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写下的《过零丁洋》,为何能被流传千古?

如题所述

中华诗坛群星璀璨,雄才志士不胜枚举。而在众多经典诗词歌赋中,有那么一种诗,它以灵魂为笔,蘸生命为墨,凭其诗词道尽人生,名垂千古。后人读来心潮起伏,热血沸腾。

今天推荐的就是其中一首冠绝千古的名诗,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那首《过零丁洋》。《过零丁洋》创作背景:1279年,宋末文天祥带领南宋军队在广东海丰一带对抗元军,在五坡岭不幸被俘。其时,文天祥和士兵正准备吃饭。在今天的海丰县澎湃中学校园里还有这座亭子,名为“方饭亭”。是明朝人修建的,用来纪念文天祥。亭子前面有一副对联:一片丹心惟有宋,孤忠岭外更何人,横批:一饭千秋。


文天祥被元军俘后,一直被元军从海路押到崖山,崖山在现在的广东新会,元军要带着文天祥攻下南宋朝廷最后的地盘。在去崖山的路上,有一片海名叫伶仃洋,大概处于现在香港和澳门之间的海域。

文天祥就是在港澳之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

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的经历,久经磨炼,家庭贫寒,是通过寒窗苦读,辛辛苦苦经过科举出身的;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已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经过铁蹄践踏,祖国大好河山破碎,破破烂烂就像狂风里的柳絮一样,风雨飘摇。而自己的经历就像遭狂风暴雨扫打的浮萍,跌宕起伏。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时经过惶恐滩,这时感觉是彷徨无助和孤独,真实反映了此时的遭遇和诗人的感慨。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正气凛然,浩然贯长虹,传诵千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8
我觉得是因为文天祥的精神,文天祥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南宋末年,正逢乱世,文天祥虽然不能挽大厦于将倾,但是依然义无反顾,他的一生,正像他的诗里写的那样“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的这种不屈和爱国精神值和他的诗一样得以千古流传
第2个回答  2021-01-28
因为文天祥的诗歌,充满伟大的爱国主义、铁骨铮铮以及视死如归的精神,表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志,为后世称颂。
第3个回答  2021-01-28
其实就是因为当时这首诗的诗句是非常的火爆的,然后也是受到了当时人民群众的一众欢迎,所以有一种国泰民安治国平天下的感觉,所以得到很多流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