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论”字为什么要读二声?

要具体一些,急!!!!!!!!!!!!!!!!!!!!!!!!!!!!!!

  《论语》为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论:lún古同“伦”,条理。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为“四书”。《论语》与《易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独独这里对闵损称字,不能不启人疑窦。有人说,这是“孔子述时人之言”,从上下文意来看,这一解释不可凭信,崔述在《论语余说》中加以驳斥是正确的。我认为这一章可能就是闵损的学生所追记的,因而有这一不经意的失实,至于《闵子侍侧》一章,不但闵子骞称“子”,而且列在子路、冉有、子贡三人之前,都是难以理解的,以年龄而论,子路最长;以仕宦而论,闵子更赶不上这三人。他凭什么能在这一段记载上居于首位而且得着“子”的尊称呢?合理的推论是,这也是闵子骞的学生把平日闻于老师之言追记下来而成的。《论语》一书有孔子弟子的笔墨,也有孔子再传弟子的笔墨,那么,著作年代便有先后了。这一点,从词义的运用上也适当地反映了出来,譬如“夫子”一词,在较早的年代一般指第三者,相当于“他老人家”,直到战国,才普遍用为第二人称的表敬代词,相当于“你老人家”。《论语》的一般用法都是相当于“他老人家”的,孔子学生当面称孔子为“子”,背后才称“夫子”,别人对孔子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孔子称别人也是背面才称“夫子”。只是《阳货篇第十七》中有两处例外,言偃对孔子说,“昔者偃也闻诸夫子”;子路对孔子也说,“昔者由也闻诸于夫子”,都城是当面称“夫子”,“夫子”用如“你老人家”,开战国时运用“夫子”一词的词义之端。崔述在《洙泗信录》据此断定《论语》的少数篇章的“驳杂”,固然未免武断;但《论语》的著笔有先有后,其间相距或者不止于三、五十年,似乎可以由此窥测得到。
  《文选·辨命论注》引《傅子》也说:
  “昔仲尼既没,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从这两段话里,我们得到两点概念:(1)“论语”“论”是“论纂”的意思,“论语”的“语”是“语言”的意思。“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2)“论语”的名字是当时就有的,不是后来别人给它的。
  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的说法,譬如由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中表达的有关于“论语”的观点可知他认为“论语”的意义便是“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话”。说到这里,谁都不免会问一句:难道除孔子和他的弟子以外,别人说的话都不是“有条理的叙述”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论语”这样的命名有什么意义呢?可见刘熙这一解释是很牵强的。(《释名》的训诂名物,以音训为主,其中不少牵强附会的地方。)还有把“论”解释为“讨论”的,说“论语”是“讨论文义”的书,何异孙的《十一经问对》便是如是主张,更是后出的主观看法了。
  关于《论语》命名的来由,也有不同的说法。王充在《论衡·正说篇》便说:“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似乎是《论语》之名要到汉武帝时才由孔安国、扶卿给它的。这一说法不但和刘歆、班固的说法不同,而且也未必与事实相合。《礼记·坊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坊记》的著作年代虽然还不能确定,但不会在汉武帝以后,是可以断言的。因之,《论衡》的这一说法也未必可靠。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论语”这一书名是当日的编纂者给它命名的,意义是语言的论纂。
  语可论者”——《论语》之名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3-12
王一苇:为什么《论语》的“论”要读成二声(阳平)?诚意恳求方家指点,回复最好能知识性、娱乐性兼而有之。多谢多谢!上海指教得最正确网友,偶愿意请吃饭。外地指教得最正确网友,偶也请吃饭,路费和住宿费需自理。

Bili:据说论语者伦语也,非伦勿语。

王一苇:好有知识啊。谢谢指点。再请教一下你说的“伦”做何解释?

