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卫鸟究为何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如果要给“愚公移山”配个对,大概莫过于“精卫填海”(当然“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也蛮不错)了吧,二者可谓绝对;来历近似,皆出于生产力低下时代古人的想象,公众知悉度也旗鼓相当,稍微聪颖点的小孩子也可脱口而出;透过文字扑面而来的满满正能量一样催人奋进。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北次三经》: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出: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原文里的“乌”,有人直接认定为“乌鸦”,笔者觉得商榷,译为“乌鹊”也许更合适点。一种鸟儿若要取得人们的肯定,一般说须具备以下三个个特点:啼鸣声悦耳,外形可爱,相对与人类较为亲近,人们可得以近距离观察其生活习性。你说黑不溜秋的乌鸦哪一点对得上号?

总之,很难想象“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曹操《短歌行》)里的“乌”乃一群“乌合之众”。“岂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李商隐 《辛未七夕》)里的“乌”显然是一种报喜鸟,你说与一身皂黑(古代丧服颜色,也是民间“鸦报凶”的来历)的乌鸦系一回事儿吗?成语“慈乌反哺”里的“乌”更不可能是乌鸦,谁见过乌鸦的反哺?《本草纲目》载,乌有慈乌和乌鸦,慈乌“小而纯黑,小嘴反哺者”,“此鸟出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可问题是,“慈乌”究竟是眼下野外的何鸟,怕是连李时珍也未知。

其实呢,也简单,“乌”或“乌鹊”就是最常见的家燕,明何景明 《织女赋》:“凤凰翼以翳车兮,命乌鹊以筑梁”,自然界的鸟也只有燕有衔泥筑巢于屋梁的习性(就普通人能够观察的现象而言),人们常常感到惊异:小小燕子,喙亦些许,竟能筑一恁大巢,惊异之余,不免钦佩,无非就是一次次,一回回,日复一日,坚持不懈的结果呀。于是便有了关于志向的精神诉求:精卫填海。

或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可家燕何时在夜间飞翔过?是的,燕子的确不会出现在夜空里,不仅燕不会,且包括鹰隼在内的所有鸟都不会,盘旋于迷朦夜色里只有一种几无视力而靠“回声定位”的“鸟”即蝙蝠。那就是说,曹操笔下的“乌鹊”只是一种振翅于其人内心世界里的鸟而非自然界里的飞禽。

精卫鸟又名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自古以来一直是国人矢志不渝,坚持不懈,赍志没地,长怀无已的精神象征。陶渊明有诗:“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汪精卫知道吧?此人原名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因此历史上多以“汪精卫”称呼。其人早年投身革命,曾谋刺清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后题壁:“慷慨歌燕专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可谓悲壮矣。后来沦为汉奸,饱受谴责,固当诛也。由此也可看出“精卫填海”对国人精神世界的影响之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