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人'是什么意思?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 感兴深 .

如题所述

蛰人的蛰有蛰伏、蓄势待发的意思,蛰人的意思是有才华而隐居的人,指的就是隐居在卧龙岗上的诸葛亮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出自《有为歌》又名《卧龙吟》,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一首插曲。由王健作词,谷建芬作曲,戴建明演唱,李一丁配乐完成。

描写的是当时两人相见后互为知己、讨论天下大势的情景。


扩展资料

公元206年冬至公元207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诸葛草庐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隆中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略构想之一,在政治谋略和战略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顾茅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1

蜇人(zhē rén),指引人,令人,使人,常指深刻地感受到,并铭记在心。

明代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诚心打动,表示愿意出山相助,后人为之赞曰:“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幸甚。”

意思:诸葛亮的茅庐承蒙刘备的再三光顾,两人在一起促膝长谈,讨论天下大势,活了半生才遇到知己,令人铭感在心。

此句形象地用“蜇人”一词描述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扩展资料:

电视剧《三国演义》插曲《有为歌》又名《卧龙吟》歌词即用了此句。歌曲描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

《有为歌》

王健 作词  谷建芬 作曲

戴建明 演唱   李一丁 配乐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忧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蜇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 运数杳谁寻)

(成败在人谋 一诺竭忠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

(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作垅亩民)

(归去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作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蛰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有为歌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3
这段话描写的是三国时期,皇叔刘备为救汉祚,誓愿讨逆扶正,并组织政权(当时只能算是一方势力)招贤纳士。手下已有精兵良将若干,但治理文才方面却显得薄弱。刘备受人指点,前去拜访当时尚隐居南阳卧龙村的诸葛亮,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顾茅庐》。上面这首诗: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就是描写当时两人相见后互为知己、讨论天下大势的情景。而诸葛亮在此时更有世人称道的《隆中对》,对天下大势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分析。让刘备顿觉相见恨晚(刘备当时人已中年,早期甚不如意。正应“半生遇知己”)。以上算作问题的背景,
而楼主所提的“蛰人”一词,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蛰有蛰伏、蓄势待发之意。联系到诸葛亮当时的情况而言,则是期待辅佐明君、一展己才的意思。而生物界里,有蛰伏习惯的动物或植物,其本意也是暂避乱世、期待清明时局的。而所有蛰伏的动物,一定会在周围环境达到自己生存所要求的标准之后,重新活跃起来。诸葛亮拥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不甘也不可能默默无闻,老此一生。
试想当刘备这一乱世枭雄屈尊亲临,并能耐心通过考验(“三顾”前二次可算作试探)。对于诸葛亮来说,应该是无限光荣与感动了。这就是所谓“蛰人感兴深 ”。
正因三顾茅庐这一佳话,在刘备创下基业并辞世后,诸葛亮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也曾“六出岐山”进伐中原,但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最后逝于战前。
作者借此三顾茅庐之情,赞叹的其实是刘备与诸葛亮的忘年之交及良好友情,和诸葛亮的节高品德。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1-24
在这里就是隐士的意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