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派为什么讲第二个故事

如题所述

因为母亲的真实下落被隐瞒。
  第二个故事的过程:派、母亲、水手和厨师登上救生艇。水手受伤,很快死去。厨师将其吃掉。然后派不小心放跑了一只海龟,被厨师殴打。母亲与厨师争执,被厨师所杀。厨师把母亲的尸体扔进大海喂鲨鱼。派出于愤怒杀了厨师,并吃掉了他。
  在这个故事里,各种元素和第一个故事完美对应,母亲=猩猩,厨师=鬣狗,水手=斑马,老虎=派的本能,看似完美无缺,合乎情理,连最理性的保险公司都快要认同,但其中却存在着两个破绽。
  第一个破绽,是香蕉。
  当派讲述第一个故事的时候,说猩猩坐着漂浮的香蕉而来。保险调查员立刻指出,香蕉不会漂浮。当派讲述第二个故事时,对这个细节居然没有修改,仍旧坚持说妈妈坐着漂浮的香蕉前来。香蕉在现实里能否漂浮,并不重要。在电影的世界里,保险调查员指出香蕉不能漂浮,这代表了一种常识,它的功能是用来牵出派讲的故事里反常识的地方,内在逻辑是自洽的。
  第二个破绽,是妈妈的死。厨师是一个对食物很执著的人,他会吃老鼠,会把水手杀掉用肉做鱼饵。对他来说,每一块肉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是妈妈死后,厨子没吃掉她,扔到了海里喂了鲨鱼这是一种浪费,尤其是厨师已经吃过了水手,对他来说,最大的心理障碍已经消除,没理由会做这种浪费行为。
  第二个故事本身已经非常圆满,却多了这两个颇为醒目的蛇足。实际上,它们也是刻意被保留下来的标签,用来提醒观众第二个故事也并非真实,至少隐瞒了一部分真实。
  这两个破绽,都与母亲有关。毫无疑问,第二个故事隐瞒的真实,就是母亲的下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27
不管你选择任何一个,都有可以支撑的依据。 两个故事,第一个明显完全没有可以支撑的依据,而且漏洞百出。 李安的作品没有一部不是颠覆传统道德观,宗教观,价值观的。他的每部电影都是离经叛道他的这是他的style。这也注定了他不会宣扬主流的宗教观。这部电影明显也是讽刺和颠覆宗教的。 电影的最后主角说的话也证明了这点,他问作家愿意相信那个故事,当作家说相信第一个时,他说那你是信宗教的。 第一个故事漏洞百出,作家却相信。第二个故事残酷却符合逻辑,作家不愿意相信。这和宗教的本质是一样的,宗教就是精神鸦片,当现实太残酷的时候,承受不了的人就宁愿相信明知是假的宗教,而作家明知第一个故事是假的,却愿意相信,所以作家是一个愿意用精神鸦片麻醉自己的人,是逃避现实的自欺欺人的人。 李安是揭露宗教的实质。 而派研究的半辈子的宗教,这次历险让他超脱的地方在于他的一句话:“父亲教我的理性让我在历险中活了下来。”他已经明白的宗教的本质,他自己的生活开始用理性,而他仍然饭前祷告,因为他知道,他要装出信仰宗教的样子给别人看,让别人的精神得到慰籍。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1-26
或许第二个故事才是真实的,第一个故事里老虎不回头,而第二个故事里pi扮演的角色是老虎,依照第二个故事,老虎只是pi心中的老虎吧。一路上老虎的变化或许就是他的心路和现实历程,最终老虎头也不回地走了,不愿面对吧。当然,这只是本人个人的观点。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