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收录了哪些文章?

如题所述

《彷徨》收录了鲁迅先生1924年的《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 》、《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 和1925年的《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等文章,共11篇。《彷徨》既反映了鲁迅先生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更多的注意了知识分子的痛苦和挣扎,也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彷徨》较多的流露着先生当时忧郁、彷徨的情绪,同时也表现了对于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同样是清醒和深刻的。《彷徨》中凡有关农村题材的作品,都是表现农村妇女命运的。借写农村妇女的命运的悲哀,以抨击当时那个社会的黑暗,以抒发作者心中苦闷的心境。名篇《祝福》中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在《祝福》中描写祥林嫂的悲剧性命运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又一次有力控诉,控诉着这个社会的无情与无知。《离婚》是鲁迅先生最后一篇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深刻地展示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现实,表明农村妇女的命运并没有改变。
鲁迅先生所作,大凡以痛斥这个悲剧的社会为背景。每一篇文章,都透视出鲁迅先生“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怀。《彷徨》多以悲写实,以悲言理,以悲诉情,并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敢以指出国民多为“无情的看客”。欲以正义之词,唤醒麻木的国民。
《彷徨》集11篇文章中,最为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是《祝福》与《伤逝》这两篇。
《祝福》是《彷徨》中的名篇。之前已经读过《祝福》一文。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初读鲁迅先生的《祝福》,由于所受知识与环境的所限,根本无法读透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意境所在。随着时间的迁移,与自身知识增长及对历史的了解加深,现方对鲁迅先生之作所表现出来的含意有更深一步的了解。《祝福》里面有一个我们众所周知的人物——祥林嫂。她作为一个受侮辱,受迫害,被剥削,被奴役的中国劳动妇女是富有典型性的,她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她的生活遭遇、思想轨迹及被扭曲的性格充分暴露了旧社会对劳动妇女的深重压迫,尤其是精神捶残。《祝福》把目光关注于农民身上,深刻地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农民的现状,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凶残本质。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表明在这个社会中穷人无福可祝,无福可言,也表明这社会的冷酷、麻木。而这一切,正反映了鲁迅先生对这种气势,对这一社会的强烈不满,厌恶,以至愤怒。
《伤逝》是鲁迅先生众多作品中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记得有一句名言: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就是说爱的前提必须是坚强地活着,人首先要能好好活着,才能言爱。可是有爱,并不等于就有了一切。生活中所需的牛奶和面包还得自己去争取。此文以子君和涓生的爱情为线索,写出了一份真挚的爱因为现实生活的压力而导致破裂。文中写到涓生托人探听子君的消息,可探来的却是子君死去的恶耗。子君与涓生的爱是无奈的。他们爱情的夭折正反映了当初社会的黑暗。社会之大竟然连一对情人的爱情也无法容得下。鲁迅先生借涓生与子君爱情的悲剧再次诉斥了这个让人深恶痛绝的社会。告诫众人,如想自由地行事,需得勇敢地去推翻这个腐败不堪的社会,否则,你连自己主宰自己情感的可能都将会丧失。
鲁迅先生之情无不时刻关注着社会形势,无不是在为众人请命,无不是以社稷为重任。从有关资料中得知:《彷徨》是先生目击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们的“分化”,一方面披露了妥协性,又一方面正在“转变”!质问着曾被“新文化运动的”所唤醒的青年知识分子则又如何呢?在这样的追问下,产生了《彷徨》。在这方面,主要表现了那些从黑暗中觉醒,满肚子不平,憎愤,然而脑子里空空洞洞,成日以不平与牢骚喂哺自己的灵魂,但同时肩负着旧时代的重担,偏见,愚昧,固执,虚无思想,冒险主义,短视,卑怯等等,这样的人们。
《彷徨》中有不少热情且追求着光明的人物。发极大的热情,想将这个社会换个天地。但这些人物也存在着不少缺陷,他们梦想着深山大泽丛林伏莽的“消生”。他们的态度是积极的,可是方法却是不可取的。鲁迅先生赞扬他们的同时,又无情地鞭策着他们。总以一种激昂的情调,激发着世人的情感。
读着《彷徨》,我感到一阵阵的痛苦,为那时凄惨的现状而痛苦,为那时麻木的人群而痛苦。然而在这痛苦之中,我又为有鲁迅先生这样清醒的人们关注着这个危危可及的社会而感丝丝安慰。鲁迅先生是一个时代的拯救者,他的所为正应了他的一句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横眉冷对千夫指。每个时代都需要这样的勇者,独立潮头,振臂呼喊。唯有这样,时代才有希望,历史的车轮才能向前推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27
《彷徨》是鲁迅先生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1924年至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集,收入11篇,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情。
《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
《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
《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
《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
《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
《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
《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
《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
《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
《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
《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
第2个回答  2007-03-12
这本书收入鲁迅先生1924年至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 《彷徨》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衰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彷徨》的艺术技巧“圆熟”――深广的历史图景;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画眼睛”“勾灵魂”的白描手段,丰满的人物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 裘沙和王伟君两位艺术家以毕生精力用画笔“揭示鲁迅思想体系”执著探索,苦心构思,大胆创造,以“理解的准确,表现的深刻,艺术的精湛”再现了鲁迅的世界。

1 祝福
2 在酒楼上
3 幸福的家庭
4 肥皂
5 长明灯
6 示众
7 高老夫子
8 孤独者
9 伤逝
10 弟兄
11 离婚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20-06-04
baidu引擎有种特点,就是权重高的网站文章其威望性更高,如许就认为这你这篇文章已经被baidu默认为是采集人家的了,如许的当然不收录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