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集中有哪些比喻句?

如题所述

比喻句一: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这个比喻描写的是一群看客。
看客是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类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咸亨酒店里的酒客,《祝福》里柳妈和鲁镇其他的人等,《阿Q正传》中的阿Q和未庄、城里的群众,《藤野先生》中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的中国人,等等。这些看客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他们是弱者,受着多重压迫,物质的极度贫困使得他们的生活极度得无聊枯燥黯淡没有丝毫的亮色,他们需要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丝色彩,使自己在这个社会上还能活得下去,但他们没有可以利用的其它办法,只能通过去取笑比自己更弱小的人(如孔乙己、祥林嫂等)来给生活增加一点佐料,只能通过看同类被杀头来给自己寻找一些刺激,然后在赏鉴过别人的可怜之后,在欣赏了血淋淋的杀头的痛快之后,带着嘲笑或者是带着廉价的同情,继续心安理得的接受别人的欺负与压迫,继续在残酷的生活中挣扎。这是一群病态的人,正是这群病态的人组成了当时的中国,因此中国社会当然是一个病态的社会。
回到这个比喻。这个比喻到底好在何处?首先好在形似。这个描写是作者站在老栓的角度来写的。当时的老栓一门心思只在儿子的治病上,没有心情去看杀人(他性格懦弱,似乎也不敢看),因此,他所处的位置在看客所围成的圈子的外面,而他看到的当然是那个圈子外围的人。鲁迅把这群人比作“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鸭,虽则只短短的几个字,但却可以让我们看到他们踮起脚尖,拉长脖子,耷拉着下颚,惟恐错过最精彩的情节的形状。
一个比喻只是形似决不能算好,好比喻要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神似。这个比喻就形象地写出了这群看客的精神状态。说他们被“一只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这个“无形的手”似乎是封建的文化,他们只是被这只“无形的手”操纵的道具,愚昧麻木,没有灵魂,没有精神,只是一具具行尸走肉。
不止如此,这个比喻还写出了看客的悲哀。我们知道,鸭被捏住脖子向上提着的时候,就是将要被宰的时候。这群看客犹如被“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鸭,自己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甚至他们也不知道随时都有可能有人会用刀子在他们伸长的脖子上划拉那么一下。也就是说,今天他们在津津有味地欣赏别人被杀头,明天就可能别人来兴高采烈地欣赏你被杀头,让人悲哀的是,他们竟然不知道。
比喻句二: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要理解这个比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主喻体是“馒头”,而馒头是被人所享用的。
第二,主喻体之前的修饰词“阔人家里”,也就说,这个“馒头”是被阔人所享用的。
第三,这个比喻的主体是坟冢。把坟冢比做“馒头”,而且是富人家里“馒头”,其含义显然是说,坟冢里的人是被阔人“吃掉”的。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比喻前面的几句话:“西关外靠着成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把“死刑和瘐毙的人”的坟墓与“穷人的丛冢”隔开的所谓“自然的界限”,显然是人为的,而且不是别人,正是还活着的“穷人”。“死刑和瘐毙的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群人?穷人们为什么不愿让自己逝去的亲人和他们在一起?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说不管是左边“死刑和瘐毙的人”还是右边“丛冢”里的“穷人”,他们的死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阔人”为维护自己的“阔”而导致的(当然,也有所不同,左边的是因为抗争被镇压死去的,是“阔人”为维护自己的“阔”直接导致的;而右边的则是“阔人”为维护自己的“阔”间接导致的),然而左边的却不被右边的所理解,右边的甚至看不起左边的,这不是在表达对右边的愚昧麻木不知反抗的无奈吗?不也是在表达对左边的寂寞孤独不被理解的悲哀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