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明竹编的历史渊源

如题所述

道明地处古江源县(相当于崇州市)境内。公元3-5世纪时的晋代历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记述到江源县时写道:“江源县: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安汉,上、下朱邑出好麻,黄润细布,有羌筒盛。”道明位于下朱邑(即下朱亭)境内。这里用麻纱织出的黄润细布都用“羌筒”装起来出售。“羌筒”是以羌竹作筒,是当时用来包装黄润细布的竹制品。可见江源先民在公元5世纪前就掌握了经纬交错的织造技艺,为以竹为料进行编织积累了经验,而且他们当时就懂得利用竹制品来增加麻织品的附加值。凡此种种,都是道明竹编形成的历史基因。及至公元10-13世纪的宋代,陆游到道明白塔寺造访时遇天气变化,也忙拿了一顶当地产的竹笠来遮雨。到17世纪清朝开始,道明竹编真正成为一种工艺产品。20世纪初的民国《崇庆县志》称:“崇庆之竹编名扬省内外,实赖道明方有所得也。”远在17世纪清朝开国之初,当地农民即以扭蔑绳,编鸳篼、撮箕、箩筐、筛筛、笼笆为常事。部分农民还以此为业,使之由粗到精,由简到繁,编出斗笠、凉席、素篼、花篼、提篼等,销售邻近诸县。道明竹编便成为老百姓购买竹编产品的首选,流传下来。20世纪初的清末,道明出产的竹编儿童玩具还曾获得四川省劝业会一等奖。19世纪初到中叶的清道光咸丰年间,崇庆州(后称崇州市)人张国正酷爱竹编,在学习总结丰富的道明竹编的基础上,将竹篾越划越薄、竹丝越劈越细,器具编织得越来越精致。渐渐地,竹丝细得没有了骨力,张国正就选用瓷器、漆器来作为底胎,让竹编依附在胎上,使竹编技艺从无胎成型进入有胎依附的新阶段,瓷胎竹编的前身——有胎竹编诞生了,从而开创了独特的竹编工艺新产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