在玩上了,没给学习留出时间,理解能力不够,不愿意去想”……
  调查结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思绪都难以平静。我一直在想究竟该如何激发中职生对作文课的兴趣,使他们能“感到需要,感到乐趣”呢?
  近日,读张中行先生的《作文杂谈》获益匪浅。张先生认为作文是“教师出题,学生围绕题目思索、组织、分段编写,至时交卷,教师批改、评分,发还,如是而已。”可学生连写作的兴趣都没有,谈何组织构思、语言表达呢?所以张先生又说作文“更多的时候是有所思,有所信,言为心声。”确实,如果一个人没有所思,就不会“感到需要”,没有需要,就很难能表达出比较深刻的真情实感。那该如何让见了作文就头疼的中职生对作文产生兴趣呢?
  我结合读张中行先生《作文杂谈》的启发,认真地分析和总结了自己六年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的实践经验,经过一个暑假的反思,认为下学期的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重视命题的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写作思路。在思想上予以启示,启发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作文是学生的思想、生活、知识和写作能力的综合表现,也是语文教师教书育人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说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德育活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健康的品德,将作文与做人有机结合起来。重视作文命题的设计,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判断是非、区别荣辱、分清好坏,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其认识逐步靠近真理,使其感情逐步走向健康。
  二、抓住贴近生活的典型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以增强学生的真切体验,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就需要我们了解学生的需求,正确引导,让他们写熟悉的人和事。学生最渴望得到什么,最讨厌的是什么,他们最敏感的话题又是什么,让学生写他们熟悉的内容才能收到好的训练成果。就像2008年,当学生们看到大地震使生灵涂炭时,他们感同身受,迅速激起了他们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指导的09宾服班的王雨晴同学撰写的《感恩无声》荣获了上海市 “外研社杯”第23届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职组一等奖的佳绩。我在上《大力弘扬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课外拓展延伸课时,整理了《路漫漫——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兽首何时回归?》的材料给学生。学生们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抒写了各自发自肺腑的感想,字里行间涌动着浓浓的爱国热情,流露出深深的民族激情。其中08计算机(2)班金亦程同学据此撰写的《别在异乡哭泣——由“圆明园兽首拍卖”引发的感想》一文,获得了“2009年第一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优秀奖;撰写的《失落的国宝》荣获第六届中职校“文明风采”竞赛上海市级复赛“我爱我的祖国”征文三等奖。
  写作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只有当学生体验理解生活时触发美感,触景生情经事生情,对自然、社会及人生有自己的理解时,才会触动灵感,“感到需要,感到乐趣”,激起写作欲望,写出富有真情和趣味的作文,所谓 “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理解的前提是体验,体验愈充分,理解才会愈深刻。要利用职校学生相对充盈的时间和空间,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积淀思想,体味和揣摩语言。
  三、贴近学生的作文基础,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训练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写作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作文教学中要贴近学生的作文基础,珍视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挥,所以,在表扬作文基础较好的同学时,也要及时肯定基础较差的学生的进步。我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职校学生作文比赛,学生们也屡屡得奖,获奖学生乐此不疲地写作投稿,想获奖的学生跃跃欲试。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帮助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信念,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成功品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才可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中职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其特殊性,而成功的标准,“好作文”的标准也应有其特殊性。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必须密切关注并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写作心理障碍。使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与写作活动规律协调一致。达到以至情之心,用至情之笔,写至情之文,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中职生的作文能力才有提高的可能。
  四、贴近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中职生不重视作文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认识它的作用,未认识到作文与专业就业的关系,没有危机感。所以,教师要把作文教学与专业实践活动结合为一体,在实践中学,实践中教。中职生要参加专业实习,他们要深入社会,具体接触生活生产的各个细节,磨练专业技能。这时可以带领学生搞社会调查、访问专家、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回来形成文字。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变、紧密结合专业学习际的作文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适时指导学生写作,力求学生毕业后能学有所用、适应时代要求。中职生虽然文化课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但如果能结合专业、切实促进学生就业,学生的作文参与意识就会明显增强,写作水平也能普遍提高。
  很多职校学生面对作文却表现出畏难甚至厌倦情绪。产生这种情绪固然和他们缺乏写作技巧、语言贫乏有关,但最关键的是他们找不到作文和自己生活的关联、作文和时代的对应点。而作文要求的是“有感而发”、反映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中考和高考大作文近几年的态势走向也清晰地告诉人们:作文要切实“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大事、关注人文”。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敏锐的社会嗅觉,对社会、对生活有较强的感悟力。而中职生生活圈子比较狭窄、阅读量小、悟性又较低,他们“写不出”“没感觉”,正反映了他们缺乏对生活的积累、联想、感悟,写作不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感。这就需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千方百计使学生对作文“感到需要,感到乐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