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有那些

如题所述

中国的七个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
现分别介绍这几个节日的情况:
1、春节
春节指华人(汉族)华夏传统历法农历的元旦,亦即农历新年,是大中华地区与海外华人过的新年,又称岁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主政期间,将基督教格利高里历的1月1日定为新年元旦,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所以老百姓的“过节”也称为过新年、大年,口头上亦称为过年、度岁、庆新岁。
2、元宵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清明
清明节在每年阳历4月5日,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 “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之说。人们在这个时节拜祭祖先,能保佑这一年能够风调雨顺,在祭拜的前一天要寒食斋戒,以示对祖宗的崇敬。它带有典型的农业社会的色彩。
4、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时在农历五月初五,现为国家法定节日。端午节又称端五、重五、蒲五、端阳、夏节、小孩节、地腊(道教节庆)、天中节、天长节、沐兰节、解粽节、女儿节、娃娃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等。端五指五月第一个五日,古代“五”与“午”通用,所以端五又常称端午。

5、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
6、中秋
中秋最开始不是公众节日,源自春秋时期祭祀、礼法。隋末唐初,军粮种类不多,能够方便携带的更少。唐军裴寂在八月十五这天,以圆月为构思发明了月饼,解决了随军军粮问题,作用相当显赫。于是,便定为这一个为赏月日,后来人们都在中秋节这天与家人团圆。
7、重阳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为什么称为“重阳”呢?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27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2、春节(正月初一)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3、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扩展资料:1、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2、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参考资料:
第2个回答  2023-04-01
传统的节日文化是民族文明的精华之一,是一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共同享受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会自然形成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力。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七个传统民间节日。

普天同庆新春至——春节

总括:中华民族第一大节,农历正月初一。源流:春节为寒冬将至,春阳萌动之时,其源头可追溯至上古时代的“腊祭”,据说原是神农氏时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年终祭祀习俗,感谢百神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年习俗萌芽于先秦,定型于汉,在唐代以后渐从祭神转向娱人,明清时期开始转型,礼仪性、应酬性加强。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习俗:全家大团圆,除夕守岁,通宵不眠,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屋里屋外贴门神、对联、年画、福字;初一早上出门,相互拜谒,馈赠礼品;北方人喜欢吃饺子,南方人多食元宵与年糕。

火树银花不夜天——元宵

总括:农历正月十五。源流:元宵意指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与宗教文化多有关联。习俗: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猜灯谜”又叫“打灯谜”,出现在宋朝。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此外,元宵节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吃元宵。

寒食东风御杨柳——清明

总括:阳历4月5日。源流:清明是唯一以节气兼节日的民俗大节,主要指自然节气,后来成了祭祖先的重要节日。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在唐宋之后。习俗:祭祖扫墓是清明节俗的重点。后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打秋千、放风筝也成为游艺性节目。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有吃寒食的风俗。

艾符浦酒话升平——端午

总括:农历五月初五。源流:作为农历五月初五的节名,始于魏晋时期。其起源说法颇多,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屈原。习俗: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划龙舟以纪念之。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挂艾叶菖蒲,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年年乞与人间巧——七夕

总括:农历七月初七,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源流: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习俗:穿针乞巧是七夕中小女儿们的节目之一,据说在汉代已经盛行。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

总括: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源流:我国的中秋节是在上古秋分和月神祭拜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最后固定在每年八月十五。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直到唐初,中秋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宋朝盛行,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习俗: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共话丰收,人月双圆,故又叫“团圆节”。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中秋节的传说以嫦娥奔月最为著名。

把酒赏菊倍思亲——重阳

总括:农历九月初九。源流:重阳之意源于《易经》。古代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在唐代被官方正式确立。习俗: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现时我国将九月初九定为敬老节。

希望可以帮到您,谢谢采纳!
第3个回答  2023-05-05
如下:1、春节时间是中国农历正月初一,中国传统的新年,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活动,自改用农历以后,中国历代都以中的立春日为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古人常在此时举行朝贺,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迎神祭祖,占卜气候,祈求丰收,后来逐渐形成内容丰富的新春佳节。2、元宵节时间是中国农历。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元宵节大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3、清明节时间是公历4月5日前后,中国特有的农历历法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起初,清明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4、端午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中国自古相传的“卫生节”。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000多年历史。至今仍是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也称端五、。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龙日等。虽然叫法不同,但各地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5、七夕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七月初七夜晚,有“中国情人节”之称。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或“女儿节”。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每到七夕――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6、中秋节时间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中国人团圆的日子。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从开始,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之类的节令食品。直到今天,中秋节仍流行赏月、吃月饼。7、重阳节时间是中国农历九月初九,中国老人的节日。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登高节”,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