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官话的发展状况

如题所述

江淮官话人群尤其是新派的语音、词汇及语法向普通话迅速靠拢,误读、异读层出不穷,地方文化特色词汇的逐渐消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新派“讹音”的主要特点:
①、入声混乱:
⒈入→舒:肉、剧、郁、酷、麦、玉、萨等等,不可计数。
或将“麦当劳”误读如“卖当劳”,“郁闷”误读如“遇闷”,可谓惨不忍听。
⒉舒→入:贺、慕。
②、咸山摄三分混乱:
⒈寒山→桓欢:例如“患”,即把“患”误念为“换”
⒉桓欢→寒山:例如“灌”,即把“灌”误念为“掼”
⒊寒山→先天:例如“奸”,即把“奸”误念为“煎”
⒋先天→寒山:例如“战”,即把“战”误念为“站”
其中以“桓欢→寒山”、“先天→寒山”这两组变化最为显著,并且在江淮各地皆有体现:
●在洪巢片建盐[建湖、盐城]方言中,知组、章组咸山摄先天韵有明显被同化成寒山韵的趋向。在30岁以下人群中,“展”、“缠”、“闪”等字多被误读为“斩”、“蚕”、“散”。
●在洪巢片芜湖方言中,咸山摄桓欢韵一部分已经被同化成寒山韵。新派文牍常将“管理”误读为“guan3理”,而单用“管”字做动词时仍读作guon。然而在45岁以上人群中此两韵仍然是严格区分的,与建国初方言调查的结果相一致。
③、文读泛滥:
文牍例如:在老派扬州方言中,“大家”只有“da4 ga1”这一个读法;年轻人则受普通话的影响多读为“da4 jia1”。[参见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分卷 《扬州方言词典》第61页]
再比如:受到洪巢片的影响,通泰方言的中西部地区大量的浊入字有阳入(白)一读、又有阴入(文)一读,有些则只有阴入一读。其中泰州市最甚,如今有大量的浊入字只具文读阴入,这项音变正在继续并加快,也许在若干年后,泰州市的阳入会完全混同与阴入。[参见 顾黔 《通泰方言音韵研究》第501页]
⒉、地方特色的词汇大量丢失,取而代之的是普通话词汇:
新派常以“藏”代替“囥”、以“溅”代替“灒”、以“选”代替“拣”、以“撞”代替“牨”、以“按”代替“揿”…不计其数。究其原因,年轻人大多认为地方语言是土语,不好用文字来表达,更不要说进入书面语。但实际上恰恰相反,淮语的大多数方言字在历朝历代国家编纂的字典裏都有收录,是很正宗的汉语词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