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比较文学视角评价。急用!500字!

如题所述

  在古典小说中,你们都知道,《水浒传》中的女性怎样,《三国演义》中的女性怎样,那么为什么到了《红楼梦》,作家能有这样的能把女性文化写得如此丰富多彩——她们是独立的人,又是不失女性身份的人——的视角?我们不必用今天的什么女权主义的观点去拔高作者,我们只需比较就知道这是难能可贵的。转自:红楼梦潭

  我觉得薛宝钗刻画得十分成功,尽管难度很大,究竟对这个冷美人该如何看待,我讲几点我的看法:这个艺术形象总体特征是冷,由外到内,外貌冷艳端庄,着装素雅,从不爱什么花儿粉儿的,居住非常简朴,雪洞一般,非常肃静,吃的是冷香丸,平常是罕言寡语,藏愚守拙,她有一句诗“淡极始知花更艳”,非常淡雅,凝重,冷艳,基本色调就是这样的。这是第一个层面。如果进入她的性格内部,就会觉得这种冷是一种冷静、一种理智。薛宝钗毕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她不是一块彻里彻外的冰,她也有七情六欲,她是一个年轻女孩,对于生活、大自然、男性会有很自然的想法,这很正常,她从小也看过很多杂书,只是后来觉得作为闺阁女子不应该看了,才不看了,超越这个了。

  她并非无感情的萌发、骚动,只是她非常善于自我克制,注重自我修养,她认为一个阁中女子应该非常安静,作诗她不是不会,相反很擅长,但她觉得做事不是女子本份。一次薛蟠对她说由于有金玉良缘的说法,所以她才维护宝玉,宝钗听了气哭了,觉得哥哥委屈了她。我觉得这个哭不是装出来的,像这种婚姻大事应该听命于家长,由他们决定,而不应由自己选择,这是在当时道德体制下,一个闺中女子应该遵循的,否则即为越轨。她知道了那个说法后其实还故意疏远宝玉,有些人认为这是虚伪,我认为她是很自觉地这样做。因为在过去要达到婚姻这个果,不是爱情而是家长的意志和家族利益的结果。所以在她来看,这样是很自然的。在这样一种修养的规范底下,她对于一些越出这个规范的新生的萌芽的东西她也不能忍受,比如对于林黛玉漏说戏词,对于贾宝玉看杂学旁说以及挨打后劝说宝玉多做正经事等。

  再深一步看,这种冷在有的条件下会表现为冷漠以至于使人寒心的冷酷,在金钏投井、尤二姐吞金、湘莲出家这样一些事情面前,比如说金钏投井这个炸雷般的事情,人命关天的大事,宝玉听了后是五内俱摧,其他的人像丫头登都会有一些同情之泪,甚至当事人王夫人也有些震动,但宝钗却非常从容,非常镇静的安慰王夫人,说金钏是咎由自取,这样的冷静就是冷酷了,鲁迅杂文说的一些道学家在血迹面前都能有一种冷静,宝钗真是到了这种程度。这些地方,作家是写得很深的。宝钗的冷静归根究底是对旧秩序的依附和维护,而这种秩序已经是老天拔地,走向没落了,而你依附和维护这个东西,最后不免为之殉葬。假如贾宝玉不是一个逆子,而是一般俗人的话,薛宝钗就会得到一个如意郎君和锦绣前程,但贾宝玉却是这样一个人,有着赤子之心,他怎么会和这么冷美人契合呢?所以,最后贾宝玉肯定是离她而去,她只有在寂寞和孤冷中终其一生,这是一个悲剧,它有其独特的深刻的社会意义,我们不必一般地反对和否定自我修养,我们要扬弃的是这样一种规范,但修养本身:理智、务实,明事理不必否定,相对的,林黛玉是较少自我约束,她比较任情任性,看重自我,看重性灵,她说话比刀子还尖,经常不大顾及人言物意,不大顾及后果,元妃送宫花时,别人都是说声谢谢,她偏说是送给谁的,是单送我还是每人都送,她很在意人家怎么来看她。香菱学诗的老师不是宝钗而是黛玉,宝钗非不能也,而不为也,她认为诗词乃是杂事,做些针线什么的才是正事,林黛玉可不管这一套,她说(对香菱):“我虽不通,大概也还教得起你。你就跟我学吧。”在这一点上,与宝钗是大不一样的。而全书中精神生活、内心活动最丰富的是林黛玉,她在《葬花吟》中写到“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你要从小说中找,谁给她气受了,问题是她与环境很不协调,很敏感,好多时候是主观感受。到怡红院去敲门,丫环?会没开门,她就会觉得自己是那么孤苦,整个大观园还是很兴旺时,?

  带飘飘,风和日暖时,“众人欢乐,一个向隅”,她就会在一个角落里葬花,从花想到人,从当下想到永恒。所以在《红楼梦》中众多女性中时自我意识萌发最早的,是第一女主人公,一定意义上,我认为她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第一女主人公。《红楼梦》中很多女生都很自尊,宝钗似的自尊是珍主?姿保持闺中淑女的形象。探春也自尊,她是庶出,但她要保持小姐的地位,她的自尊也是扭曲的。元春的自尊是牺牲了亲子之情的,只有林黛玉的自尊,她一无所有,只有眼泪是与生俱来的,她的自尊才是真正的自尊,一种自己个性的尊严。

  对钗黛优劣的争论由来已久,你们大概都知道有一个经典的故事。两个人争论(钗黛)