杜进明:论与伦是同假字。所谓《论语》者,通俗的解释就是,一些不伦不类的话。这也从中体现了孔圣人的谦虚美德!王管管可一定要请俺吃饭呵,食宿非俺自理,到上海再找你报销不迟。

土豆炖牛肉:一般说法是,《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特别注重伦理道德,故“论”通“伦”,这能找到许多例证,比如,《诗·大雅·灵台》:“于论鼓钟”,朱熹集传:论,伦也,言其得理也。再有,《礼记·王制》:“凡制王形,必即天论。”郑玄注:论为伦。陆德明释文:论,音伦,理也。再如,《论语·序解》,邢昺疏:论者,蕴涵万理故曰理也。(回答得太严肃了,没有娱乐性)

老木匠:土豆兄弟是正说。俺来个胡说,设法讨一苇MM喜欢,蹭顿饭试试看。

所谓《论语》,实际上就是大家轮着说的意思,所以取这个读音。

想当年孔夫子一个人上课上累了,就想法偷懒——和现在的博导们一样,要自己的几个大弟子轮流开讲,他老人家只是总结点拨一下。后来夫子过世了,有出息的弟子都去当官了,那几个没当成官的只好继续教书,赚点束修。不过他们也挺懒的,每天上课嫌烦,就把当年给老师做助教时的笔记翻出来编为讲义,叫做《论语》——那是俺们轮着说的!

也和现在教授开讲课程一样,一开始总是“概论”,那总要讲一点学习方法、学习目的。于是先炒作老师关于如何学习的话,就是《学而》;然后就要让新学生们懂得俺们这个学问是可以去做官的,于是叫做《为政》。以下就是敷衍孔子的理想、现实做法之类的说道,弄成个讲义。明里暗里给自己的脸上抹金,把自己也尊称为“子”,老师夸奖自己的话一个不漏;现在不在的同学,就把老师批评他们的话放进去。

这些没出息的助教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当年为了偷懒编的这个讲义,后来居然成了经典。地下有知,一定是会来争这个著作权,要求分版税、要稿费的。

土豆炖牛肉:老木匠认为“论”通“轮”,意思是“轮着说”,这是开玩笑、骗饭吃滴,大家可千万不能相信,不过,“论”通“抡”,义为选择,倒也是有可能的,例证也很多,比如,《国语·齐语》:“权节其用,抡比其才”,韦昭注,抡,择也,还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中载,论,假借为“抡”,等等,《论语》是由孔门弟子相与辑而论纂所成,“论”本身即有编辑、整理、加工之义,而编辑整理的过程就是一种选择的过程,因而,“论”通“抡”,作选择讲,也是能够解释得通的。
第2个回答  2015-12-02
论语》的“论”应该读作lún,第一,通“抡”。选择;挑选。第二,通“伦”。类;等类。第三,通“伦”。有条例。

关于“论语”的含义历来有三种意见:第一,“论”是“论纂”之意,“语”为“语言”,译为“孔门言论集”。第二,“论”是“有条理”之意,“语”为“叙述自己的话”,译为“有条理的言语汇编”。第三,“论”作“讨论”解,“语”为“语言”,译为“评论文义的著作”。其中第一种说法最流行。
第3个回答  2019-10-23
文心雕龙里记载的很清楚:
“论者,伦也。
伦理无爽,则圣意不坠。
昔仲尼微言,门人追记。
故抑其经目,称为《论语》。”
翻译一下:“论”就是有条理的意思,讲述道理没有差错,那么圣人的意思就不会失掉。从前孔子说的精微的话,由他的弟子事后追录下来,谦虚的不以经为其名目,而称之为论语。
所以,论是伦的通假字,读第2声。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2-12
● 论

lún

◎ 古同“伦”,条理。

◎ 〔~语〕中国古书名,内容主要是记载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

◎ 古同“抡”,挑选。

● 论

lùn

◎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

◎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

◎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

◎ 看待:一概而~。

◎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

◎ 按照:~件。~资排辈。

◎ 姓。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