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青年服饰变迁

如题所述

建国初期,物质还比较贫乏,穿衣更是按人头供应布票,每个人一年才配给两三米布。衣服布料颜色不外乎老三种:蓝、灰、黑,单调呆板。服装式样可以说是千篇一律,季节不分,男女不分。中山装是当时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六十年代,服装仍旧是蓝、灰、黑大行其道,但是如果能够拥有一套草绿色的军装,再夹着一个黑皮包,在当时来说是很“提劲儿”的干部、知识分子行头了。即使逢年过节,大街小巷也是灰蒙蒙、绿乎乎的一片,就像现在看黑白电视一样,实在大煞风景。当时的女性最可怜了,别说穿裙子,连穿件短衫都有可能招来非议。 七十年代,随着物质慢慢丰富,市面上开始出现了一种当时最时髦的布料——的确良。挺刮、滑爽、尤其是印染出的鲜亮效果,对熟悉了粗布粗衣的中国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次巨大的视觉冲击,很快风靡全国。在那个时代,拥有一件“的确良”衬衫就是时髦、洋气的象征。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港台的服装和电视节目逐步进入了内地。内地服装的色彩、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之前中国服装款式、色彩、质地的“统一制”被打破了。青年人开始引领新潮勇于追求时髦了,主要是以港台电视节目和到特区打工回来的人为模仿目标,穿起了喇叭裤和牛仔裤。可在当时,中年以上的人们都认定穿这种怪式衣装的人不是流氓就是阿飞。因为中国人从古代就鄙视“服妖(即沉迷穿着奇装异服的人)”,更何况又接受了三十年的无产阶级朴素观的教育。叔叔买了条牛仔裤,被爷爷奶奶骂了好几天。那时学校有老师带队专门在校门口堵截,穿喇叭裤和牛仔裤的学生会被看作是穿“奇装异服”受到通报批评。喇叭裤、牛仔裤作为一种“怪现象”出现,让人们大开眼界,它释放了一个信号,预示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开始转变了。 九十年代,蝙蝠衫——肥大之后出现了短小,青年人在肥大的毛衣外面套上了短半截的夹克。其实那时的夹克还没有被刻意做小,只是因为里面的衣服太大了。青年人却得意地称此为“反常规”。这一“反”可不得了,一切服装搭配的规则全被打乱了,这又是一个着装观改变的信号。之前还让人惊心动魄的“迷你裙”,此时人们已觉得不新鲜了。牛仔裤的款式也从喇叭形转换为萝卜形、直筒形,甚至牛筋绷腿型,或者故意剪穿几个洞。再后来是一步裙、露脐装、吊带衫、半截裤、松糕鞋,哈韩族的肥裤子、掉裆裤……还有,人们记忆中那时服装界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大量的名牌专卖店,至此,中国服装在高端人群中已经实现了与世界同步。虽然价格略高,但以其良好的品质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人人都想拥有一套名牌时装。 进入新世纪,随着网络的盛行,中国的时装也彻底国际化了。人们可以网上购物,经常能看到香港、台湾甚至国际上都流行什么款式,还可以DIY改装个性衣服。虽然大多数人对着装艺术未必了解太深,但可以看到他们对袒露的着装不再大惊小怪了。当然,不是以衣服遮覆面的大小来说明开放程度,关键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社会的宽容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