  孰优孰劣,一个人说黛玉尖酸,宝钗端重,一个说黛玉天真烂漫,宝钗矫揉造作。两个人因为这样就要打起来,如果是中文系的同学会很熟悉,叫激挥老拳。那么象这样一个宝黛的话题一直延续到现在,当代作家王蒙很有意思,他优一句话,他说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时候要肯定林黛玉,因为它在轨道之外,政权稳定后要肯定薛宝钗,因为它要巩固现成的秩序。那么到了当今,红楼梦读多了,现在的研究已经是(在)不断地提高水平,人们已经很少再去争论谁优谁劣,承认两者都是美(的),林黛玉是追求性灵的自己的人格,薛宝钗追求理智的社会的人格。人们就要问,为什么作家要塑造这样两个人物,再拼马上可以对举,你很难分出高低;性格上可以对照,思想倾向上,如果用社会历史的层面,从思想倾向上,应该是有一点褒贬的。但我们如果超越了这个社会历史层面,进入到一个哲理的层面,我们可以问,为什么作家要塑造这样一对人?因为现在离开那个时代已经比较远了。那么这里面恐怕体现了作家对人的生存方式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兼美理想的追求。我以前在讲座上包括九六年在台北的讲座上,我说在很多年前,可能在十多二十年前吧,我有一个朋友,她结婚时有一个册页,册页上有很多老先生的题辞,其中有一位题了两句:天上神仙伴侣,人间柴米夫妻。当时我看到这两句话立刻象电脑一样接通,立刻想到了薛林,天上神仙伴侣,那就是说人们应该在精神上有一种契合,有一种沟通,甚至达到一种神的契合。但是人又是要食人间烟火的,要面对那个柴米油盐酱醋,要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说人间柴米夫妻。我觉得作家在写这两个人物时他会有一种思考,实际上尽善尽美的兼美是不可求的,《红楼梦》告诉我们兼美只能存在于梦中,兼美这个词指的是兼有这两个人的外貌的美,说明作家审美理想里有这个,那么我们撇开这个不说,我们只是说,在这样两种人格,就是说作家对兼美的向往,而且这样一种选择永远是困惑着人们,这种追求永远不可能止歇,这也就回答了《红楼梦》里钗黛的话题为什么能够这样延续不绝,能够从《红楼梦》问世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我觉得也会延续下去。那么我当时对那个朋友说,你在一定程度上是兼美,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既有社会的人格又有自己的人格,只不过有的人比较侧重前者,有的人比较侧重后者。那我想如果是男性择偶,就不要苛求,一定程度上就可以了,反过来对于女性也是一样。因为这种生存方式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在尤其是现在,,正因为这样,我觉得《红楼梦》里的人物,这样一些女性人物,她们的文化涵量很大,不仅真是而且有灵气,因为作家注入了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人生总是有缺陷的,人性也是有缺陷的,作家也许事不自觉,但实际

参考资料:转自红楼梦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1-03
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我的书房就是我的文学花园,我经常在文学的花园中沉醉于芬芳的书香,流连忘返……
象征着中国古代小说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无疑是万绿丛中的一棵奇葩,它是那样红,以至于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我当然也成了不折不扣的红楼爱好者。于是,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来欣赏这部巨著,写下了一些浅薄的感想……
读《红楼梦》让我对封建社会有了冷静的评价。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的伟大著作,全书体现了一种朦胧的民主主义思想。有人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单纯的艺术,不能牵扯上政治。我却不这么看。“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不正是对官场黑暗的揭露吗?秦可卿与其公公贾珍乱伦,尤氏姐妹的惨死,不正是对封建贵族阶级家族的腐朽的抨击,对古代不平等的婚姻制度的控诉吗?曹雪芹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抵制科举,不正是对科举制度无情的批判吗?曹雪芹的一生穷困潦倒,历尽了世间的悲欢离合。但是,坎坷的生活没有改变他的风骨!雪芹啊,你用那饱经沧桑的手道出了你对那个世界的愤怒!感谢你,雪芹,你让我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更让我感受到现在社会制度的珍贵。你向往男女平等,对女性有着难能可贵的尊重和同情。你的这部书为闺阁立传,写“脂粉英雄”。特别是像黛、湘、妙、琴那样的女子,你更是用你的心血去塑造她们,从心底里赞赏她们。在男权社会你居然这样赞赏女子,却把男人说成是“泥做的骨肉”,真让人痛快淋漓!
读《红楼梦》让我深刻地认识了人生。跛足道人那一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钱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让我懂得了金钱与人生的关系——人不能为了金钱活着;甄士隐一句“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道出了人世间的变幻无常。曹雪芹伟大的原因之一,是它打破了之前那些小说最后结局大团圆的惯性思维。雪芹,虽然你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只有不到80回,但每个人物的结局你早在之前的文字中做了暗示,我们都能想像最后的结局大概是什么样的。《红楼梦》是部悲剧,书中的人物都有悲剧性结局。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你的人生就是悲剧,甚至那时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悲剧呢?
总之,在我看来,《红楼梦》绝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他是那个社会的缩影,它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也许,无人理解他,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可惜啊!《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失传,虽有高鹗、程伟元之续,但不论某些“红学家们”给予续书怎样的赞誉,它毕竟不可能与原著浑然天成。所以,一部旷世奇作也成了那断臂的维纳斯,曹雪芹一生的心血都得不到完整的保存,慨叹!几番掩卷哭曹侯……尽管这不是完整的原著,尽管《红楼梦》中有虚无主义思想,但瑕不掩瑜,它绝对是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峰!在我心中,它也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峰!
红楼夺目红,我爱《红楼梦》!

参考资料:作文通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