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艺术设计中抽象性特征

如题所述

1、审美性:从原始造型艺术来看,原始艺术的审美特性是逐渐从实用性功能中发展和分离出来的,人最初是从功利观点来观察事物的现象,后来才站到审美的观念上来看待它们。一方面,随着工具制作的多样化,导致了工具形式的多样化,从功能性的工具制作,逐渐发展到非功能性的制品(如人体饰物)制作;另一方面,在工具和后来的器皿的某些部分上刻画某些纹饰,于是,逐渐在功能性之外增加了非功能性的即审美的形式因素——形象。形象是一种特殊的审美符号,是艺术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行为的外化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的和长期作用的一种反映。

2、意识性:原始社会经历了新旧两个时代,同时也是审美意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也是原始情绪性和朴素观念性美术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旧石器时代,先民们虽未留下可视的图像,但是从他们由于生物体本能而自发的创造性劳动中,可以看到初级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萌动,这个时期,是审美的不自觉时期。随着新时期时代的到来,中国美术史上出现了新的篇章,已经进入了审美的自觉阶段。这个时期的美术,具有混沌性的特征。这时期的陶器、石器、雕塑、岩画和地画等都不是纯粹为“美”而创造的,是“生于意识和观念的物化形态,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的原始社会生活的反映。作为创作主体,当原始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趋向成熟,而属于经验世界的心理活动还没有发展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也是不会促使艺术萌生的。在不断征服自然的斗争中,原始人逐渐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一方面,这些经验使他们增加了适应生存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求知、求解、求证的心理欲望,又在无数次外界事物的刺激下不断地增长着。外界事物对他们内心的每一次撞击,都不可避免地使他们产生一种解释现实、控制现实的欲望。于是,绘画、雕塑、神话或舞蹈,便成了他们宣泄积蓄已久的情感的媒介和控制的手段。“原始艺术既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好奇心,也不是产生于创造性的冲动本身。原始艺术的目的,并不在于去产生愉快的形象,而是把它当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的实践工具和一种超凡的力量,有时甚至还把它当成了性交中的真正配偶。在各式各样的盛大庆典中,它甚至完全取代了人、动物和事物的作用。它既可以记录和传递信息,又可以对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和精灵施加魔法。”

3、抽象性:由于原始人类在思维和智力方面还未发育完全,因此,在表达某种情绪和观念时,在原始艺术上不自觉地便形成了抽象性的艺术,且具有装饰性的意味,这是在自觉的活动中的不自觉表达,不具有主观性。在原始艺术中,有很多抽象的图形,如几何图形或写实图像的“简化”图形,它们的特点是一眼很难看出这些图形与客观存在物有什么关联。如彩陶中高度抽象了的鱼纹、蛙纹和鸟纹,岩画中的动物、人物“简化”图像。有些研究者认为,抽象应该是与人的特定心理活动相联系的对原型的心理加工过程。意思是说,把原始人对事物的视觉概念分为中心属性和边缘属性两个部分,抽象的过程即是将中心属性析出的过程,表现在艺术作品上便是图像“简化”的过程。“在原始造型艺术中,对中心属性的析出是通过对物象原型的细节或相貌特征数目的减少而实现的。这种相貌特征,也是边缘属性,它通常与物体的自然物理属性相联系。当物理属性被逐渐外化掉,中心属性即逐渐显示出来。如果这一过程在语义是对中心属性的析出,那么,在造型形式上则表现为一系列的图像简化。语义的抽取恰巧获得了形式的简化的援助,或者说语义的抽取与形式的简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这一过程也即是原始艺术的抽象过程。“原始人在再现一个动物时,仅仅是将动物的肢体或某些器官的数目表现出来,或者仅仅用一些轮廓线(几何图形)来表现这些器官的形状、种类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就是通过物体特征数目即边缘属性的减少而达到基本结构形式的突出。如一只羊的写实图像,其身躯的细节特征较多,有头、身躯、腿,长长的角、尾和勃起的生殖器,而“简化”的图案中,头、身躯及尾都被大大地简化了,只剩下了一个不能再简化的基本图形。原始彩陶上人纹、动物纹和植物纹等,都具有强烈的抽象性、象征性,它不单是装饰性图案,还象征着其心目的神灵。随着原始审美意识的萌芽和发展,自觉审美时代的到来,这种具有抽象性、装饰性的艺术便打上了人的印记,出现了对称、平衡等基本的美的形式因素。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人类审美能力发展的清晰线索。

总之,审美性、意识性和抽象性贯穿于整个原始艺术,以至影响到以后的青铜艺术、雕塑,甚至影响到中国画以及现代绘画。智慧的祖先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原始艺术是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记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